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8-25 10:42:00

顶起来, 读这样的讨论, 揣摩思辩受益非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5 20:50:00

一连几天,我看了4本经济学教材的消费者理论: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弗里德曼《价格理论》、斯蒂格勒《价格理论》、

Silberberg的《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A mathematical analysis》。

这倒不是想证实什么,是因为在思考之后,对自己的结论虽然更相信了,

但对如何说清这个问题感到功力不足了。

因此感觉应该多看看不同的名家之作,可以把问题的细节想的更清楚,

也可以欣赏一下名家的分析的细腻精妙之处,还可以加强一下各种不同案例的分析能力,何乐不为。

(再就是,五常大师对“佛利民”这么推重,我也想看看他的这部“油印稿讲义”。)

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各位大师(平狄克勉强够格)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对基础概念抓的真是紧,

在惜墨如金的论述里,从来不会省略类似于对基础概念的掌握,这其中就包括了“其他条件不变”:

弗里德曼: 

需求函数已定义为诸点的轨迹,该轨迹表示的是,在其他已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各种不同的价格下,所购买的最大数量。乍看起来:如果需求曲线被规定为所有其他情况均维持不变,则数量和价格就不可能发生变化,需求曲线也就无用途。作为一个并不那么极端的例子,其他情况相等中的“情况”有时包括下列内容:

(1)所有其他产品的价格。

(2)所有其他产品的数量。

(3)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或货币支出。
 

如果全部三种情况都包括在其他情况均相等中,那么,所有其他产品的价格和数量都保持不变,货币收入或支出总量也保持不变,则用于某商品的支出货币量也就是已定的,其结果,需求曲线将必然是单位弹性的。很显然,用这种使所有需求曲线都成为单位弹性的方法来定义需求曲线没什么用处的。

规定其他情况均相等的目的是方法论的,并非实质性的。需要探讨的问题并不是事实问题,即并非要探求哪一事物将不变或要变,而是应使用什么原则来选择那些事先假定其保持不变的事物。我们以后将会看到,假定某些必将发生变化的变量保持不变是有用的(某些变数影响我们问题中的一些变量,反过来我们问题中的变量又影响那些变量),理由恰恰是希望分析变量将要发生的变动。

斯蒂格勒:

需求理论中最古老、也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不会买得更少,一般说来,他们将买得更多。
除了商品的价格,一种商品的购买量也要取决于其它因素,我们必须详细说明这些因素,并且,如果我们要把仅仅是由于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分离出来,那么,在商品的价格变化时,我们还必须让这些因素保持不变。我们将要使之保持不变的因素有:

1、其它商品的价格;

2、购买者的货币收入;

3、购买者的趣味或偏好。

每一个因素都要在这里详加论述。

把上面的原理表述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跌落时没有人会减少它的消费。而不表达为:在较低的价格上将购买得更多。

(原文这里插入了一个注释,用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吉芬品的存在原理。

此外,他把“货币收入”严格的区分了“实际收入”,

用“其他商品价格”严格区分了“其他商品的量”。)

 

此外,我在“佛利民”大师的需求理论中,发现了下面的论述:

统计上的需求曲线  

统计上估算需求曲线的目的是为获得指定的条件下相对于一种特定商品的马歇尔需求曲线。在获得统计上的需求曲线时必然遇到两类问题:第一类涉及资料数据本身,第二类是从数据资料转换为需求曲线的问题。

然后我才豁然开朗,52楼老仙引用的那篇文章里面的“第三条需求曲线”源自何方:

三条不同的需求曲线

就我所学,经济学里至少有三条完全不同的需求曲线:希克斯需求曲线、马歇尔需求曲线和统计需求曲线。前面两条是经济学家虚构的东西,很假,起一个参照物的作用;后一条是一条经验曲线,很真,但正是需要解释的对象。统计需求曲线完全是描述事实的一种方法,用一条曲线近似的把观察到的价格和数量的关系表示出来。

对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原来被阉割的不只是张五常的思想,连佛老的思想也被某些人痛下毒手了。

