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解释行为选择的科学。要解释选择行为,我们要从做一件事情的所得与所失考虑,只有所得大于所失,我们才做。经济学把所得与所失定义为收入与成本。选择行为的标准是争取收入减成本后的净收入最高。争取最大净收入,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当收入一样时,我们追求成本最小;当成本一定时,我们追求收入最大。
固定成本是从现在的角度看过去的付出,这个过去的付出,对我们的选择行为有没有影响,现实中许多人搞不清楚,以至于做出了错误的行为选择与决策。正确理解固定成本,能有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像做生意、买股票、谈恋爱等等日常生活,都涉及到固定成本。
本帖子的主题是说明固定成本对现在的行为影响的。同样的固定成本,从历史成本角度看,是租值,对现在行为选择没有影响;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产生的收入、经验或知识会影响现在或者将来的行为选择。
举个例子,我喝牛奶,由于经验不足,有牛奶溅出。我该为溅出的牛奶哭泣吗?经济学告诉我们,溅出的牛奶已成为不可追悔的历史成本,我不该为溅出的牛奶哭泣。但是,我要从溅出牛奶事件中,增加喝牛奶的经验与知识,下次喝时,能做到少溅出,甚至不溅出。
成本放弃的收入。舍生取义者,生为成本;见利忘义者,义为成本。如果选择的事情有多个,则成本是放弃的最高收入。
收入是个主观的判断。生与义,利与义都是当事人的主观评介。现实中,生,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者;义,有为朋友两肋插刀者,也有卖主求荣者。生的意义或者收入到底有多大,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岳飞一生精忠报国,秦桧一生卖国求荣,他们人生的收入,人们是从他们客观的所作所为来评介的。
我们做每件事情一定是有得也有失,所得就是指收入,所失就是指成本,固定成本是历史上的所失,现在的投资回报,是收入。
成本只能是预期的,我们只有在现在或者将来作选择与决策时,才有成本的问题。“过去的事,我已经忘记”、“世上没有后悔药”指的是过去的努力与投入本身对现在的行为没有影响。但是,“吸取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经历大喜大悲者,更能成为英雄”同样告诉我们,过去的事会产生回报,这个回报会对现在的行为产生影响。
以下用开店的例子来说明:我打算开复印店。租了房子交了一年房租,买了复印机、电脑与纸,共花去20万元钱。以上20万元钱,履水难收,现在就算不开张营业也已经付出去了,是我做复印生产的固定成本了。固定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因为我不能再回到从前,选择花还是不花这20万,这20万元本身现在不能再作选择,不是成本。我当时花20万还是花10万,对我现在开店这个行为,是没有影响的,花20万我开店,花10万,我照样开店,这个角度看,这20万是租值。
但是,与没有花20 万元钱相比,花了钱,投了资,我可以做复印生意了,有回报。我花了20万,你来复印,我出的每张纸的复印价格,肯定要高于可变成本之上(可变成本为我不开店不用付的成本,是随产量不同而不同的成本,比如电费、人工等)。否则,我复印一张亏一张,当然不再复印。复印的价格,我是越高越好,能收100元一张,我也乐意。但我要受同类复印店的竞争,要是开价100元复印一张,人家可以到别处复印。现实中开复印店的人越多,同业竞争加剧,我开价低一点。复印需求增长,比如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时段,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时段,因为要大量复印论文资料与工作推荐资料,每张复印的价格,我可以收得高一点。在供应竞争与需求竞争下,我平均出价每张2毛钱,这每张纸复印高于可变成本1毛之上的收入,加起来,就是我所花20万元钱的投资回报收入,供应竞争不同,这个投资回报收入不同,需求竞争不同,这个收入也不同。投资回报不同,我的复印店价值也不同,比如我要是把复印店卖出去,能卖出去的价格也不同,投资回报高,我的店卖出去就更值钱。投资回报不同,我复印的行为也不同,生意好时,投资回报高,我可以晚上来加班,生意不好,投资回报低,我可以一天只复印5小时。
从固定成本投资回报角度看,回报不同,我的选择行为不同。
说完投入为有形资产的固定成本,比如房子、复印机、电脑、纸,我们再来说说投入为无形的固定成本的例子。
