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达著《我国股票市场资金运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一书中,为测算股票流通所需货币资金的数量,他套用了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速度),认为一定时期内股票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资金量等于股票流通总市值除以股票平均换手率(P38-P39),具体公式:股票流通交易所需货币资金=流通股总市值/股市年平均换手率。
这个思路及公式是错误的,原因在于:
(1)公式的意义。马克思的公式中研究的商品,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出的商品,如1年,它需要在同等的时期内流通到使用者手中,即“消化”掉,否则会造成生产过剩,经济萧条。而股票流通总市值一方面不是在1年,而是在若干年内不断“生产”出来的(即从1990年以来上市公司发行并在股市中升值),另一方面也看不出在此同等时期内被“消化”掉的紧迫性,而且由于它除非摘牌,否则永久流通的特殊性,使它也不可能被“消化”掉。
(2)股票流通的特殊性。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适用的是一般的商品,而股票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始终处在不断地买卖流通过程中,当它作为商品被买入后它随时会再作为商品被卖出,除非公司被摘牌,这不像一般商品通常是仅通过一次交易后就作为最终消费品退出流通。这种特殊性造成股票的循环频率与资金的循环频率可能是大不相同的,从而造成该公式用于一般商品的资金需求计算是对的,但用于股票却是错误的。
举例说明:
假定股市流通股总值10万元,当年成交额为20万元,换手率为2。如套用该公式,则所需货币资金为5万元。而实际情况是,只要资金实际循环次数不等于2,则实际资金数量就不会是5万元,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5万元。
交易记录1:B向A购买2.5万元股票,A向B购买2.5万元股票,再重复3遍。
交易记录2:B向A购买5万元股票,A向B购买5万元股票,再重复1遍。
交易记录3:B向A购买10万元股票,A向B购买10万元股票。
……
交易记录n:……
以上n种交易记录中,只有第2种,才与原公式计算结果相符,但实际以上n种记录的出现概率是相同的,第2种记录并不比其他n-1种记录更“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