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8-10 17:23:00
以下是引用李俊在2008-8-10 16:41:00的发言:

一座投资20亿元的桥,建设好了,那么20亿元就是沉没成本。

它的成本就是维持桥正常运作的费用,当然这座桥可以转让给别人,转让过程中会面临成本问题,但是却和20亿元无关。如果这座桥车辆很少,当然是长期估计,那么放弃这座桥代价就非常低,反而就相当高。把建设好的桥卖给别人,什么是你的成本,那就是这座桥带来的收益减去维持费用。

因此,这座桥是否能够转让出去,那么20亿都是沉没成本。    

我不太清楚加粗的那句话。是否可以说明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1 06:40: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10 14:09:00的发言:

【那两位是否可以仔细介绍一下,天生丽质在不同条件下,是怎样从租金(租值)变成机会成本(成本)的呢?】

天生丽质在不同条件下,是怎样从租金(租值)变成机会成本(成本)的呢?

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 ( Neoclassical Economics ) 这样看:

(  这里也借用一成名女人嫁人为例, 排出爱情,  只是纯经济理论的, )

当代有女, 数年前为广州一医院大夫, 为去美国嫁了一人, 她作大夫时的收入就是嫁给老美的成本, 嫁给老美后在美国的收入减去广州作大大夫时的收入就是租金(租值).  女在美为人妇两年后离婚变为单身. 此时她单身收入的成本为人妇时的收入, 而此时她单身后的收入减去为人妇时的收入是租金(租值).  以后她再嫁而为美国新闻集团老板娘.  我们应可看出天生丽质在不同条件下,是怎样从租金(租值)转变成机会成本(成本)的.

一命呜呼后不再有经济活动行为. 所以我认为举例不妥.

要强调的是,  张五常前辈讲的租值是新古典经济学 ( Neoclassical Economics ) 的租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1 6:59:1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1 19:28: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10 14:09:00的发言:

【那两位是否可以仔细介绍一下,天生丽质在不同条件下,是怎样从租金(租值)变成机会成本(成本)的呢?】

是啊,如果较真的话,还真不好回答。

转帖网上新闻,“美国经济学家调查发现人靓薪酬也高”: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斯·哈莫梅什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斯·哈莫梅什 总结到,漂亮产生生产效率,越漂亮就越有生产效率。

如果人靓,这一家不给高薪,去另一家。这是成本的含义了。如果是嫁人,阿猫不嫁,嫁阿狗。名人不嫁,嫁富翁。又是成本。章子怡的成本高于一般人。
【"一命呜呼才是他的成本" 何解 ? 红颜化作枯骨; 沃土已是沙漠, 成本何来 ?】

成本=0:
张五常的意思是,人死了,收入是0.猫王(工作)的成本=0.猫王的收入全是租值。

天生丽质,与唱歌有天赋,医生医术高超、经济学家学术超众等一样,这些人力资本特点,别人无法模拟、无法提供,又有市场,所以,消费者享受他们的服务,愿意付较高的价格,他们的收入,很高,要把收入降低很多,他们才会从事与这些特点无关的专业与工作,这个意思上,因天生丽质选择的职业,会产生较大的租金。

人活着,总要工作,从工作这个角度讲,所有的收入,都是租金,死了,现在的收入与财富是死这个行为的成本。

所有租金都是成本,只是看的角度不同,据我观察,没有不是成本的租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1 21:39:00

一命呜呼, 香消玉陨.

这里分歧大了:

一说:

成本 = 0:张五常的意思是,人死了,收入是0. 猫王(工作)的成本 = 0. 猫王的收入全是租值。

一说:

死了,现在的收入与财富是死这个行为的成本。

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2 00:11:00
说的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2 21:56:00
以下是引用老鱼父在2008-8-11 21:39:00的发言:

一命呜呼, 香消玉陨.

这里分歧大了:

一说:

成本 = 0:张五常的意思是,人死了,收入是0. 猫王(工作)的成本 = 0. 猫王的收入全是租值。

一说:

死了,现在的收入与财富是死这个行为的成本。

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 ?