比如张五常看清明上河图的例子。张五常把看画行为总结为上河定律中,其中的变量是“排队人数”和“等候时间”,他发现两者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等候时间会随着人数的增加加速上升。这个“等候时间”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每个顾客(看画)的用时”,“等候时间”是“每个顾客(看画)的用时”的累加。如果“每个顾客(看画)的用时”随着“排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上河定律的曲线就会向右上冲上去。
看画排长队这一现象排除了时间成本高的人与看画用值低的人。但排长队仍看画的人,边际上,用值等于排队时间成本与看画时间成本之和,要是用值高于后者,我会再多看会,要是低了,我会少看。
由于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只此一幅,这次展出,我不看,下次能不能再来,什么时候能看就很难说了。就是有再展出让我看的机会,肯定也是要排长队的。
由于排队时间,不仅仅取决于我对画的用值与看画时间,人家对画的用值,同样决定他看画时间的多少,同样决定排队时间的长短。由于每个人看画的用值等于排队时间成本与看画时间成本之和,因此排队时间的长短说明了排队者对画的用值的大小,队排得越长,平均用值越大。由于这次不看的话,下次仍要排长队,下次排队的时间,我可以从这次排队的时间中估计与预期。这与超市排队买东西不同,超市买东西,这次在排长队,我可以不买,等下次不用排队时再来买。这次排了长队,预期下次看清明上河图仍要排长队,预期到下次看画仍要排长队,时间成本上升,这次我会多看会儿画。每个人都这样想,这样做,上河定律就成立了:如果“每个顾客(看画)的用时”随着“排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上河定律的曲线就会向右上冲上去。
我再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看图画的事情。我家附近有家西餐馆,我家一般一个月去吃2次。有一天,餐馆主人公告说,他的餐馆下个月要搬到别处开,离我家很远了,于是,这个月,我家去吹了4次。因为,餐馆搬到别去,距离增加,我们的成本增长,相对而言,现在仍开在我家附近,成本低,所以多吃2次。
我们还可以从利率的角度来看上河定律,费雪认为利率就是先消费之价,同样的东西,比如一个苹果,如果让你选择,你选择现在消费,还是10 年后消费,你会选择现在消费,这个因时间不同,先消费的价格就是利率了。回头来说上河定律,如果预期下次仍排一样长的队,看同样的画,根据利率理论,我们会选择今天看,而不是下次看,今天看的人多了,队会排得越长,队排得越长,看画者的平均用值越高,每人看画时间越长。这个角度看,上河定律也成立。
这里,排队时间是固定成本,也是历史成本,只是与买东西的固定成本相比,是无形的。但是从投资回报看,花费的排队时间会获得有用的经验知识等信息,这些信息也是收入,其中对下次看画成本的预期信息,会影响这次看画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多少时间的画。
每个人的经历,都将成为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中获取的经验与知识,就是这些历史成本的投资回报,无论经验与知识有多少,价值怎么样,我们都会走完人生之路,这个角度看,经历的历史成本是租值,但以前的经历会产生有用的经验与知识,是收入,这些收入会影响现在或者将来的选择行为。
赌博行为中,常有“越输越赌”的现象,战争中,也存在像曾国藩那样“屡败屡战”的现象,“越输”与“屡败”说明投入固定成本越多,投入越多,可能获得的相关知识与经验越多,以后能盈、能胜的概率就越高。
一般人买卖股票,他往往不肯割肉。认为比进价更低的价格卖出股票,是亏了,亏的买卖,当然不能做,这就没有正确理解固定成本。你买卖股票,现在要不要买卖,与你股票进价本身,是没有关系的,要是你预期股票能涨,你就持有,要是预期要跌,你就卖掉,无论你是什么价位建的仓。股票现在的投资回报,才影响你的买卖行为。
初恋使人难忘,除了边际效用递减外,你投入的固定成本比较大,获得的感受比较深、比较多,也是使你难忘的重要原因。
总结一下,投入的固定成本本身的大小,是历史成本,对现在或者将来的行为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从投资回报角度看,会生产超过可变成本以上的各种金钱收入也好,获取的经验与知识收入也好,均会对现在或者将来的行为产生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8 12:55:19编辑过]
经济学告诉的,不是一个人该不该哭泣,而是,根据一个人哭不哭预测该人将来的行为。
说说吧,具体有什么问题?
