中国对经济学的教育一向不如对理工科看重,因为大家认为国家的现代化需要理工科学多于社会科学。“科教兴国”的口号是指(自然)科学与工程的教育,或说推广(自然)科学与工程和教育。到了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才发现经济学的重要。不懂经济学便不能认识如何改革,如何建设市场经济,如何施行适当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经济学有三门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这是每一个经济学本科生与第一年级的研究生必修的课程。微观经济学分析经济单位的活动,宏观经济分析整个经济的活动,计量经济学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个体或总体经济的各种活动。利用这三门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研究各种经济领域的问题。与微观经济学有关的经济领域包括(1)劳力经济:利用微观经济供给与需求的理论研究劳力的供求来决定工资与就业和失业的人数;(2)人口经济:解释生育与死亡的人数,预测人口年龄的分布,可以知道将来人口会不会老年化,例如当前中国的人口。(3)产业组织理论:利用微观经济的方法研究一个企业的运作,如什么结构可以增加该企业的生产效率。
与宏观经济有关的科目有(4)经济发展:说明一个国家发展的因素与速度,也利用了微观经济的分析方法来说明为什么国内的劳力与企业的经济效率会如此高。(5)国际贸易:用交易的理论说明国家各种出口与进口货物的数量。因为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自由贸易对双方有利,经济学界一般主张自由的国际贸易。唯一的例外是在发展一个新工业时可以用关税来保护该产品的生产。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汇率的决定,它也是根据进出口与国际投资对一个国家货币的供求来决定。(6)金融:研究金融市场的运作。企业投资与生产需要的资金的一部分是由金融市场供应。金融市场也包括股票市场。还有关于研究经济方法的(7)数理经济学和(8)行为经济学:数理经济是把比较高深的数学用作经济理论的分析。一般经济学的假定是经济单位包括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行为经济不完全接受这个假定,还利用其他假定,如一些在心理学利用的假定来解释经济现象。也用实验方法来观察人们的经济行为。
选读经济学的收益是得到经济学的知识后可以把它用来了解经济的运作,还可以利用它来决定重要的经济政策。宏观经济的政策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施行。用控制利率与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财政政策是利用ZF的收入与支出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总需求。这样便能影响宏观经济的波动。微观经济内的各科可以用来改良经济制度和促进经济发展。比如决定国有企业的权责是否应与私有企业的一样,应否给它们特有的经济权利,以及这种权利对整个经济运作的效率有什么影响。
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与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一样的。先要做一个假定来解释经济现象,再用证据来验证这理论是否正确。学习经济学的方法不能单靠记忆,还要明白经济学的理论,能够用它来解释经济现象。需要时还用来决定经济政策。中国的学生读了经济学以后,可以用来了解中国的经济现象,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和制定中国的经济政策。
(作者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