[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6 10:40:1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6 10:48:00

也许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但我再多饶舌两句,免得有人不服:

弗里德曼教授的意思是,统计可以估算出特定条件下特定商品的马歇尔需求曲线,

使我们对马歇尔曲线的理论推断得到某种程度的数据支持。

而后来者把它分析为另一条曲线,而且和马歇尔曲线对立起来,认为它是“真正的”,

这种使用了类似政治上“抢班夺权”手段的“研究”本身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如果你用发现一个范例来否定一个理论是可以的,但反过来不行。

而且,一旦这两个曲线形成了“对立”的关系,那反而不能用这条“实际曲线”去否定那条“理论曲线”了。

就是说,这位后来者,不但伤害了佛老的思想,连斯蒂格勒大师的思想也伤害了。

斯蒂格勒是这样分析为何“需求定律”可能不存在反例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一个满心疑虑的人确信这个“需求法则”在任何时间对所有消费者和所有商品都是正确一的呢?不能依靠几个(4个或4000个)筛选出来的例子,这是肯定的;不能靠严密的理论证明,因为根本不存在这种论证——它是一个经验法则;也不能靠申明:经济学家相信它(这倒是真的),因为经济学家也会犯错误。

或许,与一种证明具有同样说服力的是很容易地概括为:从职业的角度讲,如果一个经济学家能够证明该法则在某个特定的时问、特定的市场上完全不适用的话,他肯定会成为一个不朽的伟人,即使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就会被迅速地提升。既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不会厌恶登高受奖,我们或许可以说,没有出现例外并不是因为没有人去努力寻求。当然,这也暗示着现实的证明:无以数计的例子,从因为草莓太贵而减其购买量的家庭主妇,到精心组织的统计调查,都显示出了这个结论。

这才是正确的思路:即使没人找到,也不是一种证明,而是一种经验。

而这位后来者的说法是,由于没有一条统计的需求曲线,马歇尔曲线向上倾斜是不可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6 11:02:00

写到这里,基本上,关于吉芬品的外围分析就已经说的差不多了。

这些外围包括了:

我对其他分析者的态度;(2楼)

吉芬品效用论下的数学分析;(23楼)

五常大师的需求定理的阐述;(50楼)

几条不同的需求曲线的辨析;(54楼)

现实中几种可能出现异常需求曲线的情况分析;(56楼)

“其他条件不变”;(62楼)

统计和理论研究的区别;(63楼)

还有就是本想最后写的关于学风的部分问题。(53楼)

这些东东(不包括53楼),就像是剥茧抽丝一样,把其他不相关的干扰事项抽出去,

再把必要的理论准备好,然后就可以心无旁骛的用一般均衡理论,对准我们的最终目标——吉芬品。

下面,就要开始我自己的分析了:

1、现实中不能观察到吉芬品的缘由思考(不敢说“证明”,太冒昧。)

2、如何才能设计出最类似于“吉芬现象”的案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6 17:19:00

怎么连个反对的都没有啊?

要不我提个问题吧:我签名里面的这些老帅哥们,谁没拿到过奥斯卡奖?

[em01][em01]

好像是个别的什么奖来着,我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6 18:14:00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数学语言给出Giffen good的一个定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6 18:36: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6 18:14:00的发言: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数学语言给出Giffen good的一个定义。

我想应该是下面这个吧。 

应版主要求,特贴此文,希望大家踊跃讨论

应版主要求,特贴此文,希望大家踊跃讨论

但问题在于,我想说明它仅在逻辑上存在可能性,无法出现在现实中,而仅仅用斯勒茨基方程是无法解释的。

我想应该使用一般均衡的思想,类似于五常大师的随口一句“存在竞争”,但是要证明,真的不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6 18:37: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06:30:00

统计上估算需求曲线的目的是为获得指定的条件下相对于一种特定商品的马歇尔需求曲线。--这句话一点没有错, 问题是如果你有了实际统计曲线是否就是你需要验证的马歇尔需求曲线? 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 如果只有统计需求曲线,你会推出什么曲线?