本文是为普及而作,许多概念没有经济学上的严格性,但意思是一样的。主题是想说明固定成本的概念,同样的固定成本,从历史成本角度看,是租值,对现在行为选择没有影响;固定成本从现在或者将来的角度看,在变动成本之上的部份,是会变化的,是成本,会影响现在或者将来的行为选择。
本帖子的主题是说明固定成本的概念。同样的固定成本,从历史成本角度看,是租值,对现在行为选择没有影响;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产生的收入、经验或知识会影响现在或者将来的行为选择。
.................................................
我打算开复印店。租了房子交了一年房租,买了复印机、电脑与纸,共花去20万元钱。以上20万元钱,我不开张营业照样要付的,就是我做复印生产的固定成本了,有些书上叫做沉没成本,说的是一回事。固定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因为我不能再回到从前,选择花不花这20万的选择了,我没得选择,这20万元本身不是成本。我当时花20万还是花10万,对我现在开店这个行为,是没有影响的,花20万我开店,花10万,我照样开店,这个角度看,这20万是租值。
但是,与没有花20 万元钱相比,花了钱,投了资,我可以做复印生意了,有回报。我花了20万,你来复印,我出的每张纸的复印价格,肯定要高于可变成本之上(可变成本为我不开店不用付的成本,是随产量不同而不同的成本,比如电费、人工等)。否则,我复印一张亏一张,当然不再复印。复印的价格,我是越高越好,能收100元一张,我也乐意。但我要受同类复印店的竞争,要是开价100元复印一张,人家可以到别处复印。现实中开复印店的人越多,同业竞争加剧,我开价低一点。复印需求增长,比如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时段,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时段,因为要大量复印论文资料与工作推荐资料,每张复印的价格,我可以收得高一点。在供应竞争与需求竞争下,我平均出价每张2毛钱,这每张纸复印高于可变成本1毛之上的收入,加起来,就是我所花20万元钱的投资回报收入,供应竞争不同,这个投资回报收入不同,需求竞争不同,这个收入也不同。投资回报不同,我的复印店价值也不同,比如我要是把复印店卖出去,能卖出去的价格也不同,投资回报高,我的店卖出去就更值钱。投资回报不同,我复印的行为也不同,生意好时,投资回报高,我可以晚上来加班,生意不好,投资回报低,我可以一天只复印5小时。
从固定成本投资回报角度看,回报不同,我的选择行为不同。
修改之后,好像问题不大了。
但是从这个帖子里面,我看不出有讨论的价值:
您是想说固定成本和沉入成本的区别呢?
还是想说哪一个理解方式可以更好的用来解释现实呢?
或者是为了下面关于“清明上河图”观赏的案例来做个铺垫呢?
就这个例子来说,您把本来是一个整体的投资行为,拆成两个:固定投资和经营。
这本身就是有逻辑问题的,因为你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不可能把这两个行为分开来分析。
然后说固定投资是沉入成本,“我当时花20万还是花10万,对我现在开店这个行为,是没有影响的,”
是否您的意思是,不管能否保证固定投资的回报率,只要价格=边际成本就好了?
看着下面的论述又不像:“我出的每张纸的复印价格,肯定要高于可变成本之上”。
这里是否也有逻辑问题呢?
此外,这个例子中还有些小错误,比如后面我加粗的两处:
1、在增加产量的时候,似应当适当降低价格为宜,一来可以获取更多的客户,二来产量增加,
平均成本一般是下降的,三来这就是二级价格歧视。
2、如果你可以“把店卖出”,那这个买店的投入就不是沉入成本了,您改变了讨论的前提了。
3、如果投资回报低,恐怕您不会一天只干5个小时吧,因为您的时间在工作之余不能产生价值,
只有不停的工作,才能使投资回报提高。或者您的思路已经跑到了闲暇时间与收入对自己的效用上了?
