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8-20 20:43: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19 17:22:00的发言:

经过漫长的文献综述和煎熬的头脑风暴,我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呵呵。

此楼说明一下吉芬品的本意、五常大师的态度、楼主的态度和我的态度,后面再逐点分析。

1、吉芬品的定义到处都有,楼主的引用也很经典,我就不复述了,我想强调的是,

它是一个在效用论中的概念,或者按五常大师的独特名词,是一个需求理论中的概念。

这意味着,对于它在逻辑上的存在与否,只能用效用论来分析。

当然这个结论并不妨碍对于它在现实中的存在与否的分析思路,比如用一般均衡等思路分析。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逻辑分析的过程中,假设前提不应变动,否则这个分析就是无意义的。

这个假设前提是什么呢,就是“偏好-技术-禀赋”体系和边际分析法。

2、五常大师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很明确的,楼主引用了:

张五常教授在他三卷本的《经济解释》第一卷《科学说需求》中却又提出:

“逻辑上,只要有竞争,嘉芬物品不可能存在。”

我认为,五常大师的意思有两个:

第一,不光在现实中,就是在理论分析中,也可以证明出吉芬品不存在。

第二,现实中,吉芬品不存在的前提是“存在竞争”。

我不同意前者,对后面的命题有点哭笑不得。

不同意前者,是因为他的理论分析并没有使用效用论,而使用了一般均衡的思想。

(楼主好像有点理解成市场理论了,不过没关系,其实一样。)

但后面这个呢,五常大师使用了一个“竞争”的概念,那么什么叫竞争呢?

如果竞争是指一般均衡,那当然是对的,但这就不是逻辑上的错误了。

因为在逻辑上,你不能使用一般均衡的理论来反驳消费者效用/需求理论的结论,两者前提不同。

(我个人认为,以五常大师的盖世神功,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希望把看的人搞晕,

所以非常喜欢重新界定概念,然后用自己的东东来建立框架,令莘莘学子把他看作整个经济学创始人。)

汪丁丁和梁小民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过一次经典的“论战”,一个引经据典,一个胡搅蛮缠。

后来还是五常大师亲自出来调解二位“门徒”的争执,成为一段“佳话”,下面还要引用,这里不提。

3、对楼主的分析,我不敢说都掌握了,如有误会,请不吝赐教:

楼主认为五常大师的第一个结论——逻辑上不成立,是正确的;

而第二个结论——竞争决定了吉芬品不存在,是值得商榷的。

至于原因,前者是因为“可证伪性”不存在;后者则是根据楼主的三条批驳,

得出“由于(即使?)我们的社会到处充满竞争,吉芬商品也仍要在市场上成交”的结论。

4、我的态度上面已经有了,在这里总结一下(五常大师擅长给别人打分,我在这里学一下):

吉芬爵士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对的,可以打十分;

五常大师非常明白这个道理,而且在理论上玩了个小招数之后,又不动声色的绕回来了,可以打八分;

汪丁丁老师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却没明白五常大师的深刻用意,可以打八分;

楼主不但没明白五常大师对吉芬品的说明,还把五常大师的意思整个弄反了,只好打零分;

蓝田版主说的很有道理,除了一点:他的观点和吉芬品无关,因此可以打五分;

(星宿老仙也一样,打五分。)

我自己胡说了半天,不用打分了,直接拖出去打死!!!

 开个玩笑,各位不必介意,呵呵。[em01][em01]


又学了一招了,先占有利位置,然后声明:“我先是占位,想好后会仔细说明”。

这个实例说明,张五常说所的所有权不重要,是有问题的,你占了第2楼的位置,拥有了这个位置的所有权,才能在第2楼发表具体的文字与观点,才有使用权,要是别人对你的观点的讨论,使你有启发,你便得到收益权,要是报刊要发表你的文字,你又有了转让权。

关键一步是你占了这个“坑”,拥有这个第2楼的所有权,接下来才有使用、收益与转让权的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0 21:01: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20 20:43:00的发言:

又学了一招了,先占有利位置,然后声明:“我先是占位,想好后会仔细说明”。

这个实例说明,张五常说所的所有权不重要,是有问题的,你占了第2楼的位置,拥有了这个位置的所有权,才能在第2楼发表具体的文字与观点,才有使用权,要是别人对你的观点的讨论,使你有启发,你便得到收益权,要是报刊要发表你的文字,你又有了转让权。

关键一步是你占了这个“坑”,拥有这个第2楼的所有权,接下来才有使用、收益与转让权的可能。

迷惑中..........