      再举个例子。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希望快乐到永远的美好理想,在他做上皇帝宝座的第一年,就开始被现实击破。

  统一的秦帝国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像焰火一样,在历史的天空,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继而灰飞烟灭,人们对他的强大第一反应目瞪口呆,然而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垮台了,于是第二次目瞪口呆接踵而来。

  秦亡的导火索,就是区区九百人的揭竿而起,这种力量的反差,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进程是那么不可捉摸,历史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她的魅力也缘于此。
  陈涉吴广,匹夫发难而天下影从,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陈涉这只蝴蝶的小翅膀一煽乎,于是引爆了摧枯拉朽的飓风,帝国雄伟的大厦就此崩塌。
  “蝴蝶”的逻辑非常简单、清晰:横竖是死,与其窝囊地死,不如轰轰烈烈地死。每朝每代,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若干位赌性巨强的英雄,在灭亡和富贵之间用生命下注。

      成本、价格等等概念都是相对的。生是死的成本,同样,死也是生的成本。正如,一件衣服的价格是100块钱,那么100块钱价格是一件衣服。道理一样。

     我们每个人,想活下去,都得多多少少做点工作,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的工资是高是低。所以,从工作这个角度讲,所有的收入,都是租金,因为收入多或者少,你要活下去,你都得工作。但对于死,就不同。一个人,预期死了的话,他拥有的财富与收入将与他无关了,选择死的成本是放弃现有的财富与收入。生与死,选择行为发生变化,所以,生与死放弃的东西,互为成本。如果,死了的话,“死去原知万事空”,对当事人而言,死的所得是零,所以活的成本是零,这也是我们极大部份人选择活而不是死的原因,因为活的成本低嘛。

    收入变,行为选择不变,这个收入是租金,收入变,影响选择行为变,这个收入是成本。关键是这句话。自己找个实例,从各个角度想,想通了,就掌握租金与成本概念啦。听别人讲,没啥用的,自己找例子,自己把它想通,它是真的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3 09:56: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12 21:56:00的发言:

      再举个例子。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希望快乐到永远的美好理想,在他做上皇帝宝座的第一年,就开始被现实击破。

  统一的秦帝国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像焰火一样,在历史的天空,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继而灰飞烟灭,人们对他的强大第一反应目瞪口呆,然而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垮台了,于是第二次目瞪口呆接踵而来。

  秦亡的导火索,就是区区九百人的揭竿而起,这种力量的反差,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进程是那么不可捉摸,历史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她的魅力也缘于此。
  陈涉吴广,匹夫发难而天下影从,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陈涉这只蝴蝶的小翅膀一煽乎,于是引爆了摧枯拉朽的飓风,帝国雄伟的大厦就此崩塌。
  “蝴蝶”的逻辑非常简单、清晰:横竖是死,与其窝囊地死,不如轰轰烈烈地死。每朝每代,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若干位赌性巨强的英雄,在灭亡和富贵之间用生命下注。

      成本、价格等等概念都是相对的。生是死的成本,同样,死也是生的成本。正如,一件衣服的价格是100块钱,那么100块钱价格是一件衣服。道理一样。

     我们每个人,想活下去,都得多多少少做点工作,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的工资是高是低。所以,从工作这个角度讲,所有的收入,都是租金,因为收入多或者少,你要活下去,你都得工作。但对于死,就不同。一个人,预期死了的话,他拥有的财富与收入将与他无关了,选择死的成本是放弃现有的财富与收入。生与死,选择行为发生变化,所以,生与死放弃的东西,互为成本。如果,死了的话,“死去原知万事空”,对当事人而言,死的所得是零,所以活的成本是零,这也是我们极大部份人选择活而不是死的原因,因为活的成本低嘛。

    收入变,行为选择不变,这个收入是租金,收入变,影响选择行为变,这个收入是成本。关键是这句话。自己找个实例,从各个角度想,想通了,就掌握租金与成本概念啦。听别人讲,没啥用的,自己找例子,自己把它想通,它是真的懂。

其实加粗的一句话已经把您的意思和这部分知识的内涵都说的很清楚了,别人也会明白的。

而您这样举出如此宏大的例子,难道有利于别人理解吗?

要不是我对您非常了解,我会怀疑您想故意把水搅浑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3 10:35: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12 21:56:00的发言:

      再举个例子。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希望快乐到永远的美好理想,在他做上皇帝宝座的第一年,就开始被现实击破。

  统一的秦帝国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像焰火一样,在历史的天空,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继而灰飞烟灭,人们对他的强大第一反应目瞪口呆,然而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垮台了,于是第二次目瞪口呆接踵而来。

