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没资格办真正的教育--研究生考试是一种倒退的启示 【长期的计划经济下的"计划教育"体制使中国的教育效率与效果低下,难以满足国人的需要,因此求大于供的情况下,只能费心去保证表面上的公平(这种公平与掷硬币来选择的公正性没有太大差别),但却因此失去了人类智慧上的公平,因为在这种表面上的公平之下,窒息了具有大智慧的特立独行的人,使这样的人无法通过现行的教育体制。由此使人们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认识:今天的中国还没有资格办真正的教育。它今天所具有的只是大一统的养鸭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懂得尊重人类智慧的独特性,因此就不可能很好挖掘与开发出人类的智慧资源。而人类最基础的资源就是这种智慧资源,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北大教授贺卫方:现行研究生考试是一种倒退 http://www.sina.com.cn 2005/07/19 13:15 中国青年报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宣布停招2006级硕士研究生的消息,最近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由此对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加大复试权重是否必然导致腐败?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存在哪些问题?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贺卫方(以下简称贺)。
记者:宣布停招研究生后,有人对你表示敬意,也有人提出质疑。作为一名导师, 你难道无权拒绝自己不满意的学生吗?
贺:你知道,有时候学生很不容易考上来,你会于心不忍,感觉到自己是在"杀人"。每年报考我的研究生的人不少,可到最后,越是喜欢法律史的人知识结构越可能会发生偏差,越不能适应这样的考试,最后失败的人简直是"尸横遍野"。
记者:目前的招生考试制度是不是很难培养出学术人才?
贺:我觉得在目前的制度下,中等人才往往能够成功。很差的人很难成功,特立独行的人才也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硕士生选拔考试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强调统一化和格式化,比如一个专业的考试由教育部门来统一组织命题,用题库的方式来避免教师的腐败,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学越来越没有个性。
记者:是否真如很多人质疑的那样,否定特长生的保研制度就是否定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贺:这要看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特长生都是在文体领域里有一技之长者。如果说,一个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也能够拉一手好的小提琴,或者在大学生运动会上表现得非常专业,这是我们要的复合型人才吗?
如果说专业人才主要是指专业学术人才的话,复合型应当是指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训练或修养。例如,一个社会学家同时又有良好的法学素养,而不是指他教学和研究之余也能够打一手好篮球。如果我们承认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概念,那么特长生跟复合型之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记者:宽口径人才的培养应该在什么阶段进行,高中、大学本科还是研究生?
贺:我认为所谓宽口径培养应当在高考阶段而不是在研究生考试阶段进行。我们的教育制度的一个怪现象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人为地分文理科,课程各异,导致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知识结构失衡,视野狭窄。进入大学,又马上陷入一个狭小的专业空间里,使得将来能够成为综合型大师的学术种子大多在中学阶段就被扼杀了,少数幸存者也逃不过大学这一魔掌。可是,到了需要考查一个人专业素质的研究生考试时,我们却偏偏要走什么宽口径!真正是当博时约,当约时博。如此教育管理,还口口声声要办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大师级的学术人才,岂非白日做梦?
记者:高校自主权是个尴尬的话题。一方面,高校呼吁为了更好的发展,应该归还自主权,可另一方面,公众担心还自主权于高校会加速腐败。
贺:很多人都在担心这个问题,认为扩大大学以及教授在招生方面的自主权会加剧腐败。我们似乎面临着一个走不出来的怪圈---不独立,则制度必然不合理,我们就无从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独立,则难保权力不滥用,腐败不发生。
我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困境,独立不仅仅意味着权力,更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招生决策跟特定学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正是因为这样的关联,使得决策本身必然是透明的,外部对于招生环节的监督就更加简单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绝非主张在现阶段就实行导师个人决策,我也反对以增加导师权力的名义过于加大复试的权重,因为方法、时间以及其他资源的限制,使得复试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现在要做的:一是要恢复从前的考试模式,因为那是在广泛的知识考查和专业的积累判断之间相当平衡的做法;二是整体反思现行的研究生考试制度;三是要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思考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上的一些问题,例如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大跃进",人事政策与制度上的偏向、官员选任制度的缺陷也难辞其咎。
记者:你说过,考试制度只有合理的,没有完美的。现在的考试制度合理吗?
