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3310 1
2008-07-30

最好把四川灾区建成:国家地震生态公园
对于灾区的重建,首先要提出一个重建大纲,我们认为根据四川灾区的自然状态,最好建成国家地震生态公园,这应当是灾区重建的总纲,有了这个总体规划目标,然后,再做具体区域的规划,就容易多了。
开始,我们想作为灾区的重建还和1975年唐山大地震一样,在地震的废墟上重建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城市。当我目睹了自然灾害的直播现场,我觉得灾后重建,我们面临几个方面的考验:首先是高科技工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矛盾;其次是发达经济和贫困经济的矛盾;第三是人口与就业的矛盾;第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综合以上矛盾,我得出这样一个最佳方案,就是把地震灾区建成:国家地震生态公园。
一,对几个重建方案的分析
1、恢复原貌的重建方案。
就象1975年唐山大地震一样,恢复所有的固定资产原状。1975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能够恢复原来的唐山就是一个奇迹。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经济能力已是今非昔比,我们完全可以重建家园,一年最多两年就可以重建四川。
这个方案是没有理性的方案,虽然受灾的民众急需一个家,但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经济时代,只是简单的恢复灾区民众的住房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方案是下下方案。
重新设计规划建设,建设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城市
这个方案是我们必然考虑的一个方案,但是,现代化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充其量不过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现代化,不能解决就业问题,不能解决教育问题。其实还是一个简单的重建方案,与第一个方案不同的就是加入了一些现代科技内容。使灾区的建设更加合理化,使用化,先进化,但是,都不能解决城市经济的根本问题。
3、国家地震生态公园+小康(社会)城市
这次大地震造成损失是巨大的,我们不能只是重建一个美丽的家园,一要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能力要有信心;二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反应,检验我们的经济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到底与国际社会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三要研究中国国情,要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城市建设试验区,目标就是小康社会或中级发达经济城市;四,建立西部发达经济研究实施基地,这个基地的职能和目的就是建设一个小康社会,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所有社会保障问题的示范园区。
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以解决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和消费等社会保障为目标和目的,这也是这个方案与其它方案的不同之处。
二、“国家地震生态公园”是最佳方案
我们必须汲取第二次地震现象给我们的沉痛教训,更要科学的总结教训,找出原因和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和理论。特别是灾后重建的资金问题,是第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重建需要几千亿元的新的资金,从何而来?
地震震中处于山区,要根据山区的特点,研究适合山区特点的经济建设内容和项目。山区不适合人群居住,特别是老年人和青少年们。大部分山区乡镇村交通不便、山多地少,只能作为原始森林或无人区。
要从保护环境和有效治理环境的角度思考重建的目标和内容,尤其是我们国家由于盲目的发展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临界点,这次地震也可以认为是自然对我们的惩罚。
作为山区,应当以林业发展和恢复生态植被为主,适当的利用山涧的平川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或粮食,以满足林业工人自己的需要。在地震灾区,主要建立和发展林业、养殖和种植三个产业。这三大产业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都江堰、汶川、北川、青川和九寨沟连成一线,修建一条旅游铁路专线,建设国际化的旅游景点。
建立我国自然生态公园,同时选择两个典型的地震地质场所,以这次大地震造成的灾难作为警示世人的自然博物馆,为了有效的保护自然环境,最好让游客乘车参观浏览。
在山区,不可能建设现代化的大都市,一些工业项目,除了国家必须的自然资源需要开采,任何工业都是对自然环境和我们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个非生态工业都不许存在。
山区经济一直是我国贫困经济很难治理和发展的地区,我们有必要探索山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产业模式。
我们不能科学的建设自然山区环境,也绝对不能破坏自然环境。这是地球人生存的基础。
三、具体规划实施方案及措施
1,设计规划总纲和目标:国家地震生态公园+小康(社会)城市
以绵阳、都江堰、彭州等为中心城市,辐射山区城市 3之5个3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目标,以辖区各旅游景点为终端,建成旅游城市网络体系。直至安置所有辖区内人口为目的。交通和经济以此为设计基础。特别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都要迁出山区,山区和一些景点只能作为成年人的工作之地。
2,经济建设目标:以旅游业为主体、以林业、农业和养殖三大生态产业为基础
劳动就业以旅游服务业为主,林业、农业和养殖为辅,以满足就业为目的,所有加工工业都以此为产业链。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农业种植工人最少要有50亩可耕土地,50亩经济作物土地;林业工人除了自然林业,每个工人必须有100亩的经济林木地,500亩左右的责任林;养殖工人,养猪、养鸡及其它养殖业,每个工人年收入达到3—5万元为目标。
