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168 3
2008-08-15
<p><font color="#0909f7">更早的关于击缶的文章</font>        <font color="#e6421a">[注意]本文作者非LZ!引来奇文共赏!!!</font></p><p><br/>敚斦乓漳保你击的是那门子缶?     文/毛天哲 </p><p>  <br/>    奥运开幕式是看完了,说实话,挺失望的。 <br/>  <br/>    首先是那个主题曲,太令人失望了。原以为刘欢和莎拉;布莱曼的组合能给我们留下一首不朽的奥运经典歌曲,没想到,没想到在这么盛大的奥运开幕式上居然唱了这么首连三流都排不上的歌曲。以前我还猜想是孙楠、李玟合唱过的那首《永远的朋友》,汗,原来是我高估了那帮定主题曲的鸟人!违背民意,最终选定的主题歌一点不好听。还扭扭捏捏地藏着掖着,最终端上来的这盘菜,让我很呕吐! <br/>  <br/>    让我挺不自在的还有那击缶表演,这张艺谋击的是那门子缶啊?我承认,击缶部分“声光电”效果是很有感染力的,千人整齐有节奏的表演是很能唬住一帮对中国文化不是太懂的外国友人的。但我看了击缶表演的道具,不禁哑然失笑。这难道就是古代文明传承中的“缶”嘛?整一个现代声光电锣鼓。 <br/>  <br/>    在开幕式之前,我就耳闻有这个击缶表演。当时我就担心,怕老谋子搞出个不伦不类的击缶表演出来,果不其然,不幸言中。说实话,要将我们5000年文化中沉淀下来的经典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用短短一小时文艺表演展示出来,对张导演来说委实是太难了。他只是个砸钱的主,对文化懂个啥子呢?不懂没关系,但不可以装懂,更不可以把认知错误的东西扭曲成张艺谋的“中国文化元素”,当着13亿中国人的面去蒙混外国友人呀。老谋子不是自己编排了一段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经典嘛,难道千人齐诵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你老谋子是过耳风,还是你压根没听懂呢! <br/>  <br/>    击缶而歌,确实是我们古代先人曾有过的音乐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就有“坎其击缶”的记载,历史悠久,考证起来可以远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时代。“缶”是什么。“缶”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后来“击缶”演变为击“瓯”。瓯是盆盂一类的瓦器,很像个小碗。可见,“缶”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较低级的陶瓦乐器。 <br/>  <br/>    据《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礼乐的选用在当时是有很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则只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娱乐,诸侯贵族是要听钟鼓之乐,而士大夫阶层选择的是竽瑟之乐。 <br/>  <br/>    竽瑟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滥竽充数的成句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东郭先生吹的那乐器就是竽。古瑟由整块木料雕凿而成,长方形,一张有20多根丝弦,分三组,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稍大型乐器。《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的记载。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同时还说明“鼓瑟”用于祭祀等庄严肃穆的活动。 <br/>  <br/>    又《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时,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就是垂暮老人的嗟叹。意思是在老人临死之前,不鼓缶而歌是不吉利的,鼓缶唱歌是安抚老人的礼仪行为。这里的“鼓缶”是丧礼的内容,“鼓”只是一个动词,“缶”是乐器。可见“鼓盆;击缶”先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娱乐内容,后演变为丧礼习俗的礼乐。如《庄子;至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妻子死了,庄子认为人死后不应该悲伤,应该高兴地送其走,于是鼓盆而歌。 <br/>  <br/>    战国时期,在有名的渑池大会上,秦王喝到兴头上强迫赵王为其弹瑟,并命史官记录下来以辱赵王,蔺相如遂以血溅五步逼秦王击缶以相娱乐,相应的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级,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可见这个“击缶”并不是很有脸面的事情。 <br/>  <br/>    正因为了解这些,所以当传出开幕式中有这个击缶表演,我就纳闷,在这个中国人盼望多年的奥运盛会上选择“击缶表演”?怎么想来都是不合时宜啊!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击缶向来不是庙堂之乐,说的难听点,现在,也只有穷叫花子敲墩钵了。 <br/>  <br/>    其实,在开演的击缶表演中,我没看到什么叫“缶”的东西,只看到2008个人在激光变幻中,貌似很摇滚似地在击打“现代声光电锣鼓”。张艺谋啊张艺谋,打鼓就是打鼓,你在演出节目单里写个什么“击缶表演”啊!外国人好蒙,在中国人面前你蒙的过去嘛。你想在洋人面前秀一把东方艺术,也要好好秀啊,你这是击的那门子缶啊?庙堂之高你搞击缶表演,你当我们中国人都是叫花子啊,kao,中国人的脸面都给你丢光了! <br/>  <br/>  <br/>  <br/>    2008年8月9日写于蚂蚁网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8-15 15:14:00

写这篇文章的人(也许不是楼主)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水平还停留在初中课本,

或者还有百度搜索。

他怎么不想想,在提交不同设想方案的过程中,

会有众多真正的博学的国学大师分析过、思考过其间的差异、优劣和得失?

或者作者就是为了表现“谁与争锋”智慧,还有“敢为天下先”的气节吧?

PS:还写起来没完了,你以为你是逃跑的老范啊,可以靠这个成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7 01:43:00

等待真相的到来和某些人的垭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 10:32: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