贺:的确,没有完美的考试制度,我也同意只能选择相对合理的制度。但问题的关键是,哪种制度是相对合理的?由谁和依据怎样的程序来判断其中的合理性?
我坚持认为,现行的考试安排是相对不合理的,考试范围太广反而不利于真正的学术人才的选拔。仔细想一下六七个不同领域的教师如何在一起出一张考卷,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困难。如果像两年前那样,考一张综合卷和一张专业卷,专业卷的命题就由同一领域的学者共同协商确定。大家可以各自就自己擅长的方向领域命一道分析性的题,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对本门课程的一个综合性考查。但是,当6门或7门课程的学者在一起组合一张考卷的时候,如果要全部出论述分析式题型的话,每一课程内究竟出怎样的题目更能够考查一个人对知识的总体把握,学者们要达成一致本身就不容易,更不必说同一张卷子涉及到的多门课程的不同学者之间还需要相互协调,例如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之间就有某些相互关联甚至重合的内容,命题时需要相互照应。如此一来,协调成本必然加大。减少协调成本的惟一办法是大家分别出小题、增大涵盖面。此外,减轻判卷工作量的考虑也会使得客观题以及简答题的比重加大。
当一种考试是以考查某种教科书式的既有知识为主的时候,背诵功夫就比分析能力来得更关键了。虽然教科书有10多本,但是对于背功好的人来说,半年时间也完全可以达到八九不离十的程度。那些真正有积累、好思考的考生反而无处用力,因为那类死知识是无需费力作什么分析的。事已至此,所谓研究型人才也就只能托诸空言了。
就我的经验而言,没有哪种方式比要求考生调动其知识积累对于某个问题进行历史的和逻辑的分析更有助于考查其学术潜质的了。回答过程中,基本知识的娴熟,举一反三的能力,层层剥笋般的透辟分析,字里行间洋溢着的人文精神,由于不再有教科书答案而带来的更具个性化的语言,都让教师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发现可造之才,提高法学研究生的成才率,让学术事业后继有人。
所以,我的意见很明确,那就是报考法学硕士的考生,专业课方面,应该考两门,一门是报考专业本身,另一门是涵盖几门相关学科的综合卷。前者侧重深度,后者侧重广度。事实上,这也是全国绝大多数法律院系的现行模式,也是北大法学院2003年及之前的模式。两年前的贸然改变已经证明是不妥当的了,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改变---不是改革,而是回归---的地步了。
我听到一些说法,似乎教育行政部门有意识强化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所谓"一级学科特征",那就是以"宽口径"的名义,考查更广泛的知识而不追求专门化,将来甚至会由有关部门组织统一命题和判卷。我深恐这样的做法成为趋势,更为这种做法对大学自治的直接危害而不安,于是就不平则鸣了。自己只是希望这样的呼吁能够引发我们对于研究生教育甚至整个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合理化改革,如果能够对此略有推动,其收益想必要远远大于我个人少招一两个研究生所带来的损失。(本报记者 原春琳)
如果用必然性的有形的评赏价值作为对"泱泱文明大国"来做决断,未免有失公允.
做一个有趣的"交换价值"的讨论方法,这其中必要有两种有价值的商品来作为交换,哪两种呢?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种:现今的教育体制及培养出来的人才,这是一个"商品"另一个是什么呢?
对方的成本即自己的价值.这里不讨论这句话.只是同步展开,对现今的教育体制及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与之相对的"自己的价值"的定位,我们能看到什么?
如果用必然性的有形的评赏价值作为对"泱泱文明大国"来做决断,未免有失公允.
做一个有趣的"交换价值"的讨论方法,这其中必要有两种有价值的商品来作为交换,哪两种呢?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种:现今的教育体制及培养出来的人才,这是一个"商品"另一个是什么呢?
