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817 4
2008-08-04

为何他如此不同?

我想除了文中所提到的这些荣誉和成就,

还有很重要的,就是他无论受到压制时,还是受到赏识时,

他都能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

他在思考,自己的思考,独立的思考,坚持的思考。

而非自己派别的思考,亦非自己想要的思考或者别人想要的思考。

我们的学者和作家,乃至于每个普通的网友和学生,能否像他这样思考呢?【猫爪按】

89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逝世

2008年08月04日09:4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布拉格8月4日电 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世界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3日在他莫斯科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

据德新社援引俄塔社的消息报道,这位世界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已有数月之久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未经证实的消息说他死于脑中风。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11月12日生于高加索基兹洛沃茨克一个教师家庭,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曾服过兵役。因为在与朋友的通信中对斯大林有不敬之词,二战结束之后他在苏联监狱中度过8年,接着又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7年他恢复名誉,定居梁赞市担任数学老师。

索尔仁尼琴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走红苏联文坛。1962年他发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的作品、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引起轰动并受到赫鲁晓夫的赏识。

但是随着赫鲁晓夫下台,小说遭到公开批判。此后他所写的长篇小说《癌症病房》和《第一圈》都无法在苏联出版,只能在其它欧洲国家发表。1967年他在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散发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1969年他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

1970年10月索尔仁尼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而获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因叛国罪被捕,并被驱逐出境。他先后旅居西德和瑞士,1976年迁往美国。1994年在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下索尔仁尼琴回到祖国。

索尔仁尼琴长达140万字的巨著《古拉格群岛》为他赢得了伟大思想家的荣誉。“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作者将它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苏联劳改制度已经渗透到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苏联的“第二领土”。小说1973年在巴黎出版后轰动世界文坛,全球售出3000多万册。

“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认为,“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或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80年代末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48%的俄罗斯人希望他回国担任总统。

索尔仁尼琴晚年公开抨击美国和北约企图包围和孤立俄罗斯,赞赏普京为俄罗斯的复兴做出的努力。他认为西方民主危机严重,俄罗斯不应草率效仿。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

“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

颁奖典礼结束后,普京还突然决定前往莫斯科郊外的索尔仁尼琴家中拜访由于健康原因无法去克里姆林宫领奖的作家。普京对他说:“我想特别感谢您为俄罗斯所做的贡献,直到今天您还在继续自己的活动。您对自己的观点从不动摇,并且终生遵循。”(黄频)

[em17][em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8-5 07:17:00

我认为原因有二:

1,中国的作家,历来就少有索氏的道德素养。多有与邪恶同流合污的人(看看梁校的作品),以及在邪恶势力下变成奴隶的人(大家看看《绿化树》);

2,作家生存的制度更黑暗。索氏只是受迫害,如果在那时的中国,就会被割喉(如张志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5 09:55:00
以下是引用fujo11在2008-8-5 7:17:00的发言:

我认为原因有二:

1,中国的作家,历来就少有索氏的道德素养。多有与邪恶同流合污的人(看看梁校的作品),以及在邪恶势力下变成奴隶的人(大家看看《绿化树》);

2,作家生存的制度更黑暗。索氏只是受迫害,如果在那时的中国,就会被割喉(如张志新)。

1、似乎索尔仁尼琴也被称为“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的突出本身,

就说明了苏联肯定也有你说的那样的人。

2、他之所以没有落到张志新的地步,我想和制度黑暗程度关系不大。一来他的名声保护了他,

二来他总是碰上“朝代更替”,三来苏联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像我们这样混乱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5 13:06:00

索尔仁尼琴与前苏联之间的恩怨细节 

张放

我最崇拜的作家刚刚去世了。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都在用大量的篇幅报道这一不幸的消息。在报道的同时,都没有选择地提到两件事:一个是索尔仁尼琴于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另外就是他那本具有历史意义的书:《古拉格群岛》,英文名为The Gulag Archipelago。也正由于写了这本书,使他名震整个西方。也正由于获奖,使得此书后来出版后,立即风靡整个西方自由世界。当然,它也成为了前苏联时期苏联人梦寐以求想读而读不到的书,而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这本书也当然被列为禁书。尽管当时中苏关系不好,但一点不影响中国人禁此书的力度,毕竟意识形态方面,彼此有太多相似之处。

那么,索尔仁尼琴是怎么由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一点点地成了苏联共产党的头号敌人,又怎么能写出一本让整个苏联震惊与害怕的书,这里的细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18年出生的索尔仁尼琴,从小就梦想要成为一个作家。10岁就通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当作家的事情,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正如对于今天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是一种奢望,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梦。现实生活中,必须得现实地活着。结果,他考上大学,学的却是与文学八杆子也打不着的数学专业。父亲在他不懂事时就过世了,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共产主义信徒。很可惜的是,一个共产主义信徒,却养出了一个预测苏联解体的预演家来。

索尔仁尼琴在读大学期间,通过函授方式,学习了“莫斯科哲学文学与历史学院”的函授课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期间,他并没有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及“苏联的优越性”进行过任何意义上的思考与质疑。二战期间,他还在红军里担任某部队的指挥官,还受到了两次嘉奖呢。