占楼不是每个论坛都有的“技术”嘛,如果我一直不说有意义的发言,

任何一个版主只要看见我“占着茅坑不××”,大可以收拾我啊。

还有啊,张五常说过所有权不重要吗?

我真的很震惊。

PS:也可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意思是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0 21:13:00
张五常多次说过,所有权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收益与转让权,看过他文章的人,大约不会对这个有疑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0 21:14: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8-20 21:13:00的发言:
张五常多次说过,所有权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收益与转让权,看过他文章的人,大约不会对这个有疑问的。

哦,原来如此,我确实不是经常看他的《经济解释》,不过当年他的论文我还是经常看的。

所有权和产权的区别——不错,蓝田版主果然强悍。

原来我占楼是拥有了2楼的所有权啊,不是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更不是产权,我终于明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0 21:16:4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0 21:22: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0 21:14:00的发言:

哦,原来如此,我确实不是经常看他的《经济解释》,不过当年他的论文我还是经常看的。

所有权和产权的区别——不错,蓝田版主果然强悍。

我知道你,看过的文章很多。

我希望你能用系统地、自己地思想把这些占有的文献作有机的联系。你把看过的大量文献搞通搞懂搞通透,你的能力就强了,解释现象,肯定能得心应手。要是能发现与传统理论不符的现象,能有一、二个理论创新,那么就更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0 21:24:00
跑题了,认为必要,继续主题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0 21:29:00

   大家说的吉芬商品是不是同一种东西?我觉得我们讨论的不是当年吉芬说的那个,而是用效用论导出的那个吉芬商品。

不管生活中的某个实例,不管两种效用的具体值,只简单的设问,价格上升,你的需求量会上升吗?

那两种效用的差值,难用数学判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0 21:36:00
佩服五体投地 肺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0 21:46:00

要看商品的效用变不变的,比如通过收入效应,可以改变商品效用的。如果把效用变化,处理成需求曲线整条移动,那么,在确定效用的前提下,价格下降,需求量是一定上升的。

这就是处理“其他条件”的问题,传统把价格变化导致的需求量变化分解成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收入效应又有正有负,要是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出现吉芬物品。

要是像上述那样处理收入效应,就不会出现吉芬物品。这是从处理“其他条件”来说的。

不考虑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还是一个处理方法是在资源稀缺与竞争条件下,人们的行为选择方式是约束条件下求最小化成本。一个商品,价格上升,也就是购买者成本上升,需求量肯定是下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0 22:28:00

学习ing,学习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00:44:00
需求与需求量的对比!需求函数不变时,价格下跌,需求量肯定上升;但是,当需求函数变化时,比如向上移,那么价格下跌,需求量不一定上升,可能下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07:5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0 16:27:00的发言:
也许,千说万说,就一句话:“其他条件不变”指什么。

赞一个,其他条件是在变化的。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吉芬品确实吉芬梦游的产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0:46:00
以下是引用cloundsky在2008-8-21 7:58:00的发言:

赞一个,其他条件是在变化的。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吉芬品确实吉芬梦游的产品。

呵呵,老仙美女不愧为一代梦游宗师啊,随手一点,花见花开。

上一讲,我说了吉芬品的数学分析,想必大家都不明白,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不过有问题尽管提。

这里我们就“其他条件不变”继续分析一下五常大师的观点和错误之处(其实叫含糊之处更好)。

为何人大论坛上两位最超卓的人物——sungmoo版主和老仙美女都在强调“其他条件不变”?

这难道只是两位高人的“心有灵犀与指通(打字)”吗?

