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原名查良镛,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主要流传的武侠佳作有:《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
他的十五部著作可谓是现代武侠小说的精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据说他书籍的出版数量,比《毛泽东选集》还多,可见其数量之多,一般的小说恐怕难以同日而语。没读过金庸先生的作品,或者没看过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更有甚者,都有学者创立“金学”来研究这一现象。同志们啊,这可是跟《红楼梦》“红学”提到了同一高度啊,金先生小说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有N多学术界、非学术界名人都研究过金庸和他的小说,从各种角度,见仁见智,当然在这里我没有必要班门弄斧再去重复研究了。下文是本人通过各方面对金先生及其小说的研究资料从营销学的角度对金庸先生小说能造成武侠小说“金庸热”历尽三四十年经久不衰现象的一些浅见。
首先,在营销学里,作为一个品牌要被人记住,要给人深刻的印象,要么恶心死受众(如脑白金广告),要么做成经典。金先生的作品可以用一首对联来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神书侠倚碧鸳。如此朗朗上口,让人一听之下想忘也忘不掉了,能将作品名称做成对联的,绝对时少有的经典。同期的梁羽生作品也有许多,但除非很熟,想记全就得考验大家的记忆力了。
其次,我们把武侠小说消费者看作一个总体大市场,在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全中国加加起来有几十亿人(不算亚太其它能看懂中文的国家人口),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信佛有信道,有学问高低……这么多的人,这么细的人群切割成很多的细分市场,口味不同,写出的小说如何能分别合这些人群的脾胃?
金大侠通过几个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1、金先生的小说文采斐然,语言风格大胆创新,其中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脍炙人口。 讲故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讲好的,这是天生的,学也不见得能学得来,金先生将自己的天赋发挥的淋漓尽致。
2、金先生小说有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几乎每部小说都有佛、儒、道等各家的精神,如易筋经,周易八卦,奇门遁甲等。 没有渊博知识,这些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将禅机、儒学浅显的通过故事反映出来,如《天龙八部》从头到尾都有佛家的天理循环思想。如此一来,将本来低俗气的武侠小说,瞬时间提升了几个档次,抓住了文化的人眼球。
3、光有好的文笔,深刻的道理还是不够的。金先生小说情节丰富,充满着义、武、情。这些元素可是好东西,每个人都有当英雄的梦想,通过看小说主人公做英雄,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读者的心理需要。
金先生小说写得一箭多雕,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实在是高。
再次企业产品要被消费者认同,要有确立品牌战略。我们来看一下金先生小说的品牌战略。纵览金先生的十四部小说,概括来说主要的一点:
产品不同质化,也就是说产品的差异化。
在早期几部书中,他按照正宗的中国侠义观念──儒家之侠这个观念来书写,这到郭靖是最高峰;但是到了杨过就开始变,非是正宗的大侠,我们称之为小侠;而到张无忌则变异越大,居然做了正派眼中魔教教主,所行之事不能称之为侠了;在不断变化中,对武侠世界的传统价值慢慢产生怀疑,而怀疑的典型代表是《连城诀》,那真有点拨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而《侠客行》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被自己欲念支配着,正宗「侠」的理念在这世界很难找到;《天龙八部》也是对武侠价值有着高度的怀疑。这是金庸不同于别的作家之处,而更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走向“侠之反”,对武侠价值、对武侠传统写作方式有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颠覆或反讽。 我们把金先生的小说与同期齐名的同样是新派武侠代表梁羽生的小说比较就更为明显。梁羽生的小说写得不谓不精彩,但问题就是过于同质化了,《云海玉弓缘》、
《萍踪侠影录》、《还剑奇情录》等,就象八股文,把几个主人公换一下,历史背景再换一下就完事了,情节大同小异。
渠道,是整合营销4P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金先生在报业上的成功是金庸作品影响扩大的重要原因。
六十年代,金先生创立《明报》,至七十年代中发展至鼎盛,一度成为香港第二大报,而金书的影响也正是此时影响骤增。其时,金的小说在《明报》连载,文以报传,报助文威,也就顺理成章。
金先生小说的品牌延伸战术也做的非常成功。
首先看影视。有如下一组数据:《天龙八部》被拍过6次。《射雕英雄传》前后共拍过12次。《神雕侠侣》前后也拍过12次。《倚天屠龙记》共拍过8次。《鹿鼎记》共拍过7次。《笑傲江湖》共拍过9次……一个人写的过书如此高比例拍城影视的,且如此高比例反复重拍的,不说后无来者,至少也前无古人了。
看过金庸影视的观众,特别是不同版本的观众,就会比呀比、评呀评、论呀论、争呀争的,骂完导演,最后总结下来还是金庸的书写的好。
再来看游戏。网络游戏:《金庸群侠传1》,《金庸群侠传2》,《天龙八部》。单机游戏:《金庸群侠传》,《新神雕侠侣》,《新神雕侠侣2情缘之约》。
游戏要玩的好,就得熟悉游戏中各种人物的关系及故事情节,没有比买一本《金庸全集》边玩边研究来的更快了。金先生的小说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市场扩大的更为广泛。
每一种产品都有其产品周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从最初的报纸连载,到小说全本,再到影视作品,再到网络游戏,金先生的小说以不同的产品形态发展、延续着,以适应不同时期市场的需求变化。
全面营销把以顾客为导向作为核心观念。
金先生能跟他的消费者互动,聆听客户的声音,通过归纳、整理、吸收后再对原先的版本进行修订。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1970年起,金庸着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每一次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改变,引来不少回响。
最后还要提到的就是有关企业形象的树立。
我曾在电视中看过金先生其本人,长得一看就象个儒者,一个侠,人称金大侠。金先生就象是一个企业,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侠、义、情等阳光健康的思想,也只有有这样思想的人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所以由此及彼,可知金先生的为人。
象央视一元钱版权费,让大家看到他不是为了财;人家批评他骂他,他也不响应,嘴长在人家身上吗,我不Care。企业的形象也摆在那儿了。不象王朔,是个无赖,为出名就乱骂人,乱讲话。同期另外的武侠小说数得着的还有古龙,都知道是个酒鬼、色鬼。梁羽生,对他根本就不很熟。
通过对金庸小说市场以上几点分析,综合起来有如此多暗合营销学的理论运用,无怪乎金大侠小说能“热”近半世纪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