  秦亡的导火索,就是区区九百人的揭竿而起,这种力量的反差,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进程是那么不可捉摸,历史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她的魅力也缘于此。
  陈涉吴广,匹夫发难而天下影从,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陈涉这只蝴蝶的小翅膀一煽乎,于是引爆了摧枯拉朽的飓风,帝国雄伟的大厦就此崩塌。
  “蝴蝶”的逻辑非常简单、清晰:横竖是死,与其窝囊地死,不如轰轰烈烈地死。每朝每代,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若干位赌性巨强的英雄,在灭亡和富贵之间用生命下注。

      成本、价格等等概念都是相对的。生是死的成本,同样,死也是生的成本。正如,一件衣服的价格是100块钱,那么100块钱价格是一件衣服。道理一样。

     我们每个人,想活下去,都得多多少少做点工作,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的工资是高是低。所以,从工作这个角度讲,所有的收入,都是租金,因为收入多或者少,你要活下去,你都得工作。但对于死,就不同。一个人,预期死了的话,他拥有的财富与收入将与他无关了,选择死的成本是放弃现有的财富与收入。生与死,选择行为发生变化,所以,生与死放弃的东西,互为成本。如果,死了的话,“死去原知万事空”,对当事人而言,死的所得是零,所以活的成本是零,这也是我们极大部份人选择活而不是死的原因,因为活的成本低嘛。

    收入变,行为选择不变,这个收入是租金,收入变,影响选择行为变,这个收入是成本。关键是这句话。自己找个实例,从各个角度想,想通了,就掌握租金与成本概念啦。听别人讲,没啥用的,自己找例子,自己把它想通,它是真的懂。

思绪天马行空,  下笔文彩飞扬!  好一个生死互为成本.

只是秦虽二世而亡,  政治经济制度已立.  中国数千年之制,  秦制也!  权归于中央, 货赀于四海.  天下煕煕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动态的, 有选择的----从不停歇.  Money never sleep !   所以理性人不选择死,  死不存在于经济学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3 11:07:0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3 13:53:00
以下是引用老鱼父在2008-8-13 10:35:00的发言:

思绪天马行空,  下笔文彩飞扬!  好一个生死互为成本.

只是秦虽二世而亡,  政治经济制度已立.  中国数千年之制,  秦制也!  权归于中央, 货赀于四海.  天下煕煕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动态的, 有选择的----从不停歇.  Money never sleep !   所以理性人不选择死,  死不存在于经济学中.


天下有志之士,舍身忘死、取义、成仁者,何其多也。

刚刚在看明朝那位杨姓老先生,为告严党专权祸国,掉了性命。海瑞,也是抬着棺材给 嘉靖帝提建议,怕也早想好此举的成本与收益了。

杨老先生、清官海瑞不是理性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4 05:43:00

杨老先生、清官海瑞不是理性人?

天下有志之士,舍身忘死、取义成仁者,何其多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古往今来, 英雄豪杰, 生之行谊磊落,死之轰天撼地。

任何时候读到慷慨悲歌处, 都令人感觉到有些热血沸腾。

只是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般而不是特殊, 是大众而不是英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4 5:44: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4 12:22:00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选择行为的科学,英雄的选择,当然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死,成本是放弃现有的财富,死的成本,大于零。为何还有人选择死,说明死的本身,对其有用值,而且用值高于成本。没有人会为了死而死的,死肯定有原因的,肯定是有所图的,有所用值的,这当然是经济学的公理,套套逻辑。

结合例子。杨老先生,告发严党,收入是避免严党专权腐败,树立正义。从杨老先生行为选择角度看,他的预期中,树立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也就是正义的用值大于他放弃生命的成本。

清官海瑞,认为嘉靖皇帝能采纳他的建议,做个帝国合格的董事长,为民谋福,这些用值是高于海瑞生命的成本的,所以,他选择了死谏。

以上为套套逻辑,来日再选择一个能验证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4 13:53:00
以下是引用天下一人在2008-8-10 17:23:00的发言:

我不太清楚加粗的那句话。是否可以说明一下?

“当然这座桥可以转让给别人,转让过程中会面临成本问题,但是却和20亿元无关。”

----------------------------------------

这句话意思,我换种表达方式。比如,你做生意,进货是5元,但是一旦完成了,那么5元不再是成本了。你卖出多少钱,依据和5元无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4 14:26:00
以下是引用李俊在2008-8-14 13:53:00的发言:

“当然这座桥可以转让给别人,转让过程中会面临成本问题,但是却和20亿元无关。”

----------------------------------------

这句话意思,我换种表达方式。比如,你做生意,进货是5元,但是一旦完成了,那么5元不再是成本了。你卖出多少钱,依据和5元无关。

您要是喜欢把一个经济过程分开到每个极限时间点上来分析,我当然也就无话好说了。

不过,这样一来,你进货的时候,如果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可以这样看:

把货拿到手是捡了一件东西,给别人五块钱是等于丢了五块钱。 [em01]

最好换个名词,因为“成本”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从会计(簿记)中借来的,容易引起歧义。

不如用机会成本,大家更能接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4 18:44:00
以下是引用李俊在2008-8-14 13:53:00的发言:

“当然这座桥可以转让给别人,转让过程中会面临成本问题,但是却和20亿元无关。”

----------------------------------------

这句话意思,我换种表达方式。比如,你做生意,进货是5元,但是一旦完成了,那么5元不再是成本了。你卖出多少钱,依据和5元无关。

对的,历史成本不是成本。5元进价的商品,现在的售价才是成本,现在的售价才影响你卖不卖的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4 21:59:00

 "所以理性人不选择死,  死不存在于经济学中." 很有道理。

经济学研究经济行为,帝国主义一点,可以研究正常行为。一个人选择死—自杀,按照常识,一定是反常行为、非理性行为。这通常是社会学的范围,不是经济学的范围。

张五常谈论猫王时的一句戏言:"一命呜呼才是他的成本" ,引发的这场争论绝对有意义。死的成本是工作的收入,活的成本是死了的收入,这反映了经济学的看法,是从狭义的成本—收益角度看问题的:

【所以,生与死放弃的东西,互为成本。如果,死了的话,“死去原知万事空”,对当事人而言,死的所得是零,所以活的成本是零,这也是我们极大部份人选择活而不是死的原因,因为活的成本低嘛。(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12 21:56:00的发言)】有道理,但不能解释“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的全部内涵。

因为狭义的成本—收益方法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学的局限:活着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这一点并不被计算进收益项目中,也无法计算),生命高于一切(可以勉强理解为活着的收益为“无穷大”)。我想,如果武断地假定活着的收益为“无穷大”,就可以勉强说明“好死不如赖活着”了。可又与安乐死、自杀这类极端现象矛盾。

看来,生死选择的经济分析需要“武断的假定”作为前提,适合生的选择,不适合死的选择(非理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4 22:25:00
以下是引用李俊在2008-8-14 13:53:00的发言:

“当然这座桥可以转让给别人,转让过程中会面临成本问题,但是却和20亿元无关。”

----------------------------------------

这句话意思,我换种表达方式。比如,你做生意,进货是5元,但是一旦完成了,那么5元不再是成本了。你卖出多少钱,依据和5元无关。

转让过程中会面临成本,即转让的机会成本——这座桥带来的净收益流的现值,转让的机会成本不是20亿。如果净收益流的现值小于买方出价,就卖。反之,不卖。

张五常的上头成本确实比沉淀成本高明。但很难理解。期待李俊 写一篇 上头成本的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4 22:29: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14 21:59:00的发言:

 "所以理性人不选择死,  死不存在于经济学中." 很有道理。

经济学研究经济行为,帝国主义一点,可以研究正常行为。一个人选择死—自杀,按照常识,一定是反常行为、非理性行为。这通常是社会学的范围,不是经济学的范围。

张五常谈论猫王时的一句戏言:"一命呜呼才是他的成本" ,引发的这场争论绝对有意义。死的成本是工作的收入,活的成本是死了的收入,这反映了经济学的看法,是从狭义的成本—收益角度看问题的:

【所以,生与死放弃的东西,互为成本。如果,死了的话,“死去原知万事空”,对当事人而言,死的所得是零,所以活的成本是零,这也是我们极大部份人选择活而不是死的原因,因为活的成本低嘛。(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12 21:56:00的发言)】有道理,但不能解释“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的全部内涵。

因为狭义的成本—收益方法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学的局限:活着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这一点并不被计算进收益项目中,也无法计算),生命高于一切(可以勉强理解为活着的收益为“无穷大”)。我想,如果武断地假定活着的收益为“无穷大”,就可以勉强说明“好死不如赖活着”了。可又与安乐死、自杀这类极端现象矛盾。

看来,生死选择的经济分析需要“武断的假定”作为前提,适合生的选择,不适合死的选择(非理性)。

每个行为,具体的约束条件不同的,约束不同,成本、收益的结构不同的,解释也不同。

比如说“安乐死”,这个现象的前提是,病人的病医治不好了,病人肯定要死了。如果让他继续活着,他无能力活动,无从享受生命的乐趣,而且,要受病痛的折磨。也就是说,此时的当事人承受着痛苦,是一种成本,但他的生活质量已经不高了,他的用值,已经很低了,存在净收益为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让他自由选择的话,他会选择死的。

