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成为趋势——全能银行再现江湖
当投资银行开始主宰华尔街金融业时,一旁的商业银行却饱受着“金融脱媒”的煎熬。直接融资市场的发达造成了大量银行客户的流失。商业贷款客户涌入债券和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垃圾债券和其他担保性融资产品又进一步将信用等级稍逊的企业客户瓜分。
接下来存款客户也开始流失,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股权私募投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贴身服务的高净值个人服务……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追求更好的风险收益,传统的存款业务不再有往日的吸引力了。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两边在迅速的枯萎。
与此同时,欧洲的金融自由化已经催生了大批金融巨头。
通过大规模的兼并收购,巴克莱,德意志银行,瑞银集团都成为了兼营储蓄业务和投行业务的全能银行。美国商业银行如坐针毡,要求突破分业经营的诉求一天比一天强烈。
华尔街在华盛顿的游说团队在90年代到达鼎盛。作为绕开金融管制的组织机构创新,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大银行纷纷通过兼并收购转型成控股公司,由下设的证券机构主理投行业务。
1990年代的金融业并购风潮由此而来。
1989年J.P.摩根重返阔别半个世纪的投资银行业,2000年与大通曼哈顿银行,成为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之一。
不知不觉间,形形色色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机构的全球化运作已经突破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藩篱。
1999年,在克林顿ZF的主导下,《现代金融服务法》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分业经营终于落下帷幕[又称《格拉姆-里奇-布里雷法案》]。
银行从此可以通过金融控股公司从事任何类型的金融业务。新的全能银行顶着“金融控股公司”的名字再现江湖。“投资银行”独占证券市场的时光结束了,金融业正式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次贷狂热
21世纪初的华尔街遭遇异常寒冷的冬天。首先是“硅谷”+“华尔街”联合出品的高科技狂潮在世纪相交的时候退去。纳斯达克的狂泻将全国的股市拖入深渊。
经济疲软还没有看到尽头,2001年“9.11”恐怖袭击再次重创美国。自1914年以来,纽约证交所第一次关闭长达四天之久。重开的市场一蹶不振。然而华尔街的劫数还没有完。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先后爆出财务丑闻,最终宣布破产。
投资者发现,这些被投资银行家们誉为“最安全可靠”的公司财务报表基本上是全是谎言。市场对华尔街的信心降到了冰点,美国经济也经历着二战后最萧索的一个时期。
为了尽快的走出经济衰退,小布什ZF决定进行强势的经济干预:调整税收制度,联储大幅降息,出台系列政策鼓励提高美国家庭住房拥有率。
到2004年,名义利率已经从2001年的3.5%降至1%,低于通货膨胀水平。历史罕见的“负利率时代”激发了投资的欲望。而同期的《美国梦首付法案》则为中低收入家庭放开了住房贷款的大门。
1970年代创造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在这个时期大显身手——投资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分割成不同等级的担保债券(CDO)在市场上开始大量出售,源源不断的为抵押贷款提供充足的资金。
同时,担保债务的信用违约产品(CDS)被开发出来对CDO进行风险对冲。房价的不断上升使得CDO的回报率越来越高。丰厚的利润让银行笑逐颜开,更多的没有经过审慎审核的抵押贷款发放出来,然后被迅速的证券化,投放到市场上。
担保债券不断攀升的回报率吸引了善于利用杠杠的的对冲基金和其他金融组织(没错,你所熟悉的索罗斯就是着名的对冲基金管理人)。
激进的对冲基金急切的要求承担额外风险,追逐高额利润。贷款人对市场扩大的渴望和投资者试图追求更高收益的需求创造了双重的压力—一些低收入的,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购房者也得到了贷款,这就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次贷”)的由来。
一直在攀升的房产价格掩盖了次贷低信用的本质,对冲基金纷纷通过杠杆融资,反复向银行抵押CDO,将获得的资金再度投入CDO市场。越来越长的产品链条牵引着市场的狂欢。在2004到2005年的华尔街盛宴中,收益率主宰了一切,“次级贷款”的高违约风险暂时的被选择性遗忘了。
2006年6月,全美房价指数Case-Shiller创下历史记录,同年底,华尔街各大投行的营业收入和奖金水平都达到历史新高。丰厚的利润让人感觉歌舞升平的好日子似乎将永无止境。
贝尔斯登之死
在这场次贷的狂欢中,成立于1923年的华尔街投行贝尔斯登格外引人注目。和高盛,摩根斯坦利注重学历,血统的传统不一样,贝尔斯登奉行的是一种叫“PSD”的文化——P指(poor)贫穷,S指(smart)聪明,D指(deep)有强烈的赚钱欲望。
基于这样的企业文化,贝尔斯登在次贷抵押贷款的承销和以次贷相关衍生品的对冲交易中格外激进,在住房抵押贷款的复杂信用衍生产品上,基金经理人频繁的使用几十倍的超高杠杆率以获得更高收益。
就像经典影片《华尔街》中道格拉斯说的:“这一行需要聪明的穷人,要够饥渴,还要冷血,有输有赢,但要不断奋战下去。”
2004年上半年开始,世界原油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徒增。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利率,抵押贷款的成本不断攀升。然而市场仍然沉浸在“大萧条以来美国房产从不下跌”的美梦中不愿意醒来。