我个人认为最常用的就是用数学的曲线拟合或者叫曲线逼近的方法做,如果推出来的就是马歇尔需求曲线,只能说明这个曲线在特定条件下是对的.但问题是,你统计需求曲线变量都不是你需要求证的直接观测量, 那么我只能说,在特定条件下统计需求曲线中的变量关系满足马歇尔需求曲线, 如果你把这个当成需求曲线, 别人会怎末看? 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

另外实际统计曲线对于理论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修正.做过工程的人都知道,实际和理论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说实际统计曲线可能会逼近理论解,但是对于理论解会有一定偏差, 如果经过多次测量, 这个偏差是固定的,那么这个偏差作为经验修正的一部分是可以写进理论里面的,或者从理论推出一些东西是需要实际测量的,比如万有引力定力里面的常量,

从这个角度叫,研究实际统计曲线是有意义的.

前面还提到了用统计曲线攻击马歇尔需求曲线的问题, 我只想问一句"马歇尔需求曲线,是否需要进行实际验证?" 如果不需要那么把它当成公理写进教科书,然后继续进行经济学研究, 任何攻击都是没有用的. 如果需要验证, 那么统计出来的结果和你的理论出现偏差,不存在抢班夺权的问题,因为是这个理论曲线本身要求统计曲线出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7 6:54:5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07:14:00

斯蒂格勒是这样分析为何“需求定律”可能不存在反例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一个满心疑虑的人确信这个“需求法则”在任何时间对所有消费者和所有商品都是正确一的呢?不能依靠几个(4个或4000个)筛选出来的例子,这是肯定的;不能靠严密的理论证明,因为根本不存在这种论证——它是一个经验法则;也不能靠申明:经济学家相信它(这倒是真的),因为经济学家也会犯错误。

或许,与一种证明具有同样说服力的是很容易地概括为:从职业的角度讲,如果一个经济学家能够证明该法则在某个特定的时问、特定的市场上完全不适用的话,他肯定会成为一个不朽的伟人,即使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就会被迅速地提升。既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不会厌恶登高受奖,我们或许可以说,没有出现例外并不是因为没有人去努力寻求。当然,这也暗示着现实的证明:无以数计的例子,从因为草莓太贵而减其购买量的家庭主妇,到精心组织的统计调查,都显示出了这个结论。


对于这段话,我的看法是,如果需求曲线是可以测量的,那么只能说在现有条件下, 需求曲线是对的,但是不代表以后没有反例出现,如果曲线是无法测量的,那么它肯定驳不倒, 因为我不可能有证据驳倒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07:26: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6 18:36:00的发言:但问题在于,我想说明它仅在逻辑上存在可能性,无法出现在现实中,而仅仅用斯勒茨基方程是无法解释的

注意上面的公式中,"p"与"m"都是名义(货币)的。

另外,还要有条件:直接效用函数对任一自变量的偏导数恒正(所有商品都是goods)。

******************************************

按照上面的定义。

考虑某种离散商品情形。

设只有两种商品:面包与苹果;你至少要吃5个面包,才能维持生存(“必需品”);并且你只能以整数单位购买每种商品。

设面包1元/个,苹果5元/个,你有10元,此时你的最优消费量(需求函数值)是(5个面包,1个苹果)。

现在,仅仅面包价格上涨至1.5元/个,你的最优消费量(需求函数值)是(6个面包,0个苹果)。

(如果有人认为,上述例子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会有这样的人在“实际中”遇到这种情况,人们面临的也不可能只有“面包”与“苹果”这两种同品,并且人们的消费必然是一个“川流”,那么,我承认这个例子纯粹属于“无聊的杜撰”,大家也就不必理会这个例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07:28:00
以下是引用wsbsmn在2008-8-27 7:14:00的发言:斯蒂格勒是这样分析为何“需求定律”可能不存在反例的

如果“需求定律”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都无法判断什么是不是“反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08:04: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7:28:00的发言:

如果“需求定律”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都无法判断什么是不是“反例”。

我上面的话是在问这个曲线是否有测量的可能, 测量就是需要对于所有变量有了明确定义才行, 如果没有,无法测量的,

另外你说的这个我认为是对的, 如果没有明确定义,谈不上测量的,也就没有反例出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0:4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7:26:00的发言:

注意上面的公式中,"p"与"m"都是名义(货币)的。 (肯定如此,否则无可讨论基础。)

另外,还要有条件:直接效用函数对任一自变量的偏导数恒正(所有商品都是goods)。

(不太明白这句话,这个不正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定义吗?不需要“好”商品的前提吧。除非你指的“bad”商品是类似于噪音啦、垃圾啦之类的。)

您的例子和王则柯老师的几乎一样,您随手一提,就达到他的水平,我想先崇拜一下。

我也思考过这种离散商品,其实在生活中,也确实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去超市买东西,

没带足够的现金,只有一张卡,最后凑整数的情况。

但我想,这样的个案恐怕不能代表消费者的“最优”选择,而是“无奈”选择。

况且,购买和使用,还是两回事,也许买面包和吃面包,谁更能代表“消费者效用”实现,本身就是疑问。

我初步的分析是:

如果消费者因为价格升高而多买,肯定是因为这样做,会提高他的效用,

但是另有一个东西(商品束)却因为这样的升高,而同时降低了相对价格和出售量,

因此,既不会有人愿意长期生产这样的东西,也不能长期维持这样的价格和生产。

这就是五常大师所谓“竞争”,我把它称为“一般均衡”的思考。

请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0:56: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0:41:00的发言:既不会有人愿意长期生产这样的东西,也不能长期维持这样的价格和生产。这就是五常大师所谓“竞争”,我把它称为“一般均衡”的思考。

如果这样谈,“需求定律”就没有什么理论的“基础”意义了。它是“一般均衡”(模型)的结果(内生的),而不是建立“一般均衡”(乃至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基础(或前提)。

那么,用什么(外生变量)来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00: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0:4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7:26:00的发言:

注意上面的公式中,"p"与"m"都是名义(货币)的。 (肯定如此,否则无可讨论基础。)

另外,还要有条件:直接效用函数对任一自变量的偏导数恒正(所有商品都是goods)。

(不太明白这句话,这个不正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定义吗?不需要“好”商品的前提吧。除非你指的“bad”商品是类似于噪音啦、垃圾啦之类的。)

(1)许多人的一句“实际收入”或“相对价格”,会使“需求定律”变得不知所云。

(2)构建相应的偏好或效用函数时,要满足goods的定义(由此才可以推出"所有商品不可能同为inferor goods")。这样就排除了用“饱和点”来解释的可能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01: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0:41:00的发言:但我想,这样的个案恐怕不能代表消费者的“最优”选择,而是“无奈”选择。

个人以为,经济学里并不区分“无奈”与“最优”的区别:确认“最优”是既定约束下的最优就可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04: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0:56:00的发言:

如果这样谈,“需求定律”就没有什么理论的“基础”意义了。它是“一般均衡”(模型)的结果(内生的),而不是建立“一般均衡”(乃至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基础(或前提)。

您是这样认为的吗?我倒认为不一定。

因为“需求定律”本身想说明的,其实就是“多比少好”的思想,只不过五常把它的名字改得有点混淆了。

它应该不是一般均衡的结果,而是所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吧。

消费者理论,包括斯勒茨基方程,相当于把一般均衡(市场)其他的部分当作既定的,未考虑总的效果。

这是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05: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0:41:00的发言:况且,购买和使用,还是两回事,也许买面包和吃面包,谁更能代表“消费者效用”实现,本身就是疑问。

如果强调这两者的区别,从偏好到效用函数,再到需求函数,这种逻辑就没有意义了。

因为,如果区分:效用函数中的自变量是“消费量”,而预算约束中的自变量是“购买量”,那么,若消费量与购买量两者不一致,如何根据预算约束求最优解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06: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0:56:00的发言:

那么,用什么(外生变量)来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呢?