请大家思考一下。

[em0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0:59:00

文献啊,文献,你不要提五常好不好,他是他,我是我。他可能是天才,我不是。

我问你一个问题好了:吉芬品为什么价格上涨?沿着这个思路你或许会有新的发现。等下蓝田版主要说,可以写篇论文发表了,哈哈哈

sungmoo版主的厉害早就见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0:59: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1 10:46:00的发言:

呵呵,老仙美女不愧为一代梦游宗师啊,随手一点,花见花开。

上一讲,我说了吉芬品的数学分析,想必大家都不明白,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不过有问题尽管提。

这里我们就“其他条件不变”继续分析一下五常大师的观点和错误之处(其实叫含糊之处更好)。

为何人大论坛上两位最超卓的人物——sungmoo版主和老仙美女都在强调“其他条件不变”?

这难道只是两位高人的“心有灵犀与指通(打字)”吗?

请大家思考一下。

[em07]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强调“边际效用递减”也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中,存在着一个隐含条件,

  即我们假定人的性格和口味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1:09: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8-8-21 10:59:00的发言: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强调“边际效用递减”也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

“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中,存在着一个隐含条件,

  即我们假定人的性格和口味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其实我倒没想挖这么深的根源的,只想分析五常的需求定律就好了。

不过你说的很对,即使这样基础的命题也是需要条件的。

我想唯一一个不需要条件的假设就是“最大化目标”了吧,因为否认它,就等于否认了经济学。

以下是引用cloundsky在2008-8-21 10:59:00的发言:

我问你一个问题好了:吉芬品为什么价格上涨?沿着这个思路你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等下蓝田版主要说,可以写篇论文发表了,哈哈哈

sungmoo版主的厉害早就见过了……^;^

你怎么老是抢我的话,我刚想说这个问题呢。不过这不是个新发现,很多人已经分析过了。[em04]

我们都不会这么容易的发现“新发现”的,如果我能在新古典框架内有新发现,那只能说明我错了。

(就像地上不会有一万元钱一样道理——也许老仙和蓝田除外哦,水平不一样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1:13:00

我抢你的话,那我接下来没讲出来的后半句是什么,你倒是讲出来啊……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2:21:00
以下是引用cloundsky在2008-8-21 11:13:00的发言:

我抢你的话,那我接下来没讲出来的后半句是什么,你倒是讲出来啊……

我当然讲不出来啊,因为我感觉你又要说傻话了,呵呵。

看你的意思,是想让我分析吉芬现象提出的历史环境,然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向对此进行分析,

进而进入一般均衡的福利研究,最后得出吉芬品在现实中无法存在的结论。

这个当然是对的,但我们要一步步的分析:先在消费者理论框架下,把五常大师的“需求定律”分析清楚。

然后推进到两种效应,然后是预算和供给,然后是一般均衡,最后使用产业经济学的一些思路综述一下,

关于需求曲线的争执产生的前因后果是压轴好戏:汪丁丁与五常大师的恩怨情仇!!!

这才是王者之道。

望老仙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3:01: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1 12:21:00的发言:

我当然讲不出来啊,因为我感觉你又要说傻话了,呵呵。

看你的意思,是想让我分析吉芬现象提出的历史环境,然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向对此进行分析,

进而进入一般均衡的福利研究,最后得出吉芬品在现实中无法存在的结论。

这个当然是对的,但我们要一步步的分析:先在消费者理论框架下,把五常大师的“需求定律”分析清楚。

然后推进到两种效应,然后是预算和供给,然后是一般均衡,最后使用产业经济学的一些思路综述一下,

关于需求曲线的争执产生的前因后果是压轴好戏:汪丁丁与五常大师的恩怨情仇!!!