对方的成本即自己的价值.这里不讨论这句话.只是同步展开,对现今的教育体制及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与之相对的"自己的价值"的定位,我们能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的总是:国产货不如进口货。
我们瞧得起自己,许多人也想大干一场,但是,正象美国人来到中国也要入乡随俗地搞行贿腐败一样,他们的才智也总是被体制削磨干净了。比如单纯一个什么职称制度,就已经将中华英才削去大半。
无奈的现象.但是我有一个猜想:如果现今中国教育体制的产品的质量---就是高等教育培育的人力资源的质量越来越难以由一纸文凭来度量和测定,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开放,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鉴别的替代方式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高校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体制在竞争压力下有没有可能会丝毫改善.
在中国还没资格办真正的教育的命题中是不是蕴涵着这样的命题:中国应该停止办教育?
停止办教育就不会出现现行教育体制中的种种问题了,当然这其实是更大规模的倒退.
我们的文化,政治体制和思维方式与西方人都有显著差别,而教育模式却不得不完全放弃我们的古老传统而全盘向西方学习,最终会形成一种什么样子的教育体制可真是无法想象.但婴儿蹒跚学步,两步一个跟头的时候谁会知道他将来会不会成为短跑明星呢?
不管怎样,有人对现行体制提出质疑就有可能会引致改革和进步(也可能是退步).
无奈的现象.但是我有一个猜想:如果现今中国教育体制的产品的质量---就是高等教育培育的人力资源的质量越来越难以由一纸文凭来度量和测定,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开放,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鉴别的替代方式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高校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体制在竞争压力下有没有可能会丝毫改善.
每一个有特定才能的人,也象每一种有特定性质与功能的植物、动物一样,它们天生潜在着某种特质,而教育只不过要将人的这种特质挖掘出来。可今天的教育正相反,它反而窒息了人的潜在特质。如果自然界也象教育那样一刀切地对植物、动物的基因进行规范,则自然界就必定会灭亡。
人的特质的多样性也是自然界的多样性中的一种,尊重人的特质的多样性也就是尊重自然界的多样性,也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与条件。而今天人类的所谓教育却恰恰在干着消灭人的特质的多样性的可恶勾当!
在中国还没资格办真正的教育的命题中是不是蕴涵着这样的命题:中国应该停止办教育?
停止办教育就不会出现现行教育体制中的种种问题了,当然这其实是更大规模的倒退.
我们的文化,政治体制和思维方式与西方人都有显著差别,而教育模式却不得不完全放弃我们的古老传统而全盘向西方学习,最终会形成一种什么样子的教育体制可真是无法想象.但婴儿蹒跚学步,两步一个跟头的时候谁会知道他将来会不会成为短跑明星呢?
不管怎样,有人对现行体制提出质疑就有可能会引致改革和进步(也可能是退步).
我主张停办文凭教育,而大力开办挖掘人的智慧潜质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必须尊重人的志趣,提倡人的主动自修精神。人的兴趣会带来人的主动性,而这比传授一点知识更重要得多。
因此,教育能否成功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能否使人有足够的兴趣进行主动自修。无论学校教育向传授了多少知识,如果到头来人失去了主动研究的精神,那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
停办文凭教育固然能使部分真正有兴趣,有素质,有志于研究的学者脱颖而出,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唯一的,我们的教育系统更多的(大部分)是要培养出具有专业功底,能服务与社会的专业技术人员.而文凭的作用在信息不对称的职业市场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名校的文凭尤其是一种质量保证,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的搜寻成本。
我国在这方面更有特殊性,如果没有现行的考试制度、文凭制度作为保证,国人必定会把这个领域搞的乌烟瘴气,假货横行。
就以博士生为例,许多名校都有发高水平论文的要求,这个制度有许多明显的缺点,但也确实起到了保证博士学位质量的作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个制度,仅靠论文答辩把关的话,一是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会不会有兴趣看完那长篇大论并给出中肯的评判,二是碍于学生导师面子,能不能下得了杀手。
总而言之,我认为现行的制度是在我们的文化特色下相对行之有效,而又成本较低的一种安排。而理想的,富于弹性的制度在我们国家是不具有健壮性的。
文凭到底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呢?还是反而增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反而成为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形态?
