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670 1
2014-11-3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深圳原属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荒滩野岭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人民生活也较早地达到小康水平。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夜崛起之城”。

1984年中央决定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后来开放区向内地发展,在边疆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上海浦东开发区就是对外开放的见证。浦东地处上海浦江东岸。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交通的不便,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那里分布着破旧的工厂和阡陌纵横的田野,只有少量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上海人一般不愿意到浦东工作和居住,以致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

自从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快对浦东的建设,浦东迅速崛起。一时间,数条黄浦江地下隧道和杨浦、南浦等数座跨江大桥把浦东和浦西联系在一起,道路、绿地和高楼大厦迅速取代了原有的农田和工厂厂房,“东方明珠”电视塔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浦东机场相继展露新姿……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浦东的开发表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改革以后,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还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他又为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992年1月20日上午,87岁邓小平乘电梯登上50层高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旋转餐厅。他临窗而坐,观看深圳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高兴地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正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他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南巡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还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的贡献是伟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9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加快了建设步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饮水思源,改革开放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当我们沉浸于胜利的喜悦,高度赞叹小平同志的魄力和胆识时,更加感叹“三个有利于”博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三个有利于”成为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兼顾了社会、国家、人民三方面的利益,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对于个人来说,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符合人性的要求;对于社会来说,国家强大了社会才稳定,因此,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稳定的必然条件;对于国家来说,生产力发展了国家就强大,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国家强大的必经之路。

第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倡导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符合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过去宣扬“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样严重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要,违背了人性的需要,必然失败。“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高度表现了物质第一性和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生存欲求性的思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此,首先应该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脱离这两者抽象的谈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社会制度等等。

第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知识体系的内容,并且为社会主义社会知识体系继续发展指引方向,是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里程碑。

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实践、实践、再实践。人们过去认为社会主义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总是对应贫穷,资本主义总是对应富裕,人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就是选择了贫穷、落后。现在就不同了,现在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彻底突破了传统体制和观念的束缚,也说明了在社会主义道路地探索上达到了新的程度,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四、“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坚持真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认识的革命,是思想飞跃的产物。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以结果论英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民心所向,也是衡量任何的社会制度进步程度的准则,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以上观点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2-5 07:44:16
依靠别人永远在别人之后!人家先进技术怎么不拿到中国来?他们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建成深圳,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在中国的大陆。有更多他们需要的东西!依靠外国人,靠得住吗?如果靠得住,猪都能上树!左派与右派中都有相当多的脑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