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参与一个课题讨论,课题组资深成员也是某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作了一个报告,题为“货币内生性与全球流动性危机”,主要就是依据货币内生理论从全球主要国家银行的资产负债端来看流动性创造,继而依此理论中心要谈的问题是流动性危机。从微观角度看, 这是研究全球流动性问题的一个渠道,一个侧面,一个视角,其实挺好的,也很实际。PPT放完后,都提了一些意见,主要是细节的,比如某个公式的推导或某个图表的构造等等。我当时说,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我就在想,什么是内生,内生就是市场体系内部的需求决定供给,需要多少,供给多少,而且它往往表示是切实的、真实的需求,既然货币是内生的,那么何来流动性危机?所以先不看文章具体内容,单宏观思路上就值得探讨探讨。另一个例子,看到北大一教授讲的,他说他的一个学生,非常优秀,论文写得非常顺畅,写完之后自己也很满意,答辩时自信满满,滔滔不绝,但提问环节,就一个问题,让他精心构造的学术大厦瞬间倒塌,因为一个老师发现,在他论文的理论构造环节,若干联立方程的变量维度不够,即,如此构造的理论根本就没有解,而他论文后面的主要内容却却直接依赖于该理论模型的解。理论基础错了,后面都不用再看了,肯定全是有问题的。所以,宏观和微观把控都很重要,两者缺一不可。这两年来,国家科教委也倡议,科研要顶天立地,这个话说得很大,不大好理解,其实说白了,就是既要微观上处理好,也要宏观上驾驭好。而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会发现,宏观经济研究越来越提倡要有微观基础。而我正跟大家分享的是,在专注解决具体或微观问题时,也离不开宏观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