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我别的帖子贴一块过来
现在有个概念,叫工业4.0,以智能化的系统把整个制造网络联系在一起。这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硬件方面,制造业的进步已经非常快了,工厂中机器人,现在越来越普及,原来以为很昂贵,其实现在都很便宜,只要能取代人的地方,机器人是最经济的选择,而且又快又好,不用给它增加工资。
这个种树的例子说明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指固定资产,特别是设备这一类的固定资产,随着工业化进程,生产线上使用的工人越来越少,主要人力是用在维护和保障上,也可以理解为折旧,也就是说象种树的比喻一样,主要的精力在种树上,不在果子的收获上,但是最后总会有那么一棵树种,超过十年就开始有树死了,所以要你补种,这其实就是固定资产的折旧补偿。当然了未来总有一天,我们连补种都不需要了,完全的工作都可以交给机器人。马克思最早对这种社会给出了定义,叫共产主义社会,彻底把人从劳动者解放出来,人类由理想社会迈向了必由社会。
有关固定资产应不应该进入国内生产总值,没有资料做十分明确的定义,国际上相关的定义,对GDP的描述,是最终产品。但是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认识论上的一个区别,在于西方经济学否定劳动价值论,坚持效用价值论或者生产均衡论那一套东西,原则上说,西方那套东西认为机器也是创造价值的,因此这个东西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两大理念的碰撞。我们国家前几年有个所谓的增值税改型,允许企业把设备做增值税抵扣,也就是说今后你企业再卖东西,产品的价格中不应该再包含你买设备花的钱,也就是你生产产品的企业,只能对你自己的劳动进行增值,设备制造的增值在设备生产厂家那里,这个就相当于在我们的例子中,这个树是进入GDP的,苹果是不进入GDP的,因为苹果是自己掉下来的,只有你去捡苹果,才进入GDP,而且只有捡苹果的劳动才可以进入。
我们再举个例子吧,商品房,我们生产出来房子,这个GDP就出来了,这算固定资产,你可以算到GDP中去,但是你算完了之后,这个商品房的主人,可以把房子再租出去,这个时候,你就不能把租金算到GDP中去了。这种方法是生产法。你也可以用收入法,但是收入法不严肃,因为有的人的收入不是用来消费的,我买了房子,我可以是消费,也可以是用来出租,如果我再用来出租,我的收入就多了,反映在GDP上就多了,但是GDP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不管你们老百姓之间怎么使用,你是借给人家使用,还是你收一点钱,对于国家来说,其实没有任何变化,东西就那么多。
从上面这个例子说,因为是资本主义社会,产业资本家实际上是分工的,也就是说种菜的资本家和种树的资本家,雇佣了同样多的劳动力,所以他们的收入应该是完全一致,这个种菜的资本家一棵菜等于十元,那么种树的资本家也应该收入十元,也就是种树的资本家会用十元的价格把它的树卖掉,卖给专门经营果树的资本家。
专门经营果树的资本家,要把所有的投资,在未来十年内收回,通过卖苹果,把果树的价值完全转移到苹果身上。那么一个苹果要值多少钱呢?
这里面要引入一个经济学重要指标,就是利率,我们假设年利率是10%。我们可以得到一组数字:1.1、1.21、1.33、1、46、1.61、1.77、1.94、2.14、2.35、2.59,它意味着我们今天的一元钱,未来一到十年分别是多少钱。同样的道理,未来的一个苹果,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多少苹果,我们把这组数字倒过来,再累计后,它大约等于6。也就是说种一棵树,未来十年会收到10个苹果,但是这10个苹果只相当于今天的6个苹果。进一步说就是这6个苹果的价值一定不能少于1颗菜。那么一棵菜是10元,每个苹果的价格就不能少于1.66元,否者种苹果就是赔钱生意。
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利率越高,苹果的价格越贵,所以利率越高的时候,吃苹果的人就会越少,这个种苹果的行业就越没有什么前途。这个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就是当利率高的时候,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没有什么前途的,股票要贬值,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看好,股票会升值。所以利率调整的时候,也是您调整股票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