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天,我看了4本经济学教材的消费者理论: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弗里德曼《价格理论》、斯蒂格勒《价格理论》、
Silberberg的《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A mathematical analysis》。
这倒不是想证实什么,是因为在思考之后,对自己的结论虽然更相信了,
但对如何说清这个问题感到功力不足了。
因此感觉应该多看看不同的名家之作,可以把问题的细节想的更清楚,
也可以欣赏一下名家的分析的细腻精妙之处,还可以加强一下各种不同案例的分析能力,何乐不为。
(再就是,五常大师对“佛利民”这么推重,我也想看看他的这部“油印稿讲义”。)
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各位大师(平狄克勉强够格)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对基础概念抓的真是紧,
在惜墨如金的论述里,从来不会省略类似于对基础概念的掌握,这其中就包括了“其他条件不变”:
弗里德曼: 
需求函数已定义为诸点的轨迹,该轨迹表示的是,在其他已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各种不同的价格下,所购买的最大数量。乍看起来:如果需求曲线被规定为所有其他情况均维持不变,则数量和价格就不可能发生变化,需求曲线也就无用途。作为一个并不那么极端的例子,其他情况相等中的“情况”有时包括下列内容: 
(1)所有其他产品的价格。 
(2)所有其他产品的数量。 
(3)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或货币支出。
 
如果全部三种情况都包括在其他情况均相等中,那么,所有其他产品的价格和数量都保持不变,货币收入或支出总量也保持不变,则用于某商品的支出货币量也就是已定的,其结果,需求曲线将必然是单位弹性的。很显然,用这种使所有需求曲线都成为单位弹性的方法来定义需求曲线没什么用处的。 
规定其他情况均相等的目的是方法论的,并非实质性的。需要探讨的问题并不是事实问题,即并非要探求哪一事物将不变或要变,而是应使用什么原则来选择那些事先假定其保持不变的事物。我们以后将会看到,假定某些必将发生变化的变量保持不变是有用的(某些变数影响我们问题中的一些变量,反过来我们问题中的变量又影响那些变量),理由恰恰是希望分析变量将要发生的变动。
斯蒂格勒:
需求理论中最古老、也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不会买得更少,一般说来,他们将买得更多。
除了商品的价格,一种商品的购买量也要取决于其它因素,我们必须详细说明这些因素,并且,如果我们要把仅仅是由于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分离出来,那么,在商品的价格变化时,我们还必须让这些因素保持不变。我们将要使之保持不变的因素有:
1、其它商品的价格;
2、购买者的货币收入;
3、购买者的趣味或偏好。
每一个因素都要在这里详加论述。
把上面的原理表述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跌落时没有人会减少它的消费。而不表达为:在较低的价格上将购买得更多。
(原文这里插入了一个注释,用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吉芬品的存在原理。
此外,他把“货币收入”严格的区分了“实际收入”,
用“其他商品价格”严格区分了“其他商品的量”。)
 
此外,我在“佛利民”大师的需求理论中,发现了下面的论述:
统计上的需求曲线  
统计上估算需求曲线的目的是为获得指定的条件下相对于一种特定商品的马歇尔需求曲线。在获得统计上的需求曲线时必然遇到两类问题:第一类涉及资料数据本身,第二类是从数据资料转换为需求曲线的问题。 
然后我才豁然开朗,52楼老仙引用的那篇文章里面的“第三条需求曲线”源自何方:
三条不同的需求曲线
就我所学,经济学里至少有三条完全不同的需求曲线:希克斯需求曲线、马歇尔需求曲线和统计需求曲线。前面两条是经济学家虚构的东西,很假,起一个参照物的作用;后一条是一条经验曲线,很真,但正是需要解释的对象。统计需求曲线完全是描述事实的一种方法,用一条曲线近似的把观察到的价格和数量的关系表示出来。
对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原来被阉割的不只是张五常的思想,连佛老的思想也被某些人痛下毒手了。
 [em01]
[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6 10:40:1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