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生活中激发灵感,捕捉朴素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舞蹈语汇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贾作光曾说到:“要学好一种舞蹈就必须掌握它的全部特点和标准,讲标准就要谈‘规范化';而所谓讲‘规范化'就是将生活中产生、又在生活中经过无数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形成的、能鲜明体现本民族生活和性格的舞蹈特点固定下来。”
贾作光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将情、舞、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早在50年代《牧马舞》的创作中,他就意识到舞蹈动作要从生活中去提炼并积极从事着继承、借鉴传统的工作。《牧马舞》从牧民生活出发,他在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从牧民骑马、训马、摔跤、挤奶、射箭等劳动生活中,观察、捕捉、提炼和创造了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了牧民放马的典型形态,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典型动作,表现了蒙古民族朴实粗犷、剽悍英武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迈、马术高超的牧民形象。
从《牧马舞》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贾作光创作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却并非单纯模仿,而是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把舞蹈技巧紧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结在一起。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不论是观察还是模仿,都着力于强调舞蹈形象的“生活源泉”和“舞蹈本体”。
二、从时代中汲取精神,抒发浓郁的民族情感
20世纪80年代中叶,内蒙古草原乃至整个中国大地沉浸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之中,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地奔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大道上。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特点,这一时期创作的舞蹈风格都极具强烈的民族情感,其中《奔腾》就是一部代表作。
《奔腾》由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创作并于1986年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生动的气韵、磅礴的气势、浓郁的民族风格引起强烈的震撼。《奔腾》的编导马跃正是重塑了民族舞蹈素材中最重要的风格,他不仅仅让舞蹈停留在马姿,马步,马舞的舞蹈形式中,更着力于刻画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的“马背民族”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还有对待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展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其中更以“人”的“信马由缰”与“马”的“奔腾飞驰”交相挥映,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蒙族人骑马奔腾朝气勃勃的画面,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使这个舞蹈更贴近民族情感。
《奔腾》这部作品代表了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生命状态。表演者激昂的神情,气势蓬勃的舞台气氛,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全都囊括其中,直到如今还是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不断活跃在舞台上。这一创作不局限于舞蹈形态上,使整个舞蹈看来无形的民族力量大于舞蹈形式。这个舞蹈是对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民族风格展现,而是通过体现蒙古民族须臾难离的马的"灵魂"搏击,揭示这个民族对生命的感悟。本文来源:文章发表
www.caig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