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借访问德国之际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向全球发出信息,华盛顿和柏林将大力推动欧美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谈判。可以想象,如果美国和欧盟在最棘手的农产品市场相互开放问题上达成一致,到2015年诞生一个全新的、全球经济贸易总量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并非是不可能的。届时,世界上两个最发达地区的国民经济将更紧密地连在一起,大西洋两岸间的资本、产品、劳务和服务的交流壁垒将降到最低点。
这一世界地缘经济发展新趋势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还有待评估。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给中国带来一个新的契机——欧美自贸时代,中国将有可能借助欧洲,实现向美国更多、更广的经济渗透。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在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占世界经济活动和市场一半以上的欧美本土经济尚无中国企业强有力的参与,中国企业基本上被排斥在外。尤其是美国,普华永道前不久发表一个研究报告就指出,2012年前3个季度,中国公司在欧洲的规模企业并购数为32个,而美国却没有一个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公司被中国公司并购。
但欧美市场不进是不行的,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玩家,这个硬骨头非啃下来不可。那么如何去“啃”?笔者以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便是出路,即紧紧抓住欧美即将开始谈判建立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机会,顺势而为,加大投资欧洲的力度和强化对欧洲市场的耕耘,积极融入欧洲经济。然后再以欧洲为跳板,进军美国。
于中国企业而言,进军欧洲比进军美国要相对容易一些,2012年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大大超过对美投资足以说明这一点。这首先是因为欧洲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很少有所谓的“战略戒心”,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遏制中国的投资是美国的“毛病”,而不是欧洲的习惯;其次,欧洲的债务危机使相当多的欧洲企业债务缠身,而来自中国的投资正如同“及时雨”和“雪中炭”。
因此,中国可赶在2015年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建起之前,形成百家中国核心企业在欧盟27国扎根的局面,将跨国经营范围扩大到技术实力雄厚的欧洲大陆,对提升国内产业升级本身就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另一方面,秣马厉兵,为中国企业登陆北美作准备,一旦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建成,便挥师西进,以欧洲企业的名分进入美国,彼时面对已经“欧洲本土化”了的中国企业,想必美国也不得不接受。除非华盛顿放弃欧美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之构想或自毁全球自由贸易精神,否则它很难阻止中国企业绕开太平洋,从大西洋迂回登陆美国。
从欧洲迂回包抄美国,将会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一个新的提升。为此,国家和ZF也应从更高的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对欧投资政策。从信息上加强对欧洲投资需求的分析与研究,定期向企业发布准确可靠的投资需求信息;从资金上加大对国营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进军欧洲的扶持力度,鼓励它们大胆向欧洲投资;从外交上加强各种商务和领事服务,为来到欧洲的企业排忧解难;从媒体策略上强化同国外主流媒体的合作,突出中国企业进军欧洲的双赢本质等。(源于千人智库,EWW141209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