这才是王者之道。

望老仙点评。

你去问sungmoo版主吧,它应该能回答你的傻问题,呵呵。

没半点悟性……,

[em06][em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3:33:00
以下是引用cloundsky在2008-8-21 13:01:00的发言:

你去问sungmoo版主吧,它应该能回答你的傻问题,呵呵。

没半点悟性……,[em06][em06]

不和你瞎叨叨了,进入正题,也许你看看就知道我的思路比你的更加正确了。

下面是对“需求定律”的分析:

五常大师的需求定律是在《经济解释》第一卷第五章总论里面阐述的,原文如下:

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古往今来,何时何地,不能有例外。这也是说,以竖线为价及竖线之下的横线为量,其中的需求曲线一定是向右下倾斜的。好些书本说是有例外的。这些作者不懂科学的方法。理由很简单,以理论解释现象或行为,理论必定要有可以被现象或行为推翻的可能性。这一点,我在第一章说清楚了。如果有例外的话,任何被推翻了的理论含意,我们就说是例外,那么验证又从何说起?
需求定律是经济学的灵魂,其重要性是不能夸大的。任何经济学论着,有道之士可单看作者对这定律的操纵就知道作者的斤两如何。这定律不需要在文字上提到,但内容上这定律要墨守成规——我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上就刻意地完全不提「需求」,向老师表演一下。
听来简单,需求定律其实湛深。要解释人的行为,或由人的行为促成的世事,你要对这定律懂得通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呵呵,很强大吧。

刚开始学经济学时,我也怀疑五常大师是否说错了,但以他的基础和思辨,是不可能有着么明显的错误的,

尤其是他这么珍而重之的提出来。

后来我发现他的理论确实没错,但是条件实在太苛刻了,要远超过吉芬品的出现条件。

这个条件就是“其他条件不变”。

或者有人会说,不就是除了价格以外,其他条件不变嘛,有什么问题?

但是请注意,价格的变化影响了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了货币预算的改变和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

五常的“需求理论”其实是画出了希克斯需求曲线,即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变动所得的需求,

这意味着,为了理论成立,需要在降价的同时,不能导致实际收入提高,价格改变只带来替代效用,

即其他商品的价格相应发生变化。而在实际生活里根本看不见这样的情况。

所以说,五常大师并没有错,不过这个理论是一个“原理”,不能用来否认实践中出现的,

多种需求曲线向后弯曲的情况,因为它们已经不是五常大师的“需求曲线”了。

它们被称为“马歇尔需求曲线”。

最后再说一句关于“可证伪”的问题,五常大师本人说的是对的,这个“需求曲线”背后,

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最大化。因此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例外”。

但是大师的追随者们却误会了大师的意思,认为只要叫做“需求曲线”的东西,都不能有“例外”。

因此,就有了“逻辑上,吉芬品是不存在的.........”等命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3:45:00

好像也看过很多的经济学的书

但是这个名词还不是很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4:15:00

[转帖]这个文献还真是打破砂锅纹到底,转贴一篇文章,似乎有点接近我的意思

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杨小凯谈到了他所认为的国内学者对张五常学术思想的一些误解。他首先是针对张五常的支持者说的,说他们“把张五常的一些不重要也不一定正确的说法看的太重”。他举了张五常说过的“没有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为例。虽然杨小凯没有直接点名,但聪明的薛兆丰很快的意识到这段话主要是针对他说的。他觉得杨小凯是误解他了,迅速的给了回应。在我看来,薛兆丰如此迅速的回应正好说明杨小凯说的没错,他“看的太重”。当然薛兆丰“看的太重”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他认为张五常的说法“是重要,不是不重要”。但我仔细看过薛兆丰的详细解释后,总觉得他还是没有把问题说清楚,还是不那么让人信服,还是会让人误解。且让我以我的思路重新解释一番。

三条不同的需求曲线

就我所学,经济学里至少有三条完全不同的需求曲线:希克斯需求曲线、马歇尔需求曲线和统计需求曲线。前面两条是经济学家虚构的东西,很假,起一个参照物的作用;后一条是一条经验曲线,很真,但正是需要解释的对象。

统计需求曲线完全是描述事实的一种方法,用一条曲线近似的把观察到的价格和数量的关系表示出来。可以做的很简单,也可以做的复杂点。比如用物价指数对价格数据处理一下,把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因素排除掉,使得曲线的信息量更大些。

