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其中有些依我们的角度来看确实是荒诞的离谱了.但是,反思过去,为什么他们对经济能有这样的观点和判断?难道作为一个一般人,他们没有我们这样基本的感知认识么?无法想象在纸上推导出的一个理论为何与现实差距如此深远.
希望大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期待着牛人能来解释.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具体点,著名经济学家的什么言论,经济学家应该是与常人最接近的吧
经济学家眼中的世界
有时候是劣质经济学家的遮羞布。
呵呵,这句话说的好。有些不但劣质还失去了良心
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不需要去理解物理学的假设, 需要去理解物理学假设的人绝大部分要专门的接受过训练, 除了某些弱智的民科.
而绝大部分的人都需要理解经济学的假设,问题是相当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接受过相应的训练.
再加上物理学的假设是纯理性的假设. 但是经济学却会涉及更多非理性的因素.
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不需要去理解物理学的假设,
需要去理解物理学假设的人绝大部分要专门的接受过训练, 除了某些弱智的民科.
或者我想表达“接受假设”的意思,而非“理解”,用词错误,呵呵。
你的意思是对的,接受物理假设时候,没有伦理方面的干扰,但经济学假设能够和很多社会现实相冲突。
顺带一提,划艇夺金啦!
经济学假设都是做学问需要的,但是不是生活需要的,这里面主要是对人,所以很多通过经济学假设推出来的东西是很可笑,
物理的东西都是对事的,事情摆在那里变不了.
物理学假设也是做学问需要的。
通过物理学假设推出宇宙不可能是“无限大的”,算不算“可笑”呢?
物理学中(特别是量子力学中),事情摆在那里,“变没变”,有时还需要引入人的意识。
经济学假设都是做学问需要的,但是不是生活需要的,
这里面主要是对人,所以很多通过经济学假设推出来的东西是很可笑,
可是,还有很多不可笑的经济学假设呢,为何人们也不可接受?
物理上的很多假设也有问题啊?
最简单的比如说没有阻力、质点、刚体的定义?
关键在于它们和人自己的利益无关,属于就事论事。
假设基本上都多少有点脱离实际,这点经济学的和物理学是共通的,
不是找反例。而是感觉,经济学与物理学不能那样比较。
物理学许多并不像我们想得那样“没有人情味”。
理工研究也不需要把人情味当成一个变量~~~~~~~~~~~~~
除非你告诉我一个中子是 有感情的~~~ 一块铁是 有感情的~~
在设计的时候, 我大可以把整个结构里面用的混凝土假设成一样的~~
但是我实际对市场研究时候,我把所有人假设成一样的, 就会若起非议了~~
老兄听过“人择原理”吧。
宇宙在演化过程中为什么偏爱碳基化合物的形成?
“人情味”的假设,未必意味着将“人情味”设成一个变量。
“中子”是“什么东西”,离不开你大脑的思维方式,离不开你的情绪,离不开你如何去观察它。
离开了上面,还达不到“中子有没有感情”这种问题。
(1)也是有条件的。
(2)同样是有条件的。
这些假设可不可取,取决于你的目标。
我主要想说明白的.
在物理和工程方面(医学和生物工程是例外)
是不会涉及到过多的 伦理,道德, 价值观等等取向.
但是在经济学讨论上,这些却是总是被牵连的.
那为什么 化合物会拥有很多其他 物质没有的特性呢~~
个人的看法是,经济学与物理学的一个非常不同的区别是:
经济学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存在博弈,而物理学的研究者没有这种博弈(当然,这也只是一个纯粹的假设)。
物理学有时强调观测行为本身对客体的影响,而经济学不仅如此,经济学的被研究者可以对经济学的预言做出反应(“捉弄”研究者)。
各种物质相互区别,正表现为各有各有的特性。
如果博弈是这么出来的,也就不叫博弈了.
经济学现在看很多假设就是不完全正确的,这才是经济学反例的根本原因.
物理学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
伦理/道德/价值观,也关键看有没有完备性与传递性,如果有,人们的预言仍可能是很可靠的。
伦理/道德/价值观怎末会有完备性和传递性?怎末证明?
你当然可以设立一套不满足完备性与传递性的道德伦理体系,不过以此体系,你何以判断谁的行为是否“道德”呢?
(这里并不是证明与否的问题)
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我都不知道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完备性和传递性怎末定义,体系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你不愿意叫它“博弈”也行,那就叫“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interaction)吧。
什么叫“正确”,什么叫“不完全正确”?你是用“不存在反例”来定义吗?
你要明白经济学本质上用来干什么? 如果很多人根本就是不接受,就说明经济学本身的目的没有达到.我不用举反例,这个就是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