3,宗旨: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效的、极大的利用和开发四川的地质、旅游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特区。
4,要以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为基本手段,彻底取消传统的手工劳动。
5,制定五年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规划设计的原则: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30平米/人),满足教育需要,满足健康需要,满足就业的需要,满足消费的需要,这是城市的五大基本功能。总之,我们要把灾区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地震生态公园和小康准发达城市。
6,具体设计实施目标:
第一,人均居住面积以30平米为基本设计规划目标,如果有2千万的人口,总设计建设的居住面积就是60千万平米的居住工程。每年需要完成60/5=12千万平米的居住工程。经历这次地震,许多人会选择异地生活和就业,这样,实际需要安置的人口会少许多,在灾区有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他们是特殊人群,必须考虑在异地或较大城市安置。
第二,公共工程建设,住宅、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这些工程在第一年内必须完成。这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设计建设数所大学,要在五年内,使该地区的大学升学率达到80%以上。
第三,就业工程首先在各终端景点开始,例如商业服务网点,酒店,饭店,员工公寓,按照主要和次要的程序进行设计施工建设,在五年内完成。
第四,其它工程例如政府管理机构和工程在第五年内完成。
第五,所有废墟必须进行工业化处理和再生利用。混凝土废料可以粉碎用于道路和次要工程建设,实在没有用的材料才可以掩埋在地下,上面建成绿化公园。
四、灾害建设的资金问题
关于固定资产资金,如果一个就业者需要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要安置500万人的就业需要,就要进行5000万万元的投资,每年完成1000万万元,五年可以完成。
关于流动资金,如果每个人的年工资是2万元,1000万人每年需要2000万万元的劳动工资投资。
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能力是有劳动就业人口和机械化程度所决定的,从以上计算可以知道,劳动工资的投入要大于固定资产的投入,这就说明,我们的经济生产能力大于实际生产需要,我们完全可以在五年之内完成我们的规划建设目标。
对于我们提出的这个方案,会有人提出关于建设资金的问题,请大家参考《灾害经济学》,它会回答人们所关心的钱的问题。

附页:
《自然灾害经济学》

自1975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我们国家所经历的自然灾害一个接着一个,近年从非典开始到禽流感,从冷冬到这次大地震,少则几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多则几千亿元。每次灾难发生之后,中央就开始发动企业和个人进行捐款、捐物,可以说我们每次都成功的抵御了自然灾害。我们不是说这样的行为不对,而是说我们在一次一次的灾难中应当汲取或总结出一些什么。我们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研究,认为,自然灾害是经常发生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完全可以科学的有效的抵御,完全彻底的减免自然灾害的严重后果,使自然灾害不但不能对我们的社会经济产生破坏作用,相反,还要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在这里作个介绍。我把它叫做自然灾害经济学。
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
我们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可以战胜任何自然灾害,我们怎样战胜自然灾害的?很少有人研究过。
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方法是这样的,大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有物资的出物资,等等。这个过程就是正常经济运动的必然过程。但是,我们把自然灾害当作特殊事件,以应对战争的方法来应对,虽然我们的动机是抗震救灾,想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补救回来,但是,我们忽略了这种做法对国家经济的破坏结果。
第一,自然灾害是补救了,但是,我们却制造了对社会经济正常秩序的破坏,我们并没有有效的百分之百的治理灾难,而是用一些人的损失弥补另一些人的损失。因为企业和人的钱都是有用的,要么是生产流动资金,要么是个人的消费资金。当我们用各种方法抗震救灾时,首先要减少生产领域中的流动资金,然后用其抗震救灾,减去再加上,实际生产数量没有增加。我们的动机是出于人道主义,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绝对不是科学的。
第二,自然灾害的结果是对物质资料的破坏。在非典中,非典病人需要的是特殊的医疗技术和医药、医疗设备,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崇高的医德和救死扶伤的精神,这是社会所给与的,是其他人道主义所不及的。
地震和类似灾害,受灾民众需要的是食品、水,医药设备和医护人员的救助。
在年初的冰灾中,灾民除了需要食品、水之外,还需要御寒物资。
自然灾害几乎连年不断,已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经常性的经济事件。
第三,社会募捐的数量十分有限。企业的捐献,实际上都是它们不可缺少的生产流动资金,例如年初的冷冻造成2000亿元的经济损失,这次四川地震,最少也要4000亿元,社会的捐助才达到400多亿元。缺口之大,我们无法想像。灾区需要的是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以及各种新的社会劳动。
总之,我们成功抵御了自然灾害,与社会的捐助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政府行政命令和社会生产综合作用的结果,物质资料是有关的企业生产提供的,一些志愿者也是社会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是,我们没有有效的全面的利用和发挥社会全体的力量,而是部分的甚至是消极的使用了社会生产的能力,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
