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都的问题,我倒是对堪培拉有了点兴趣,
搜到些资料,确实是一篇好文。
希望大家对比一下,看看北京是否可以学学。
花园之城──堪培拉
堪培拉是澳大利亚联邦首都。面积约2395平方公里,人口32.5万余(2004)(数字已经核对过,无误),为澳洲第八。居民绝大多数为英国移民的后裔,多信奉基督教。
堪培拉位于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脉东南部山麓的一片大牧场上,海拔760米,濒临马兰比季河,市区依山傍水,四周为布满茂密森林的丘陵所环绕。风光秀丽,是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堪培拉是一个比较凉爽的地方,夏天(1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1℃,冬天(7月)平均气温为6℃,地面难得见雪。
堪培拉是世界比较年轻的首都。100多年前,这里还是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麓的一片不毛之地,既无森林,也无湖泊。1820年,堪培拉这块地方被人发现。3年以后,第一位移民开始在这里建立牧场。1841年,这里开始发展成一个镇,当时只有一座邮局,一个铁匠铺,还有教堂及所属学校。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以后,为了定都问题,悉尼和墨尔本两大城市争执不下,都希望把首都建在自己的城市。开始,首都还在全国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作为第一大城市的悉尼,对此不能接受,要求改都悉尼。争论拖延了八九年,于是联邦政府在1911年元旦通过决议,采取折衷方案,决定在墨尔本和悉尼这两个城市之间,选择一个风调雨顺、水源充裕的地方,也就是在悉尼之南238公里、墨尔本以北507公里的这块空地上重建新都。为此,澳大利亚政府在1912年主持了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设计比赛,准备从中选择最优胜的方案作为建设新首都的蓝图。一年多以后,由各国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绘制的137个版本送到了澳大利亚国会。经过慎重选择,美国著名风景设计师,36岁的芝加哥人沃尔特·伯利·格里芬夺得桂冠,当年他设计的蓝图上绘制了各种弧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和六角形的图案。1913年3月13日举行了开工典礼。中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陷入停工状态,于14年后的1927年方告建成,迁都于此。当时它的人口只有5000人,现在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布局合理和建筑新颖美丽的城市。
堪培拉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一城山色半城湖”。北面和西面岗峦起伏,中间莫伦格鲁河穿城而过,在城中形成长约8公里的格里芬湖。格里芬湖湖区辽阔,碧波荡漾,景色十分美丽,可供人们游泳、驾驶帆船和垂钓。湖旁有一处硕大的铁制空心地球仪,有线条标志从大不列颠首次到达澳大利亚的路线。这既是装饰品,又是纪念物。湖中岛上建有雄伟壮观的钟楼,钟楼内的53只钟,定时奏出悦耳的钟声。湖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库克船长纪念喷泉”,水柱有137米之高。它靠的是两层抽水系统的泵力。喷射口的动力达750马力,喷速为每小时200公里。站在全城任何地方,均可看到它高大的白玉水柱直奔长天。微风吹来,柱体呈浪潮形弯曲,水珠如烟似雾,极富诗情画意。受此影响,堪培拉到处安设人工喷泉,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喷泉城市。格里芬湖左边有“联邦桥”,右边有“国王桥”对称互应。
格里芬湖把市区分为4个部分:湖的南面是行政区,联邦政府办公机构、外国领事馆、国防部大厦、法院、中央储备银行和造币厂等都设在这里。湖的北面是商业区,有许多大百货公司、大餐厅饭店、商业银行和大剧院等。湖的西面是文化区,有国立大学、图书馆、科学院和医院等。这一带大多数是永久性的现代化建筑物,配有现代雕刻和抽象壁画,充满了艺术的气氛。湖东面还在开发中,现在是军官学校和飞机场所在地。每个小区的建筑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整个市区街道宽阔、布局整齐,四处栽种了大量观赏树木和名花异草。堪培拉街道上汽车川流不息。据统计,堪培拉的私人汽车,平均两人就有一辆,但这里的交通秩序井然,很难听见喇叭声,文明行车已蔚然成风,给人们留下和谐美观、繁华而不噪杂的感觉。
堪培拉可谓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花园城市,有“大洋洲的花园”之美誉。堪培拉公用绿地加上住宅花园用地,占城市总面积的 58%,人均绿地面积达70. 5平方米,比“欧洲花园”日内瓦高出4倍,仅次于华沙而居世界第二位。在6万人口的闹市区,辟有10多个公园,市民出门几步,最多800米,就能碰到一处公园。每4000人居住的小区,都有一个小型园林体系。堪培拉市共种有600万株各种树木,世界上的各种色彩美丽的树木在这里差不多都可见到。因此,空气新鲜、绿荫蔽空、绝少尘埃。宽广的街道两旁,是两三排并列的观赏林木。地毯似的草坪,把地面覆盖的严严密密。各式大小花台、花圃,一年四季落英缤纷,清香沁人,五彩花卉,千姿百态。鲜红的杜鹃、幽香的蔷薇、瑰丽的天竺葵等,竞相怒放。
