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5 09:44:32)
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西方诸国在忙着自我救赎的同时,更对发展中的中国予以前所未有的倚重和期许。也因此,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越来越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
在关注中国拉动内需的“四万亿”和经济增长能否“保八”等这些关键问题的同时,一些西方媒体也更加热衷于对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指手画脚。甚至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被“官方操纵”,目的是“保持社会稳定”。一时之间,国家统计局及其发布的统计数据一再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个时候采访许宪春,注定是一个敏感而必要之举。作为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著名核算专家,许宪春自然有话要说;而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后才跨入校门的大学生、作为一名与数据相伴二十余年的“老统计”,许宪春的人生无疑比他发布的数据要更为生动而精彩。
6月18日下午,北京月坛南街57号,国家统计局大楼15层。
许宪春的办公室显得略微有些零乱:宽大的班台上放着两台办公用的电脑,余下的空间则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文件、资料,“一堆堆,挺扎眼的”。
后面是他的书柜,里面排满了《中国统计年鉴》、《美国货币史》等,“都是我们专业的书籍”,他说。当然还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9)》、《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那是他自己的书。
许宪春的工作经历相对简单,从1986 年开始,许宪春已经在国家统计局工作了20多年,从最基层的统计科员开始,一直做到现在的副局长。“其实我的经历也挺丰富的,少年时喜欢文学,长大后做过教师,如果没来统计局,说不定我会成为一名作家。”说这话时,他嘴角微微扬起,露出几分“得意”的笑容。
“我曾是个文学青年”
许宪春说,他小时候很喜爱文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具有一种文学的冲动”。
许宪春不到两周岁父亲就去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母亲来支撑,过得十分辛苦。“那时候谷糠、黍子糠和各种野菜都吃过,包括杏树叶、臭老条子、榆树钱、槐树花,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野菜,不过也好,这让我学会了坚持,不怕苦。”
高中毕业后,他留在农村劳动。此时的许宪春非常喜欢文学,经常尝试写点什么。“我们在东北的山区劳动,那里四季分明,春天到来时田地里吐出新绿,白云从山涧飘过,心中就会蓦然产生一种文学的冲动,想写点什么……”
那时候,他还花了不少功夫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寄给了当时的《辽宁文艺》。后来,编辑回复时在稿件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再接再厉,不断练笔”。许宪春笑着说:“当时收到这封信非常激动,觉得编辑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让我更有写作的念头。”
不过,这样的念头却没有保留几年。1978年,许宪春考上大学。此时,尽管还十分喜爱文学,不过他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数学专业课上来。大学毕业后,他在辽宁朝阳柴油机厂职工大学(后来合并成为辽宁省朝阳职工大学)任教。
尽管刚刚踏上教师岗位,许宪春的特点马上就体现出来。很快,有的老师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说爱听这位年轻老师讲的数学课。他们很奇怪,便向许宪春取经。
许宪春说:“数学比较枯燥,许多学文科的人不爱学数学。不过,数学教师要学会讲课,要学会培养课堂气氛,要善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下功夫,要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把枯燥的东西讲活。其实,我没什么诀窍,就是下功夫把讲的内容吃透,把教案写好。但是讲课的时候不能看教案,要把教案烂熟于胸,要做到非常有把握,在课堂上让人感觉到你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很强,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按照你的教学思路走。”
许宪春说他尽管是0型血,外向型性格,不过做事非常严谨,这也是他的所有同事公认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干一件事就要干好一件事。写文章也一样,每一篇文章都反复修改,直到比较满意为止。”
或许正是缘于这样的性格,当他立意考研、继续深造的时候,充分的准备使他一考即中,1984年2月,许宪春考入上海财经大学,在现代应用统计研究室读研究生。“我以前是学数学的,统计跟数学比较接近,选择这个专业更为实际一些,从自己专业角度分析也更有利一些。”
也就是在那年夏天,许宪春正式踏上了统计之路。接下来的故事,只要翻开他的履历就能一目了然。
许宪春说他这个人没有什么别的爱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而且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一门心思,成就了他的“统计人生”,也成就了他对事业始终不渝的忠诚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