希克斯需求曲线就完全是经济学家杜撰的一条曲线。我们知道需求量的变动有两个决定因素:需求和相对价格。相对价格不动,需求动了,需求量会随之而动;需求不动,相对价格动了,需求量也会随之而动。令我们困恼的是,很多情况是需求和相对价格都动,或相互加强,或相互抵消。经济学家就试图用一条虚构的希克斯需求曲线来排除需求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只描述价格以至相对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遗憾的是价格的变动不但对相对价格有影响,而且对需求有影响。它既影响了相对价格,又影响了实际收入,而实际收入对需求会有影响。这样一来,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有两个传导途径:一是通过改变相对价格直接改变需求量,所谓替代效应;二是通过改变实际收入进而改变需求再进而改变需求量,所谓收入效应。马歇尔需求曲线就把这两种不同的传导途径统一在同一条曲线里。也就是说需求变动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种是价格本身变动引起的实际收入变动;还有除此以外的引起需求变动的所有因素。马歇尔需求曲线把前面那种难于剔除的需求变动因素考虑进去了。

希克斯需求曲线只能向下倾斜

希克斯需求曲线是经济学家用来集中表达相对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关系的。假定需求不动,有两种可能:相对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相对价格上升,需求量上升。根据前一种可能,希克斯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根据后一种可能,希克斯需求曲线向上倾斜。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前一种可能呢?回答是消费者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时。什么时候会出现后一种可能呢?回答是消费者追求自己利益最小化时。现实中,两种皆有可能。但要得到可检验的假说,只能假设一种可能,而完全否定另一种可能。这也就是张五常说的“理论要约束行为”。要么假设消费者是理性利己的,从而相对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要么假设消费者是理性损己的,从而相对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两者只能取其一。事实上,两种假设都可以得到可证伪的假说。但经济学家选择的是前一种假设,因为由后一种假设得出的假说是张五常所说的特殊理论,很容易就会被证伪掉,经不住检验。这样经济学家就把前一种可能当作定律来看了,我称之为需求第一定律,与人是理性利己的假设一致。也就是说,希克斯需求曲线可以向下倾斜,也可以向上倾斜,但需求第一定律要求希克斯需求曲线只能向下倾斜,不能向上倾斜。只能向下倾斜的希克斯需求曲线与需求第一定律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马歇尔曲线没有否定希克斯需求曲线只能向下的假设,不过是把难于剔除的收入效应加进来了。(事实上,要从逻辑上得到一条向上倾斜的马歇尔需求曲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否定希克斯需求曲线只能向下的假设。)对于正常物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方向一致,相互加强。对于非正常物品,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作用力相反,相互抵消。严重的会出现掉头,就出现所谓的吉芬物品。这也就是说从逻辑上讲马歇尔需求曲线可能会向上倾斜。

不能有向上倾斜的马歇尔需求曲线

统计需求曲线才是一条真实的曲线,它可以向下倾斜,也可以向上倾斜,因实际情况而定。事实上对暴露问题有用的恰恰是向上倾斜的统计需求曲线。看到一条向上倾斜的统计需求曲线,我们就要问了。是不是物价总水平都涨了,相对价格并没有升,甚至是降了呢?如果看到的是一条已经用物价指数处理过的统计需求曲线向上倾斜,那就更方便了,肯定是需求变了。但问题来了,可能是价格变化导致的实际收入变化引起的,也可能是其他的引起需求变动的因素,也可能是两者都有。是因为商品本身就是吉芬商品呢,还是其他的原因,或是两者都有?我们不知道,需要去做详细调查。一般情况是只要考虑到是其他因素变了,将其剔除掉,向上倾斜的统计需求曲线很快又会掉过头来向下倾斜。但有些低手当调查不出真实原因时,或是根本不去做调查,就可以轻易的断定他是碰到吉芬物品这样的特例了,从而省去继续调查的麻烦。但我们却不能说他错了。

如果让吉芬物品存在,让马歇尔需求曲线可以向上倾斜,就会给低手钻空子,使得马歇尔需求曲线的参照物作用消失,为诡辩留下余地。所以张五常等人就干脆来个需求第二定律(我自己改的名字):不存在吉芬物品,没有向上倾斜的马歇尔需求曲线。写到这,我终于明白了张五常以前在他的三招两式中,有了一招人会在约束条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还要另外加一个需求第二定律“马歇尔需求曲线一定向下倾斜”的用意。理性利己的假设只能递推到需求第一定律,而不能导出需求第二定律。需求第二定律比需求第一定律来得更武断,但是建立在需求第一定律上的。所以你会明白,当他要简化他的工具,变两招为一招时,他舍弃的是理性自私,只保留需求第二定律,而不是相反。