越来越大的泡沫终于破灭了。2006年的夏天房产价格突然回落。一切都改变了。次贷的房主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债务违约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大量基于次贷的信用产品和衍生产品忽然丧失了流动性,400多家经营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倒闭,信用机构调低债券评级……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开始了。
为了挽回损失,贝尔斯登旗下的对冲基金提高了自己的杠杠率。然而市场持续的下跌使得贝尔斯登的努力化为了灰烬。
到2007年6月,贝尔斯登这个全球数万亿美金衍生产品合约交易的对手已经深陷巨额亏损不能自拔。尽管包括摩根大通,高盛,美国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联手出资32亿美金试图挽救贝尔斯登,破产的命运却仍无法避免。
到2008年3月的时候,贝尔斯登的流动性问题已经病入膏肓。为了避免给已经脆弱不堪的市场带来过度系统性风险,美联储和摩根大通银行开始联合出手救助。仅仅两天后,已经丧失了谈判筹码的贝尔斯登被迫接受摩根大通2美元一股的报价——一个多月前,这个价格是93美元。
85岁的贝尔斯登消失了。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轰然倒下,投行历史的新一幕拉开了。
危机过后——投行新世界
经过90年代以来的金融业的兼并收购潮,华尔街的专业型投资银行失去在传统业务(承销,并购,和经纪业务等)上的垄断性优势,由于不能开展储蓄业务,为了获得和商业银行转型的全能银行一样净资产收益率,投行只能借助于两大法宝:一是没有监管没有上限的杠杠率,二是实施高杠杠率的自营业务。
这种趋势使得投行从金融顾问中介机构渐渐的转型为实际上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贝尔斯登正是这种趋势下激进策略的牺牲品。不幸的是,其他的投资银行也面临着和贝尔斯登相似的困境。
市场高涨的时候,杠杆率是天使,市场崩溃的时候,杠杆率却成为魔鬼。和贝尔斯登一样,过高的杠杆率和庞大的次贷业务拖垮了另一家大型的投资银行,有着15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更为沮丧的是,公众开始厌倦和质疑对ZF对华尔街的救助,雷曼无法从联储那里取得更大的帮助。
2008年9月7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发生了。市值高达450亿美元,拥有2.8万员工的雷曼兄弟正式宣布破产保护。全美第四大的独立投资银行成为了历史名词。
至此,最大的五家独立投资银行还剩下美林证券,高盛,和摩根斯坦利。
由次贷开始的市场波动已经演化成惨烈的噩梦。次贷产品成为垃圾。过去5年的次贷狂热的后果是金融市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次贷垃圾场。
到2008年的夏天,华尔街第一家公开上市的投资银行,以零售业务着称的美林证券累计资产减值已经达到520亿美元。美林证券到了生死关头。
鉴于贝尔斯登和雷曼的教训,美林证券速战速决,6个小时之内和美国银行(全美最大的零售银行)达成紧急收购协议。美国银行同意以50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美林。
独立投行最后的血脉只剩下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高盛是唯一一家在住房抵押贷款类证券上没有过度风险曝露的投行。
然而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大环境的恶化不可避免的伤害到了以稳健着称的高盛,2008年的高盛出现了历史第一次亏损。
摩根斯坦利则一直在积极的向外国主权基金寻找资金来源,2007年底,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50亿美金的的价格购买了摩根斯坦利9.9%的股权。随着形势的日渐恶化,最后的两家大型独立投行向美联储递交了申请,要求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从1933以来,投资银行一直独立于美联储和其他银行监管机构之外。他们不需要披露资产负债表,杠杆率不受任何监管和控制。
这一直是投行最神秘也最犀利的武器。一旦改组成银行控股公司,就像是自由自在的单身汉踏进婚姻的约束。控股公司获得吸收存款的权利,有了稳定的资本金来源,但同时要开始接受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各级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符合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详细的披露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正式批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改组。为期75年的独立投行史划上了句号。历史是个轮回,全能银行的时代又来临了,交易为王的时代仍然没有过去。高盛,摩根斯坦利,和他们曾经的对手—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瑞银,德意志银行—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后记
从雏形初现开始到今天,投资银行家的身影已经跨越了三个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一切投融资活动背后都源自投资银行的推动和设计:企业上市融资,组建股份公司,企业分拆,并购,债务重组,企业证券的交易。美国企业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投资银行的发展史。
从出生那天开始,投资银行一直没有停止过变化的脚步。每一次变化,都是时代深刻的烙印。就像鲍勃·迪伦在歌里唱的:“时光流转,一切都已改变”。
文章源自:博览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