这个问题,我有点含糊,也许是“交易费用为零”下的禀赋初始值?也许还有“讨价还价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07: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1:04:00的发言:

您是这样认为的吗?我倒认为不一定。

因为“需求定律”本身想说明的,其实就是“多比少好”的思想,只不过五常把它的名字改得有点混淆了。

它应该不是一般均衡的结果,而是所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吧。

消费者理论,包括斯勒茨基方程,相当于把一般均衡(市场)其他的部分当作既定的,未考虑总的效果。

这是对的。

那么,张五常的逻辑是不是指:“竞争”的结果是“需求定律”没有反例?

(人们在“竞争”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0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1:00:00的发言:

(2)构建相应的偏好或效用函数时,要满足goods的定义(由此才可以推出"所有商品不可能同为inferor goods")。这样就排除了用“饱和点”来解释的可能性。

餍足点,明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09: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1:04:00的发言:因为“需求定律”本身想说明的,其实就是“多比少好”的思想

如果这样讲,"所有商品都是goods"这种讲法(或者“偏好的单调性”)个人以为更明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1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1:01:00的发言:

个人以为,经济学里并不区分“无奈”与“最优”的区别:确认“最优”是既定约束下的最优就可以了。

可是,市场交易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前提,每个选择都必须是个体主动作出的,如果是不得不做,

那本身就意味着“偏好”的改变。

就像劳动和闲暇曲线一样,必须要有Y0(失业最低保障),这条曲线才是完备的。

(不知您想过没有,这条曲线暗示着存在一个非常类似于“吉芬品”的东西:劳动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14:00

效用理论的一大成果就是从理论上说明了“(序数)连续效用函数存在性”的很弱的充分条件。

若消费空间是有可数开集基的拓扑空间,只要偏好有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不需要单调性),效用函数就存在且连续。

当然,人们可能更愿意天然地假定偏好还有“单调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16: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1:13:00的发言:可是,市场交易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前提,每个选择都必须是个体主动作出的,如果是不得不做,那本身就意味着“偏好”的改变。

对于“不得不做”的理解,还有另一种思路:它是一种约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19: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1:05:00的发言:

因为,如果区分:效用函数中的自变量是“消费量”,而预算约束中的自变量是“购买量”,那么,若消费量与购买量两者不一致,如何根据预算约束求最优解呢?

我想“家庭生产函数”和“复合商品(用一组商品代替预算里的“其他商品”)”

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吧?

只要一组商品的内部的替代关系可以定义好,其实是可以简化分析整个过程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19: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1:07:00的发言:

那么,张五常的逻辑是不是指:“竞争”的结果是“需求定律”没有反例?

(人们在“竞争”什么呢?)

我觉得张五常的确是有这个意思,要不加个限定条件干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24: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1:19:00的发言:

我想“家庭生产函数”和“复合商品(用一组商品代替预算里的“其他商品”)”

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吧?

只要一组商品的内部的替代关系可以定义好,其实是可以简化分析整个过程呢。

关于替代的问题请教一个问题

费雪在<利息理论>里面就用real income 替代了enjoyment income,这个能成立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24:00
以下是引用文献综述在2008-8-27 11:19:00的发言:只要一组商品的内部的替代关系可以定义好,其实是可以简化分析整个过程呢。

个人以为,定义“一组商品的内部的替代(包括互补)关系”的最简化的方法,就是定义一个效用函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7 11:2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27 11:07:00的发言:

那么,张五常的逻辑是不是指:“竞争”的结果是“需求定律”没有反例?

(人们在“竞争”什么呢?)

我认为,竞争应该是,资源、人、资本等等都会不断的涌向更有效运用的地方,就像一杯水,

无论你把它倒在怎样形状和何种底部的容器里,表面总是平的,因为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和重力的作用相比非常小,而在经济上,个人的需求就像分子之间的力,重力就像共同的需求:逐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