时间来到了1945年的2月,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他被捕了。被捕原因是,他给一个朋友写了一封信,里面有对斯大林的指挥进行贬斥性质的批评言论。后来他自己说,他不过就是写了一些词,比如,“那个蓄着络腮胡子的人”,“主人”和“老板”。用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言获罪的例子。根据苏联相关法规,索尔仁尼琴被指控犯有“组织敌对组织”罪。结果,被押送到莫斯科的一所监狱。在那里,他遭到了毒打和审问。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客观帮助的话,就不会有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索尔仁尼琴。

五个月后,索尔仁尼琴不在场的情况下,被苏联秘密警察,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克格勃宣判进劳改营8年,并出来后在国内受永远的放逐。这8年时间,后来被他分解为不同的几个时期。而他后来写出的几本重要的书,都与这8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于1968年发表的《第一圈》,其中主人公就写的是他在劳改营里遇到的一个“优秀的人物”。而他在后来的劳改营里的一些生活经验,则构成了他的另外一本有名的书的主要内容,那书他起名叫《伊凡·达尼索维奇生命中的一天》。

索尔仁尼琴在劳改营里得了癌症,其中有个肿瘤被切除。但癌症基本上没有给查出来。劳改营里被关了8年后,他出来了。但面临的却是永远放逐。这时,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差点死了。不知为什么,他居然被送进了医院,并神奇地好了。这段经历,成为他写的另外一本名为《癌症病房》的小说的主要内容。

也正是在这被放逐的日子里,索尔仁尼琴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信仰,开始成为一个喜欢进行哲学思维的人。他开始在夜里秘密地写作。用他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接受感言里的话说,“从这时起一直到1961年,我一直相信,今生今世我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我写的东西会成为印刷品了。我也一点不敢向包括我最亲密的朋友透露一点口风,我是怕他们读到我写的东西后,我的秘密写作就会被人知道,而不能继续下去了。”

终于,在1962年时,他的《伊凡·达尼索维奇生命中的一天》给发表了。显然,这是经过了赫鲁晓夫的明确同意,才有人敢发表的。也就是从这时起,直至1990年,索尔仁尼琴就没有再停过笔。

《伊凡·达尼索维奇生命中的一天》发表后,引来西方对苏联的监狱劳动改造体制的严重关注。它在苏联引起巨大争论,西方社会也一样开始了观点各一的争论。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论,不仅仅因为其内容写得太过现实,太过直白,也因为这是苏联文学从20年代开始第一篇由非共产党员写出来的主要文学作品,更因为作者居然是一个曾“诽谤过国家领导人”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犯。还有就是,他的作品居然没有被审查掉,发表了。

所有苏联领导人都意识到了这点。但没有办法,因为这事是赫鲁晓夫认可的,没有人敢反对。但1964年,赫鲁晓夫被赶下了台。索尔仁尼琴居然还不死心,还多方想办法,要继续出版他的新作《癌症病房》。但这次,出版不出版的决定要由苏联作家协会做出。尽管里面有些人很欣赏这部作品,但最终它还是遭到了否决。除非作者进行彻底的修改,并剔除令人费解的元素,才可能考虑发表。

再后来,时间到了1965年,索尔仁尼琴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克格勃把他的部分书稿给强行拿走了。这里就有《第一圈》的手稿。事实上,这时,索尔仁尼琴已经秘密地写着那部长篇巨制《古拉格群岛》。克格勃强行拿走他的手稿的事情,给他带来巨大震动。不过,他又转念一想,反而心底踏实了。这段时间里,他没有稿费,也没有什么收入,究竟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已经成为一个谜。 

时间到了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不能亲自到瑞典去领奖。因为他害怕这一走,就可能没有办法回到祖国了。于是,有人建议在莫斯科的瑞典大使馆里举行一个接受仪式得了。但瑞典政府拒绝了此建议,因为这样做,瑞典政府担心,会惹怒苏联,会把瑞典与苏联(当时苏联可是世界强权大国啊)的关系弄坏的。结果,还是时间到了1974年,索尔仁尼琴被驱除出国后,到了瑞典,搞了个接受仪式。  

那么,《古拉格群岛》到底是本什么书呢?它是一个三卷本的书,故事主要集中在苏联监狱里的劳改营制度上面。主要以索尔仁尼琴的亲身经历,227个曾经被劳改的监狱犯人的口述,以及索尔仁尼琴自己对这套惩罚系统的来龙去脉的深入研究为内容。《古拉格群岛》从这一体系的最初源头开始研究。书一经在西方出版,马上,“古拉格”一词成为一个常用语了。 

1974年,索尔仁尼琴被苏联驱逐出境,同时,他的苏联公民的身份也被剥夺了。他后来从西德去了美国。

在美国这一呆就是20年,但他仍然不愿意学说英语。他也讨厌成为媒体明星,更不愿意将自己的思想进行一番修改,以适应电视观众。他后来的重要观点是,“人类灵魂渴望着更高,更温暖,更纯洁的东西,而今天大众的生活方式绝对没有办法提供,麻木的电视更不能提供,令人无法忍受的音乐也不能提供。”不过,他说,他相信人类的总的行动趋向是向上的。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你除了向上,别无选择。 

本文系引用张放博客内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0a7ir.html

不代表本人观点,其中一些细节和本人的了解也有不同之处,特此声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8 13:16:00
以下是引用chenliqin在2008-8-5 13:52:00的发言:
因公司放假回老家,急转18号鸟巢刘翔预选赛门票2张,137*****870

怎么想起来发到这个深沉的帖子上来了,根本没人看的,笨。

[此贴子已经被luhas于2008-8-8 13:39:2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