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與社會福利變遷
三十年改革,是否真得不如回到改革前?對這個問題的質疑,不自今日始,也不會今日止。一般來說,改革過程中遭遇挫折最大的時候,也是此類話題最引人側目的時候。然而,改革不是一馬平川,過山車一樣的改革進程,使得人們不斷一次次地拷問這個問題。
衡量改革該用什麼標準?
中國社會為什麼要改革?這就是改革的動機和目的問題。簡單地說,為了生活得更好,這個論斷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整體都是成立的。而生活的品質,可以用個人和社會的福利來度量。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談到的是現時的福利還是未來的福利。
如果用現實的福利,那麼對於現實的種種不滿就直接降低了福利水準。而現實的低福利狀況是否會導致未來的高福利,以及這種低福利狀況將會延續多久,涉及到多少人,都影響了人們對於社會變革的評價。如果考慮的是未來的福利,由於每個人的期望和耐受力的不同,很難達成一致的看法。因此,我認為,公眾對於現時或者短期的福利水準的感受會影響到其對待改革的看法和態度。
為什麼質疑改革的呼聲很高?
單一個體的人,對於改革有自己的評判,這來自於他對自身福利的主觀感受;對於社會整體福利而言,就是個人對於福利感受之和。多數人的感受與社會整體的福利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如果相對貧窮的人數遠遠超過富裕人數,則社會整體福利水準體現的是窮人群體的平均水準。這就是中國目前的社會福利狀況。當相當數量的人抱怨生活中受到的不公平時,對於改革成果會有什麼樣的社會評價就不令人奇怪了。
我們看到的是,改革中確實提升了自身福利水準的人們是支持改革的,而更為眾多的是“弱勢群體”以及在改革過程中自身利益相對或者絕對受損的人群。前者甚至被冠以種種帽子,如“精英”、“富人”、“富裕階層的衛道士”等等,只要他們一出聲,馬上就會被詈罵的口水所淹沒。凡站在前者立場上的言論被讚揚,所有異議的聲音被抵制。只要是聲討富裕階層的說法和人物得到支持和擁護,凡是有利於他們的說法多遭到抵制。
如何看待改革?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建立一個簡單模型,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對待改革的態度問題。引入“社會整體福利水準”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在某一時點,個體對自身福利水準的主觀感受之和(記為WT)。它可以用一條隨著時間而變的曲線表示。當個體對於認為自身福利水準下降時,此時對於福利的評價為負數,那麼WT也就會有機會出現負數的情況,表示社會中對於福利降低的判斷占主流。福利曲線與時間軸之間包圍的面積就是隨著時間流逝,人們對於社會福利積累起來的感受∏。
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時點,∏可能是正數也可能是負數。如果連續一段時間∏都是負數,則人們對於改革的不滿便不斷累積,此時,即便在某段時間社會福利水準有所改善,也仍不能明顯改變民眾的負面看法。
改革一直面對著公平和效率的兩難,因此,幾乎不存在所有人都對改革措施滿意的情況。但理論上必然存在∏》0的可能性。改革若想獲得民眾的擁護支持,應盡可能使∏成為正數或者至少取負值時間不是很久。如果“社會整體福利水準”(W)保持在正數,或者取負數的時間/幅度小於取正數的時間/幅度,都有可能達成這個結果。也就是說,要麼讓多數人滿意,要麼讓民眾忍耐的時間和強度能被後續更大的收益所抵消。在一個多數貧窮少數富裕的社會,無法讓多數人滿意,而要達成次優的結果,需要做的是,或者縮小不滿者忍受和等待的時間,或者減少不滿者的數量,亦或是大幅度改善不滿者群體的境遇。
改革30年來,關注效率勝過關注公平,而體制上的漏洞造成了更大的不公,這種少數人相對多數人獲益巨大的情況,導致了多數人的相對損失和不滿同樣巨大,使得社會整體福利水準處於負數的時間過長。這種情況已經嚴重限制了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這樣的改革幾乎難以維繫。
如何看待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否定改革的人認為改革前比現在更好,這是一種相對的比較,也就是改革前的∏大於改革今天的∏值,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即便如此,此時的社會整體福利水準W仍可能是大於改革前的社會整體福利水準。也就是說,社會是進步了,人民生活的品質是提高了,但滿意度下降了。如果是這樣,我們應該前進還是該倒退?更進一步說,如果∏值的降低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最終會走出黑暗,到達更光明的彼岸,這種代價的付出能否得到公眾的認同?我們能夠忍耐的最長時間有多久?對以上問題的公眾思考,決定了能否建立改革共識,決定了改革的命運。
中國傳統文化中看中公平要遠勝於效率,所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說法。我以為,即使改革能夠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而對於不公的感受成為普遍的社會氛圍,這樣的改革不是多數中國民眾的選擇。付出代價是否能被多數人認同,這不容易判斷。但中國人素來有隨大流的行為特徵,而且中國人的心理忍受力也是非常驚人的,這就是為什麼民眾不滿還沒有全面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的方向是什麼,應該是使選擇能使多數人滿意的、關注公平至少不明顯低於關注效率的方向。採取美國式的效率第一的方向進行改革,可能是另一種跨越式發展戰略,未必適合中國社會。
反思改革,如果我們過於關注公平而忽視效率,那麼不會取得今天的經濟建設成就。但是,我們今天的一切,是以花費數十、百、千倍的社會和經濟代價,揮灑血汗,依靠趕超得到的,我們損失了很多很多。這種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我們一邊欣喜於巨大的成就,一邊無奈和無助地舔著血流如注的傷口,並擔心著是否會死亡在奔向幸福彼岸的中途。再者,這種方式真得能帶領全體國人走向幸福嗎?
我們要檢討的不只是方法論上的失誤,而應該意識到,方法或者策略的錯誤,來自於改革方向的偏差。如果差之毫釐,經過數十年的積累,我們也許已經謬以千里了。再不調整方向和策略,改革將走向其反面,這才是為什麼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和建立的新的改革共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