由于政府规定,全城除总理府有一围墙、一个岗亭外,所有住宅不得造围墙,所以人们庭院外面往往以桉树合欢花树作绿色花篱笆。这里有一个打动人心的惯例,政府从它规模巨大的植物园中拿出40丛灌木和10棵树给每座新房子的主人作为礼物。房前舍后都有一片美丽的草坪,上面点缀一些奇花异卉。豪富之家多植兰桂,普通人家则多种梨树蔷薇。一夜春风吹来,幽芳雅韵,沁人心脾。有人用“三春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来描述堪培拉的市容,可谓贴切逼真。
堪培拉有一座总面积近1000亩的植物园,种植着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人们正对近200种濒危植物进行抢救,而且其中的1/4被引种栽培成功。园内保存着许多澳大利亚特有的植物,如桉树就超过100种,还有合欢树、银桦、假山毛榉,以及澳大利亚广泛栽培的各种乔木、灌木和形形色色的草木植物。园内处处花草繁盛,树影婷婷,千姿百态。这里还有许多从国外引进来的树种、花草。如中国的银杏和水杉、鲜红的杜鹃、幽香的蔷薇、瑰丽的天竺葵等,在园内茁壮成长,破绽怒放,清香宜人,加之澳大利亚珍贵的黑天鹅、白鹭,悠闲地在水边啄食,鹦鹉扑闪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园林内到处生意盎然,不愧是花园之都。
在堪培拉郊区的公园里,可以见到澳大利亚特有的各种珍禽异兽,例如:袋鼠、鸸鹋、树熊等等。特别是袋鼠,数目之多,令人数不胜数。它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就画有一只大袋鼠。在堪培拉,如果你应邀去作客,热情好客的主人往往把刻有袋鼠图案的纪念章赠送给你留念。
堪培拉城市建筑群落布局严整。除格里芬湖旁一些摩天大楼外,都是低层建筑,90%以上的房舍都是单家独户的2层楼房。各家各户庭前是精巧的小花园和如毯的草坪,屋后是家庭游泳池。每到春花烂漫的季节,澳大利亚的迎春花——金合欢在阳光下盛开,像一条条金色的彩带,绚丽夺目;那雪白的梨花怒放,又如一片片银色的花帘,芳香飘逸,引人入胜。
联邦政府议会大厦建于1927年,是一座临湖的用巨石砌成的白色建筑物。正面中间嵌有国徽,显得庄严肃穆。它仿效美国国会大厦,内设参、众两院会议厅。会场装饰则效法英国的上院和下院,参议院是红色的,众议院则用绿色。这个大厦建造粗糙,原因在于原来只是打算把它当个暂时会址。除了开会时间外,议会大厦还对外开放,供人参观。
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藏图书200余万册,是一幢银灰色的5层方形大楼。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于1968年建成,是全国图书、情报、文化中心。楼四周围有一圈柱廊,由44根21.3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柱组成。它以垂直线条为特征,清秀挺拔、形体匀称。它在绿色草坪和蓝天白云衬托下,分外雄伟,而投入格里芬湖中的倒影,亦显幽雅端庄。
科学院建筑新颖别致。它看上去只是一只底部切成许多扇形面的浅浅的半球体,好像轻巧地搁在12根细柱子上似的。紧贴着这些扇形底边的内沿,是一条壕沟,沟水把光线反射到建筑物内。
澳大利亚世界战争死难者纪念馆,位于格里芬湖北面安扎古校阅场内侧,是一个集忠烈祠、博物馆、艺廊和资料室于一身的地方,并是澳大利亚战争中牺牲的三军将士的灵墓所在地。它始建于1941年,1971年竣工,面积有1.3万平方米,四周环绕着12公顷草坪。内部分成纪念堂、荣誉榜、展示馆和资料室等4部分,从空中俯瞰,这座纪念馆呈十字架形,中间突起交叉处是圆顶的纪念堂,它的前面是长方形的水池,池的两侧有东西两个拱廊,内有荣誉榜;纪念堂两侧和后方,则为展示馆和资料室。纪念馆通过照片、遗物、油画、雕刻及战争实景模型,向人们展示了澳大利亚军事史。
黑山电讯塔高195.2米,装备着各种先进的设备,能满足无线电通讯、电视、广播等日益发展的需要。它的设计新颖独特,腰部有两个圆形的“包包”:一个安装着无线电通讯设备,另一个是专为旅客观赏市容的设备——离地面54~62米,分为3层,下层是旋转餐厅,中层是了望厅,上层是露天了望台,人们来到这里,能够从不同方向,一览无遗地看到堪培拉的旖旎风光。
作为政治中心的堪培拉,也是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其中有格里芬湖南岸五层方形大楼的国立图书馆,科学院、音乐学院、联邦高等军事学院都设在这里。
堪培拉的交通运输业发达,交通布局也很合理。全市共有七条交通干线,又同许多支线交错在一起,使市内6个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交通网,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每家住宅的门口。堪培拉拥有大量的私人汽车,小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堪培拉机场每年输送旅客可达100万人次。铁路运输主要来往于悉尼和墨尔本等大城市之间。
堪培拉的工业未居要津,食品、印刷、建筑材料等工厂寥寥无几。它基本上是一个政治中心,真正的权力集中在这里。就业人口中有1/3担任公职,所以也有人认为它是个公务员的城市。
恬静、幽雅、年轻、美丽的都城堪培拉充满青春活力。它像一颗晶莹闪亮的宝石,愈来愈更加灿烂辉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3 22:30:0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