简单的讲,我们还是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实施完成对自然灾害的抵御。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需要认识社会经济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研究自然灾害经济学,以探索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
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面对一个个突然的灾害,我们一个个的抵御,事实证明我们有应对任何灾害的能力,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经济强国,我们有十几亿人口,有万万亿的社会经济生产能力,几百亿、几千亿元的经济损失,我们在几个月内就可以完成,这是任何企业做不到的,而是我们的国家及政府组织就可以作到,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忽略了社会这个客观存在的经济意义和科学意义。
首先,我们有强大的社会生产能力。我们之所以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社会经济生产能力,不是大家捐款献爱心作到的。我们知道,灾难者需要的是食物、水、药品等这些物资都是具体的企业生产制造的,一些志愿者可以说是由于灾害临时组织起来的社会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大的医护工作人员,还是社会劳动随机待命的劳动者。包括灾害重建,还是需要建筑材料和建筑工人的劳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灾害的抵御需要的是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劳动所创造的,这些资料都是正常的经济秩序带来的。
其次,我们需要有效的社会经济管理秩序。我们抵御自然灾害靠的是:社会劳动、物质资料、精神资料和社会管理的矛盾运动。正常的经济生产秩序是什么?就是:企业得到钱,组织社会劳动,创造出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然后满足社会经济的一切需要。是否能够满足,就取决于钱的多少?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还是钱的数量制约我们的能力。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有效的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强大的社会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
货币管理的方法
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行政命令的方法;二是货币的方法。这两个方法都可以作到对自然灾害百分之百的抵御,但是,我们用不完全的半行政和半货币的方法,就只能象现在这样,我们用拆西墙补东墙的方法来抵御自然灾害。
行政管理的方法大家都知道,我们专门讨论一下货币管理的方法。货币管理法是一系列的环节组成的,首先是货币的发行,其次是生产投资,劳动消费交换,销售收入,再进入生产领域,等。
钱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个复杂的数理逻辑体系论,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它的数量和社会经济生产的关系。
货币是国家发行和管理的。国家财政部发行1000亿元的货币,投入到社会经济生产部门,从而就会有1000亿元的生产资金,通过社会生产的协作生产和社会劳动的组织,就会生产出1000亿元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货币和商品价值实现了平衡。这时在社会经济领域有两个存在,一是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的消费商品;一是用于组织社会劳动发给劳动工人的劳动工资,二者在消费领域中通过劳动者个人的消费交换,商品被卖了出去,企业获得新的生产资金即销售收入,个人获得个人需要的消费资料。社会经济流通领域始终有1000亿元的货币存在。这就是正常的社会经济生产秩序。
当自然灾害发生之后,例如灾害损失1000亿元,只要国家财政部发行1000亿元的货币,投入生产领域,同样就会有增加的1000亿元的生产资金以及1000亿元的物质资料消费商品和1000亿元的劳动工资,经过消费之后,生产领域又获得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即新的生产资金,并开始下一次的经济运动。这是创新性的经济秩序。我们用数学方法加以描述如下:
1000亿元损失+1000亿元流动资金+1000亿元物质资料+1000亿元劳动工资+1000亿元销售收入;
而现在我们的方法是这样,我们已经损失1000亿元的,再把其他企业的流动资金拿来,社会经济领域就减少了1000亿元的流动资金,虽然我们也抵御了自然灾害,但是,国家经济领域的生产资金没有增加。就等于我们的右腿缺损了,又锯掉左腿按到右腿上,自然灾害的确破坏了我们的经济秩序。
1000亿元损失-1000亿元流动资金-1000亿元物质资料-1000亿元劳动工资-1000亿元销售收入;
这就是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破坏结果,我们抵御了自然灾害,但是,同时造成一系列的损失。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所要告诉大家的是,研究灾害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在这样一个数学模式中,我们还应当看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何会发生经济萎缩的现象?为何钱越来越少。
财政来源是税收的理论是百年的错误
西方国家制造出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平衡的理论没有数学的逻辑错误,但是,认为税收就是财政来源的理论存在简单的逻辑错误。最大的错误就是我们把社会劳动和货币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
财政支出和税收是无法平衡的,例如上节所述,因为税收只有百分之几十,1000亿元和几百亿元怎么能够平衡,只有1000亿元才能和1000亿元相等。
税收的实质是货币符号,货币是国家创造的,国家是货币的主人,自己征收属于自己创造的标的不是很可笑的吗?就象农民出卖自己生产的粮食,又收回自己的粮食一样。