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和投资无关。
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个贴子的主题是说明固定成本的性质的。我只是想说明说,固定成本本身大小,是个历史成本,对现在的行为选择没有影响。但同样的固定成本投入,肯定也是有投资回报的,这个回报,对现在的行为选择有影响。这个不知道成立不成立?
我开店和的例子只是举例子说明上述观点的,并非是存在一个实例,我来解释它的,这你要分清楚。你的价格没分歧理论和讨论固定成本投资回报又没啥关系的,所以不用在此讨论啦。
对于以下的的观点,我看不明白“就这个例子来说,您把本来是一个整体的投资行为,拆成两个:固定投资和经营。这本身就是有逻辑问题的,因为你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不可能把这两个行为分开来分析。”
我投资之前,考虑到投资成本与预期收益,作出了投资不投资的选择,作了投资以后,我根据固定资产的现在的回报,再选择每天工作几个小时的选择,要是和其他投资相比,预期其他投资项目收益更高,我考虑把这个店卖掉。这个的情况现实中不存的吗?我不可以这样考虑的吗?这哪里存在现实与逻辑的问题了?我作这样的分别选择怎么不是理性人的选择了?你太想当然了吧?
我以前是没有认识到固定成本对现在选择影响的路径的,只知道历史成本不是成本,但历史成本可以从上头成本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争取上头成本最大化,这和传统教课书分摊固定成本的思路,完全不同的。可能是我水平有限,我认为很重要的从不同角度看企业固定成本的问题,可能你们水平高的人,早理解了,是常识了,根本不用考虑,也没有讨论价值的了。
关于以下的问题“如果你可以“把店卖出”,那这个买店的投入就不是沉入成本了,您改变了讨论的前提了。”,本帖子的主题就是从不同角度看固定成本的,这点我说得很清楚了,卖掉店的价格,当然是从投资回报的收入的,请到原文看清楚了最来问问题,不要想当然了。
对于“如果投资回报低,恐怕您不会一天只干5个小时吧,因为您的时间在工作之余不能产生价值, ”这是你的的想当然而已了,我的时间为何除了工作不能产生价值的了?我在这里写帖子,发帖子,也不是我的做复印生意的工作,怎么没有价值了?太相当然了吧?
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的了,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概念,具体的理论,具体理的具体论框架展开的。
这样想当然的讨论,有何意义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31 14:27:30编辑过]
举个例子。
一场电影2个小时,票价20元。请问,没买票之前,看电影的成本是多少?买了票,看电影的成本是多少?看了1小时电影后,看电影的成本又是多少?
举个例子。
一场电影2个小时,票价20元。请问,没买票之前,看电影的成本是多少?买了票,看电影的成本是多少?看了1小时电影后,看电影的成本又是多少?
你说的成本,是机会成本, 还是总成本
貌似 应该是 一样的.
假设这个时间不影响我的 OTHER OPTION
我估计,蓝田的意思可能是:
当你买票之前,固定成本C0是0,变动成本C(表现为时间价值)为0;
当你买票之后,进入影院之前,固定成本C0是20,变动成本C(表现为时间价值)为0;
当你进入影院之后,固定成本C0是20,变动成本C(表现为时间价值)为c*t。
这样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就有些区别了。
我认为,这个例子举得并不合理,因为:
1、它没有考虑信息不对称的因素,2、它把买票和看电影分成了两个决策过程。
他大约想说明,买了票之后,如果发现电影不好,也无法退票了,所以票钱是沉入成本,可以不考虑。
但是这个“3种情况下的成本”对比有何意义?
不明白。
那个例子中的问题根本无法回答。
最简单地,成本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谁也不知道当事人除了看电影之外还会有什么选择,谁也不知道当事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那个例子中的问题根本无法回答。
最简单地,成本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谁也不知道当事人除了看电影之外还会有什么选择,
谁也不知道当事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认同!!