我们已经看到,正是“现行的考试制度、文凭制度”才使得有关领域“搞的乌烟瘴气,假货横行”。不仅于此,还使有关领域的腐败横行!形成了专门吃考试、课本、招生等等饭的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个既得利益集团明显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成为压迫社会民众的三座大山之一。
我的意思是有弹性的,人的因素比较大的评判法则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很难发挥其正面作用,而负面作用却非常大."乌烟瘴气,假货横行"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教育界,也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种领域,而根源是国民性、文化还是别的原因很值得深究。这里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就是说虽然目前教育领域的问题很严重,但黄先生所建议的制度安排会不会使问题变的更严重呢?
至于既得利益集团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每一种制度安排可能都会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我们目前的制度安排形成了这样一个利益集团,这可以视为一种社会成本,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则很难评判,我们没有量化的方法和数据恐怕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不可否认的是,名校的文凭确实经过了社会的检验和选择而得到了承认(没有天生的名校),企业和组织在多年的实践中也逐渐掌握了一种方法,就是把学校的名字和文凭的等级作为一种可靠的信号,这样既有效率,又节省成本.这应当是制度的有效之处.
我们看到的总是:国产货不如进口货。
如果真是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国家对我们的纺织品和家电产品进行各类的限制了。。
其实也是有好的东西~~只是我们的要求太高,太渴望高人一等,这未尝不是一种“泱泱文明大国”的心理~~
我的意思是有弹性的,人的因素比较大的评判法则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很难发挥其正面作用,而负面作用却非常大."乌烟瘴气,假货横行"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教育界,也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种领域,而根源是国民性、文化还是别的原因很值得深究。这里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就是说虽然目前教育领域的问题很严重,但黄先生所建议的制度安排会不会使问题变的更严重呢?
至于既得利益集团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每一种制度安排可能都会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我们目前的制度安排形成了这样一个利益集团,这可以视为一种社会成本,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则很难评判,我们没有量化的方法和数据恐怕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不可否认的是,名校的文凭确实经过了社会的检验和选择而得到了承认(没有天生的名校),企业和组织在多年的实践中也逐渐掌握了一种方法,就是把学校的名字和文凭的等级作为一种可靠的信号,这样既有效率,又节省成本.这应当是制度的有效之处.
整个社会的过度形式化是造假泛滥的基本原因。
教育人的教育,让人具有充分的选择成才之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更多容忍不必通过学校教育,容忍选择通过一种更节省成本的教育方式来获得才能,那这个社会才谈得上是进步的。
文凭代表不了什么,它只不过是敲门砖,通过了一块敲门砖使一个人进入某系统后,还要依靠他独具的才能才站住脚,而这种才能并不一定从文凭教育中来的。比如现在的中央领导者大多是工科毕业,但却从政。这说明文凭只不过是敲门砖而已,并非人的才能的衡量物。
目前的中国教育还谈不上“懂得教育”,只是沦为一种“出题--默考”的科举机制。在长官意志大于一切的情况下,并不需要“懂得教育”的方式来办教育。
总之,目前的教育还没有条件与资格办真正的教育。
问题提得很好!今天,中国与日本正在走向对抗,我们到底拿什么来与其对抗?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的工厂里,日本生产的设备在运转着,基本上没有见到国产设备。难道国产的东西总是不如别人吗?