税收征收100亿元的货币,又投入生产领域,减1又加1,等于0,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逻辑,税收不是新的生产资金。税收理论不可能有增长的社会经济现象,它不可能作到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货币是谁创造的?只有国家财政部。因为企业只能生产创造消费资料,我们个人只能创造劳动,在现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下,任何企业和个人是不可以制造货币的,个人和企业制造货币就是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税收理论造成的后果同自然灾害是一样的。在税收理论上,我们犯了这样几个逻辑错误,一是货币符号与财政来源的关系;二是货币符号的数量与社会劳动的关系;三是货币符号的发行管理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1000亿元损失-1000亿元流动资金-1000亿元物质资料-1000亿元劳动工资-1000亿元销售收入;
货币价值也是劳动价值的数字表现,商品价值是劳动价值创造的,也可以理解为劳动创造的货币价值,它们的关系是一个数学逻辑的关系,我们只要认识了这种关系,就可以充分发挥出社会劳动和生产的巨大能力。
货币绝对不是黄金,而是社会劳动、物质资料、精神资料和社会管理的综合体现。
1000亿元的货币价值=1000亿元的物质资料、精神资料=1000亿元社会劳动价值
1000亿元的社会劳动价值=社会劳动人数*标准劳动工资
我们强大的社会生产能力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我们没有世界上最多的社会劳动者吗?我们没有粮食、医药以及抵御灾害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吗?不是,而是我们不知道钱和社会劳动的关系,钱限制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创造能力,也限制了我们的劳动智慧。
四、关于自然灾害经济学的经济意义
人类社会已经可以战胜任何自然灾害,我们中国也可以抵御任何自然灾害,但是,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如此无能和渺小。我们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应对特殊事件,但是,我们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饥饿贫穷,以及看不起病的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不严重吗?不重要吗?如果我们能够象对待突发事件一样对待几千万病残人的就医问题,我们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经济问题和矛盾。
首先,我们战胜了自然灾害。这就说明我们在客观上已经解决了非常时期的经济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我们可不可以解决正常环境下的经济问题?对此,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
第二,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的方法,就是全民总动员,所谓众志成城,此举体现了社会及国家经济全体的力量,也就是社会化和工业化的优势。我们何时认真研究过社会化和机器大工业的经济意义?
第三,任何社会事件,仍然体现了基本的社会经济矛盾:社会管理、社会生产和社会劳动的有效矛盾的运动。社会管理也就是货币,调动起社会生产和社会劳动的作用,从而创造出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
第4, 灾害经济和正常经济都是对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生产和需要。只不第5, 过灾害经济更突然和更急切第6, 。要求在几日或几个月内必须解决。人七天不第7, 吃食物就会有生命之忧,同第8, 样,第9, 疾病和创伤在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内都会危机人的生命。
第10, 灾害经济学的研究,第11,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作好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准备,第12, 一旦发生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第13, 我们可以把对人的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第14, 不第15, 能发生因为救助不第16, 及时或救助资料的不第17, 足发生人为的意外事件;另一方面,第18, 迅速启动社会经济紧急机制,第19, 充分发挥社会劳动和机器大工业的作用,第20, 尽快生产出急需的救灾物资,第21, 要作到100%的满足全部需要。
第六,灾害是破坏性的,它可以在瞬间破坏一切,我们不仅要修复破坏造成的损失,还要建设更完美的新的城镇。灾害不但不能使我们的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而且,我们通过灾害要创建新的经济机制。
第六,假入国家拿出1000亿元的新的财政拨款,生产部门就可以得到1000亿元的生产资金,同时组织和完成1000亿元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些物质资料都是新的增加的物质资料;如果象现在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拿出这些灾区急需的物质资料,其他正常的需要就要停止,结果,我们虽然也可以作到对灾害的抵御,却是以牺牲别的需要为代价的。正常的社会经济受到破坏。这样,就是真正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在唤起我们的理性,我们要科学的对待自然灾害和我们面对的社会经济秩序。我们更要完整的认识人类社会和人这个客观事物和存在。

西方国家为什么可以成为发达国家,是因为西方人特别聪明吗?不是,是因为他们可以理性的对待社会经济和矛盾,我们不能。过去,我们在用马列主义建设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用西方国家的理论建设我们的国家,假如我们对西方的理论认识全面一些,就不会是现在这样。
我们是强大的,我们强大吗?我们怎样才能完全的真正的强大起来,我们何以证明?只有通过这样的现实工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7-31 23:08:00

这样说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