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00 0
2014-12-10
如果说在《大闹天宫》之前,观众总是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来批评中国电影不会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取材,这的确是中国电影没有能力;那么,当《神探狄仁杰》、《大闹天宫》出现之后,仍然有无数评论就电影的剧情、造型、风格等进行笔伐,那就是观众自身的态度问题了。事实上,《大闹天宫》从项目立意到包装制作再到宣传营销,都完全符合一部现代商业大片的运作规律,它所取得的票房成绩应该是国产电影值得骄傲并继续借鉴的事,而不是要从言论棒喝中寻求宣泄快感。尽管影片在具体细节和特效方面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对于整个产业发展来说,我们需要这类电影。

好莱坞一直信奉着一条原则,电影不是拍大的,而是做大的。电影走到今天,商品属性越来越浓烈,而曾经环绕在其头顶的艺术光环逐渐微弱,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的界限更加分明。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影片的创作就是一个商业项目的开发,它的目的就是通过争取最大限度的受众来盈利。于是,《大闹天宫》从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取材,承接《西游降魔篇》在去年春节期间的威风,通过港台明星的强强联盟,形成宏大的舆论造势,使影片具有了很好的商业卖相。这个创意也许并不新奇,但是作为一件商品,它的包装方式是可取的。



我一直觉得,即使把《西游记》改编一百次都不为过,因为这本就是一个最适合用影像方式来表达的素材。它本身的魔幻性质、动作特点和英雄主义正好是现代大片的核心元素,能够在大银幕上形成很强的张力。好莱坞很多大片也都是从远古神话或童话中寻求灵感,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历史语境,照样能一遍又一遍地吸引观众。把《大闹天宫》和《雷神》放在一起,除了视效上有一定差距外,其整个故事氛围和影像风格,没有什么差别,都只不过是一场两小时的白日梦罢了。而观众之所以厚彼薄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弱势文化惯有的自卑思维。

在剧情方面,《大闹天宫》虽然只截取了原著中的初始情节,但是通过一定的改编后,形成了一个正邪对立、英雄拯救的封闭叙事。故事的框架是经典的戏剧套路:固有秩序(天庭统治三界)——秩序破坏(魔界企图造反)——英雄出世(悟空的出生经历)——英雄受难(悟空被蒙蔽)——恢复秩序(悟空打败牛魔王)。影片提高了牛魔王的地位,以便和玉帝形成势力对抗,建立矛盾冲突。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填充一些悟空出世、学艺、借兵器等情节,只是对原著故事的一种技术再现。而所添加的狐女与悟空的爱情也算巧妙,目的是让悟空介入魔界和天界的斗争中,但是对这条线索的展现并不丰满,缺乏一定的感染力。观众吐槽的焦点主要是一些情节上的逻辑和人物台词,但是对于一部娱乐片来说,谁若认真,谁就输了。



《大闹天宫》http://www.hihan.cc/qvod/39.html花了将近一半的投资来进行特效制作,但主要请的还是外国的技术团队,所以也就无法与中国的特效水平挂钩,其实只不过是我们花钱买热闹罢了。从观感来看,影片的画面模仿了好莱坞大片的风格,尤其是一些大型场景颇具气势。但外国怪兽片特点和中国古典元素的交叉,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如果说天庭的造型算是中国古建筑的琉璃瓦风格,那么魔界就是一种类似《指环王》的存在了。这也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化趋势下的难题,既要保存自我文化,又要模仿时尚趋势,最后只能走混搭路线。相比场景方面的繁花,影片在打斗动作上的立体展现还不够顺畅,人物、动作和情节之间的融入不够和谐,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间离化的感觉。如玉帝大战牛魔王、悟空去龙宫借兵器等地方,动作表现都显得有些幼稚,没有发挥出中国功夫片应有的设计造诣。

在目前这种文化环境中,对于一部通过娱乐手段来实现盈利的商业片,如果单纯对文本进行情节梳理和内涵挖掘,将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只有把作品至于商业环境中,考察它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真正看到我们手中所握的电影票的意义。《大闹天宫》在把文化遗产顺利地变成电影资产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做大一部电影的经验,这是后来者需要学习的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