这也是理性行为。这与我们一般所谓的生与死的选择,面临的局限条件是不同的,局限不同,当然成本、收益不同,人的行为选择当然不同。不能笼统说,生一定是理性的,死一定是不理性的,要看具体的局限条件的。有局限条件下,死也可能是理性的。我们一般所说的“死”与“安乐死”,虽然都叫死,但两者含义不同的。

像“自杀”这类现象,也和一般我们所说的死,不同的。我们不说人的精神有问题的“自杀”现象。一个正常的人,不会为了“自杀”而“自杀”的,“自杀”本身是能给他带来用值的,否则,他不会“自杀”的。举个例子,一个男人,为了得到一个女人,女人不喜欢他,男人用选择“自杀”的方式让女人喜欢他。这里,不是男人为了“自杀”而“自杀”,男人“自杀”这个行为是为了得到女人。如果他因此能得到女人,他会认为“自杀”这个成本是值得花的。现实中的情况可能是“自杀”只是一种得到女人的手段,可能的结果是能得到女人,男人自己又不用死,那当然是理性行为。要是女人在男人“自杀”行为下,也不为所动,那么男人花“自杀”的成本,他的收益降低(得不到女人),男人可能就选择不“自杀”了。

不能笼统说一件件事的,笼统说一件事,往往忽视关键的约束条件,无法有力地解释事情本身。生与死,也同样的。一般的死与“安乐死”、“自杀”等含义不同的,约束条件不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4 22:31: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8-14 22:25:00的发言:

转让过程中会面临成本,即转让的机会成本——这座桥带来的净收益流的现值,转让的机会成本不是20亿。如果净收益流的现值小于买方出价,就卖。反之,不卖。

张五常的上头成本确实比沉淀成本高明。但很难理解。期待李俊 写一篇 上头成本的文章。

看看这个https://bbs.pinggu.org/thread-342041-1-1.html,不知道有没有说清楚固定成本、历史成本与上头成本关系。这篇帖子为普及而写,所以没用“上头成本”这个概念,你把“投资回报”这个概念换成“上头成本”,逻辑上就更清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4 22:33: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5 08:04:00

都说儒生会误国,看来此言不虚。

研究经济学都延伸到哲学了,真是天马行空下不来了,真是个“玄”。

不知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有几个想到放弃了收入了,人生的目的究竞是为什么,为了挣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5 12:07:00
以下是引用hlpb92在2008-8-15 8:04:00的发言:

都说儒生会误国,看来此言不虚。

研究经济学都延伸到哲学了,真是天马行空下不来了,真是个“玄”。

不知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有几个想到放弃了收入了,人生的目的究竞是为什么,为了挣钱?

经济物品包括有形与无形的,收入包括金钱收入与非金钱收入,费雪在《利息理论》中说得很清楚。以上帖子中,用“得到女人”“得到正义”等说法,已说明了这点。

人生的目的,并非不能用经济学来解释,樊纲就写过一本《经济人生》的书,用经济学解释人生。

科学的一个功能是得出一般化的结论,概念要作广义的理解。像物品、收入、成本等概念,其实是可以一般化的,至少包括有形与无形的,只要能客观地指出局限条件,指出局限条件下的收入或者成本的变化,就可以解释现象了,人生、生命等现象,同样能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5 12:45: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15 12:07:00的发言:

经济物品包括有形与无形的,收入包括金钱收入与非金钱收入,费雪在《利息理论》中说得很清楚。以上帖子中,用“得到女人”“得到正义”等说法,已说明了这点。

人生的目的,并非不能用经济学来解释,樊纲就写过一本《经济人生》的书,用经济学解释人生。

科学的一个功能是得出一般化的结论,概念要作广义的理解。像物品、收入、成本等概念,其实是可以一般化的,至少包括有形与无形的,只要能客观地指出局限条件,指出局限条件下的收入或者成本的变化,就可以解释现象了,人生、生命等现象,同样能解释。

    但愿大家通过对人类各项行为的经济学讨论能够归纳出一条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能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以丰富、发展哲学。

    哲学真是高度概括啊:“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呵呵,我也想对哲学进行发展,让我说呢:“意识也是物质的,是人类的信息介质在人脑中的排列组合”。

  我说这些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希望真实世界经济学这个版块能够发现提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或许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的毛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