我明白为什么杨小凯这样有份量的经济学家会认为有没有向上倾斜的马歇尔需求曲线是不重要的问题。正如张五常所言,凡是有份量的经济学家,甚至如李俊慧所言,就是没份量的学者,也只是在脑子里给吉芬物品留了块地方,但不会轻易的看到有反常现象就拿吉芬物品来说事,而是先排除吉芬物品的可能。这样一来,有没有向上倾斜的马歇尔需求曲线确实是不那么重要的问题。说有的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真正用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拿特例来说事。

如薛兆丰回忆的,国内的需求曲线之争,起因于他对汪丁丁的一篇专栏文章的批评。我以为薛兆丰是钻了个空子。汪丁丁说的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统计需求曲线,而薛兆丰却用马歇尔需求曲线不能向上倾斜来批评汪丁丁。本来是毫无意义的一场争论,却引出了夏业良、刘正山等一群糊涂学者,想用一条向上倾斜的统计需求曲线来说明马歇尔需求曲线可能向上倾斜。这就显出张五常等人的深谋远虑了。他武断的假定马歇尔需求曲线不能向上倾斜,不存在吉芬物品,目的就是防止有低手一看到反常现象,就拿吉芬物品,拿可能向上倾斜的马歇尔需求曲线来说事。可惜还真用上了,国内的这些学者真是太没份量了。

事实上要真正找到真实的吉芬物品是多么困难啊。通常情况是只要考虑到一些因素然后排除掉,向上倾斜的统计需求曲线很快就会掉头向下倾斜。要真是发现了一条怎么都不可能再掉头的向上倾斜的统计需求曲线,那恭喜你,你发现真实的吉芬物品了,照斯蒂格勒的话你应该要名垂青史并且平步青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4:39:00

52楼的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很有代表性,大家应该关注一下。

这篇文章说明了,本来一个可以好好讨论的技术问题,怎么就忽然变成了“学术政治”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不怪张五常、不怪汪丁丁,甚至也不怪那些吹鼓手们。

而在我们的思想里,还有很多很封建的东西,这才是我们的学术难以发展的真正障碍。

下面我从里面摘出几段话,大家看看,和革命口号,例如“毛主席说一句,顶我们一万句”,

“革命失败了,人饿死了,不是毛泽东思想不好,是我们没有学习好理解好。”有何不同?

如果让吉芬物品存在,让马歇尔需求曲线可以向上倾斜,就会给低手钻空子,使得马歇尔需求曲线的参照物作用消失,为诡辩留下余地。所以张五常等人就干脆来个需求第二定律(我自己改的名字):不存在吉芬物品,没有向上倾斜的马歇尔需求曲线。写到这,我终于明白了张五常以前在他的三招两式中,有了一招人会在约束条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还要另外加一个需求第二定律“马歇尔需求曲线一定向下倾斜”的用意。

汪丁丁说的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统计需求曲线,而薛兆丰却用马歇尔需求曲线不能向上倾斜来批评汪丁丁。本来是毫无意义的一场争论,却引出了夏业良、刘正山等一群糊涂学者,想用一条向上倾斜的统计需求曲线来说明马歇尔需求曲线可能向上倾斜。这就显出张五常等人的深谋远虑了。他武断的假定马歇尔需求曲线不能向上倾斜,不存在吉芬物品,目的就是防止有低手一看到反常现象,就拿吉芬物品,拿可能向上倾斜的马歇尔需求曲线来说事。

那就是说,千错万错,五常大师不能犯错:

五常大师的“武断”,原来背后隐藏着“凡人”如此无法企及的深谋远虑——防止低手犯错。

五常自己是否说过,他的思想是在描述“第三条需求曲线”?