和身边不少留美搞教育的朋友谈到这个问题,中美之间的教育差别最大的地方在那里?教与学的多样化和个性的提倡,美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培养人的个性和兴趣发挥为基点,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很显著,家长老师不会强迫孩子去刻意模仿别人,所以在美国你根本就看不到类似什么哈福女孩,耶鲁男孩一类的图书,更看不到某某高分经验谈。中国教育着重模式化,标榜优秀然后大家一起学,模式化的东西也不是一无是处,在某个集中的领域可能效果会更佳,从统治者角度来看,灌输模式化的东西有利于对人意识形态的控制然后中央集权。
在社会学角度上,美国那种多样化教育培养的结果体现一个分工合作的优点,这个对整个社会成本的节约,效率的提高是起促进作用的。所以我现在思考,国人在合作精神上的欠缺和这个模式教育关系到底多大。
论坛上的一些现象我想是不是就可以体现国内的教育特点,比如说几个版面讨论一些经济现象由斑竹先发言,归纳总结了一些经济原因。我们佩服也很欣赏很多人跟贴发言,内容深奥,经济学功底扎实理论很强,但是细想还是把书上的理论定理搭配组合拿来重复一遍,看似在思考问题实际上是重复别人的东西查字典似的思考。反问一下,你这个发言给普通人看会怎样,他们是否理解明白你在说什么。这样发言的结果就是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或者说在学校里生存。还有一些喜欢搞图腾崇拜,把某某牛校某个牛人的照片贴上来然后评论一番怎么怎么牛,我想这个是很可怕的,也是很低级的认识事物的状态,严重的说这个可以导致崇拜羡慕到精神失常。
其实教育多种多样,大家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大可不必比标榜某某神人。像杜威老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就会有不少收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9 22:30:24编辑过]
和身边不少留美搞教育的朋友谈到这个问题,中美之间的教育差别最大的地方在那里?教与学的多样化和个性的提倡,美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培养人的个性和兴趣发挥为基点,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很显著,家长老师不会强迫孩子去刻意模仿别人,所以在美国你根本就看不到类似什么哈福女孩,耶鲁男孩一类的图书,更看不到某某高分经验谈。中国教育着重模式化,标榜优秀然后大家一起学,模式化的东西也不是一无是处,在某个集中的领域可能效果会更佳,从统治者角度来看,灌输模式化的东西有利于对人意识形态的控制然后中央集权。
在社会学角度上,美国那种多样化教育培养的结果体现一个分工合作的优点,这个对整个社会成本的节约,效率的提高是起促进作用的。所以我现在思考,国人在合作精神上的欠缺和这个模式教育关系到底多大。
论坛上的一些现象我想是不是就可以体现国内的教育特点,比如说几个版面讨论一些经济现象由斑竹先发言,归纳总结了一些经济原因。我们佩服也很欣赏很多人跟贴发言,内容深奥,经济学功底扎实理论很强,但是细想还是把书上的理论定理搭配组合拿来重复一遍,看似在思考问题实际上是重复别人的东西查字典似的思考。反问一下,你这个发言给普通人看会怎样,他们是否理解明白你在说什么。这样发言的结果就是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或者说在学校里生存。还有一些喜欢搞图腾崇拜,把某某牛校某个牛人的照片贴上来然后评论一番怎么怎么牛,我想这个是很可怕的,也是很低级的认识事物的状态,严重的说这个可以导致崇拜羡慕到精神失常。
其实教育多种多样,大家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大可不必比标榜某某神人。像杜威老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就会有不少收获。
说得非常好,精辟良言!中国的教育说到底是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的问题。在一个不太尊重个人权利的社会里,无法搞那种以尊重人的权利为基本点的教育,因此也就不可能获得作为人的权利的解放的教育成果。
也许我们对研究生的选拔与教育是有很多的质疑,可是当我们来面对这个问题是我们是否就用很好的方案来解决呢?是不是说我们中的某一个人做了教育局局长就可以让所有的人都赞同我们的各种实施方案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站在我们国家的角度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考虑,今天的考核制度正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临时政策,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国力日盛,计划生育的大力推进以及农村支持建设的加强,总有一天,研究生教育会改变,实现高科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铸造经济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等的培养所,而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种为了谋生而谋取的手段-----文凭。且不说我们的考研一族是抱着多么伟大的理想来的,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研究生走上了工作岗位,而不是实验室科研机构,这应该也不高雅于出国镀金的同志们吧。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他们这么一批人的放弃就业机会,那么每年的就业压力也许又要成为我们讨论的热门了哦!!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能人出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啊!尤其是,跨专业考的学生,其实有很多人是很辛苦的,为了补上基础,学习新课的同时阅读大量的本科基础课程,但是时间是有限的,怎么可能是在一两天、一两周的时间里就有显著效果呢?导师的开导与帮助鼓励才是心理上的最大安慰啊!可怜的是谁,不是导师,是学生啊,是本无情刷下的学生,也是的不到导师理解的学生,是得不到同学帮助的学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