不过只是把我估计楼主的思路说出来罢了。

举个例子。
一场电影2个小时,票价20元。请问,没买票之前,看电影的成本是多少?买了票,看电影的成本是多少?看了1小时电影后,看电影的成本又是多少?
我自己来回答一下:没买票之前,看电影的成本是20元加上做其他事情2个小时的最大收入;买了票,看电影的成本是做其他事情2个小时的最大收入加上电影票产生的现在的回报,比如卖掉票子的收入;看1小时后,看电影的成本是做其他事情1个小时的最大收入加上此时票子的回报,要是此时票子的回报是零,则就是做其他事情1个小时的最大收入,此时,电影已经放了1小时,电影票现在的回报收入下降。
依据就是成本的定义:成本是放弃的最高收入,有时放弃一项收入不能做成此事,则是放弃收入的组合。
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还是应该分开吧?否则,经济学应该只留一个叫法(同义反复的词语并不能带来理论上的进步)。
如果现在的行为决策考虑了固定成本的大小(比如追加投资),这样的固定成本就不是沉没成本。
另外,“现在的回报”只是固定成本产生的吗?
“20元”如何花(花在什么地方)的机会成本,如何计算呢?
只以“收入”来考察机会成本,似乎并不能总实现。
我自己来回答一下:没买票之前,看电影的成本是20元加上做其他事情2个小时的最大收入;买了票,看电影的成本是做其他事情2个小时的最大收入加上电影票产生的现在的回报,比如卖掉票子的收入;看1小时后,看电影的成本是做其他事情1个小时的最大收入加上此时票子的回报,要是此时票子的回报是零,则就是做其他事情1个小时的最大收入,此时,电影已经放了1小时,电影票现在的回报收入下降。
依据就是成本的定义:成本是放弃的最高收入,有时放弃一项收入不能做成此事,则是放弃收入的组合。
1、成本是放弃的最高收入?这是哪个专业对成本的定义啊。
[em01]
2、假设是机会成本吧,也不能说:成本就是放弃的收入。
应该说: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
3、根据您这个例子,好像和主楼的观点并非完全一致吧?
4、您是否能清楚的澄清以下命题,并说明是否表达了主楼文章要表达的观点:
固定成本是否就是沉入成本?
以上两种成本是否对决策有关联?
机会成本和上述两种成本有何关系?(如果没有,为何后来转到这个问题上啦?)
复印店的例子和牛奶、清明上河图、初恋.......等例子有何关系?
还有些疑问,以后再说。
经济学一个公理假设是“经济人”,经济人不会为溅出的牛奶哭泣,但现实中人往往做出一些非经济人的行为,此时不能说人或客观现实错了,只能说经济学错了,所以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必须对经济学进行修补,实际上我认为更确切的是由现今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甚至于说“古典经济学”回归到最早的政治经济学,即用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就是效用)去同时分析。人的行为不仅仅因为这样做能够获得多少效用,还有不同体系的概念——价值的问题,比如说某人为什么什么而英勇献身,因为生命的效用可以说是无限大的,你仅用经济学是绝对解释不了的,因此这里涉及了价值的问题,也即是人还是“政治人”或“社会人”。但问题是为什么现在经济学要这样呢?因为这样“研究问题”能够更深入,这是用“分析”的方法研究问题,如果总是合起来经济人、政治人一起考虑我们的脑子容易糊涂(我个人感觉这是《资本论》很难懂的一个原因),但用完分析就要用综合,比如那个20万前期投入,一点产出也没有,但它有价值(某人可以为此晚上抱着老婆吹以后如何如何吗)。当然如果你只想用经济学的知识解释,那就加个“预期”前缀就行了。不管是用经济学走到底,还是像我说的思路一样,将经济学,社会学,心里学等知识一起考虑,其实都没错,因为最后是能够殊途同归的。
这个帖子,主题是想说明固定成本对现在行为选择的影响的,不同角度看,影响不同。从历史成本角度看,不影响现在的行为,从投资回报大小看,会影响现在的行为。
沉没成本这个概念与本帖子主题没关系,故删除了这个概念,有必要,以后解释具体现象时,再来说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8 12:58:31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