没有。

他只是说,现实中,只要存在竞争,就不会存在吉芬现象(或者吉芬商品),

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起码要比汪丁丁三个谈论的东西更正确,比王则柯老师的例子更现实。

所以我认为,五常大师本人也是中华传统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他本来不想当一个穿新衣的皇帝,因此他回避了理论的解释,而主要分析汪老师例子的漏洞。

因为毕竟他在美国的学术功底和与高手分析问题的经历,使他非常清楚应该如何分析。

但是他的诸多帮手,却没有他自己的学识和眼光,总喜欢自作聪明的为他寻找借口,

并从五常大师的正外部性里获取收益,而中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也使他们不必担心什么。

因此,五常大师就这样被这些人“绑架”了。

哀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1 14:59:5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6:30:00

50楼我分析了关于需求曲线的区别,53楼把我想写在最后的东西写上了。

打乱了步骤,但还是要完成工作啊,半途而废可不好。

下面是马歇尔需求曲线的分析: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纯”消费者效用理论中的分析,它不牵扯生产和福利的问题。

这时,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会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化,

以及此商品对于其他所有消费品集合的价格变化。

举例来说,

一个人的收入用来消费食品和衣物,当一种食品(A)价格上升时,他的货币收入相当于下降了。

而其他食品和衣物的价格相当于下降了。

这种食品和作为一个整体的“其他食品和衣物(B)”之间,必然会选择消费更少的A或者B。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少消费A,但是理论上也不排除更多的消费A。

因为这样可以省下一部分用来购买B的收入,以换取最大的效用的A、B。

这就是吉芬现象。

这个推理过程和五常大师的分析为何不同呢?

因为张五常只是考虑了一种消费品的价格上升下降,对于本身的影响,

他把其他商品对于这种商品的影响,从考虑中剔除了。

按照某些人的说法,这是担心有些没学好经济学的人,用它来推翻需求理论。

我不这样认为,我想他的思路,是想更接近于现实情况,而对这个问题做了一点简略化处理。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他根本就不会在自己的著作里面提到“吉芬现象”。

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只要有竞争,就不会有吉芬品”。

下面还会更详细的分析,为何这种现象只是存在于理论中,无法从现实中观察到。

这里只是一提,防止被人断章取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6:44:00

需要耐心地 去研究与细看。

现在 的 是快速阅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7:15:00

下面,我希望对现实中发现不了“吉芬现象”这一情况本身,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一下。

首先,还要把现实中的几个现象列一下,并说明,哪些是吉芬现象,哪些不是:

第一种类型是吉芬商品,这是由于收人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发生的情况,黄有光对薛兆丰的批评基于这种情况,解释上面已经有了,王则柯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后面还要分析;

第二种情况,比如股票或者黄金投资的追涨杀跌,是预期价格上涨导致的需求曲线上升,其实是一种虚假的需求曲线上斜现象。因为消费者或者要素的需求者不过是在进行跨时期的选择和替代,是提前实施的购买行为,旨在避免更大的涨价损失而接受的较小的涨价损失,或者成为投资和生产的某种选择。这种情况显然不违背需求定理;

第三种情况则是类似于“连带外部效应”的某种特殊现象,汪丁丁老师的观点就由此而来,在三人谈的过程中,他们不断的举出例子,比如学历、高档丝绸、大额罚单,试图以此证明现实中存在需求量和价格同向变动的情况。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张五常的观点要比他们高明,因为当你把一系列需求曲线上的某些点连起来时,显然有机会出现一条相反的需求曲线。但这条“曲线”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比如虚荣效应,更高的价格可以使丝绸的效用大大增加,成为另外一种商品,而非用来遮体御寒的必备之物,这时,它的需求曲线就平移了,而非过去那条曲线。至于高额罚单,它给阿拉伯王子带来的成就感效用,与随便停车带来的效用,就更不用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17:30:00
acedemic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20:40:00
好高深 没怎么看明白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20:41:00
我觉得多发类似的东西对论坛的发展是有利的 希望论坛里能多一些这样的文章 这样的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1 21:28:00
以下是引用22787034在2008-8-21 20:41:00的发言:
我觉得多发类似的东西对论坛的发展是有利的 希望论坛里能多一些这样的文章 这样的讨论

终于有人对我的工作有正面的评价了,很高兴。

继续盖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