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日,经济学家马骏、龚方雄、王庆、汪涛、曹远征、许小年一起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银监会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举行了三场座谈会,并在中银国际北京办公室举行了第三次讨论会,就当前中国经济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1、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突出现象是物价上涨。如果说中国物价上涨是一种货币现象,它不完全是人民币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美元问题,由于美国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疲软,形成全球通货膨胀。具体的表现是全球通货膨胀所带来进口商品,尤其是石油,铁矿砂等能源原材料的价格高企。从这个角度观察,目前中国的物价上涨基本是成本推进性的。
2、货币政策的功效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并在需求侧发挥作用。由于目前物价上涨是发生在供给侧成本推进的,使作用于需求管理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减弱,从紧的货币政策更大的意义在于避免成本推进与需求拉动相互促进,螺旋上升。与此同时,通货膨胀预期通常是物价指数的三个月移动平均数,目前中国的CPI的移动平均数已趋下降,并且也未出现囤积抢购现象。最乐观的估计是CPI在第三季度仍有进一步的下降,全年CPI在6%-7%,并且考虑到今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大,预计明年同比指标将有相当改善,鉴此,对于CPI而言,货币政策似无进一步从紧的必要。但是,许小年则认为货币政策仍不能放松,其目的在于不能传导错误的信息,使通胀预期更难于管理。
3、由于此轮物价上涨性质是由成本推进的,且多是输入的。单纯依靠需求管理的货币政策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不能完全奏效。理顺价格已成为政策的选择方向。其意义在于:A。避免财政资源的过度使用;B。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向节能降耗方式转变;C。或许更为现实的是通过能源原材料需求弹性的恢复,至少部分的恢复,有利于市场上改变对中国需求因素的预期。
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有紧密的协调。由于可理解的原因,目前财政政策仍然偏松。如果理顺价格成为选择的话,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也应成为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建议:A。制定理顺价格的路线图,有序地进行顺价。B。在物价涨幅较高时,可使用财政资源对储蓄存款进行保值贴补,实现某种程度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转换。
关于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尚属正常。但就未来而言,面临着一些新的风险,主要有二:经济下滑的风险和因此导致的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从宏观角度观察,在消费增长稳定的情况下,因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使出口大幅增长的难度加大,同时,因成本推动,企业利润收窄,投资意愿和能力下降。从微观角度观察,中小企业普遍出现资金紧张现象,与此同时,汽车和住房等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销售困难增加。
这些都有可能使银行的坏账呈现上升势头,增加银行系统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意见是,鉴于CPI会持续走低,可在四季度适当放松货币政策,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尤其是对银行威胁最大的房地产行业,可有选择地支持大型房地产企业购并中小房地产企业,在整合市场中提高大的房地产公司,进而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种意见是仍应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甚至需要加息,在避免物价螺旋式上升的同时,促使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但是大家同意:A。加强对房地产价格走势的监测,尤其是对银行按揭贷款的传导机制研究,需要建立房价对银行按揭贷款间的压力测试模型;B。加强对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银行同业的经验教训研究,以资借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3 22:01:1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