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经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将走向何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这两大议题正成为学界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昨天上午,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深圳举行,6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济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改革创新发展”的主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本次年会由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与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承办。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等就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发表主旨演讲。
副市长唐杰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中国经济学在过去三十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学的巨大发展一定和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转型时代一定会促进经济学巨大的变化。他指出,中国正处在一个大转型时代,“深化改革”、“深化开放”是中国从数量型走向质量型的核心关键。作为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与实践。本届年会在深圳召开,将更好地促进深圳经济学教育与学术研究的发展,进而对完善深圳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经济学年会创办于2001年,由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起,是国内规模与影响最大的面向全国经济学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学术会议。
议题
如何解读经济新常态?
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首先要认识新的经济形势是什么。樊纲在演讲中重点谈到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究竟是短期还是长期的问题。“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比前几年有所下滑,但是这个下滑究竟有多少是短期的问题?是周期性因素?有多少属于长期的问题?也就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樊纲认为,现在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周期性问题,而不是潜在增长率的下滑。
他表示,中国潜在增长率可能也有下滑,但是潜在增长率是一个慢变量,非常小,在五年十年当中有所变化。但是中国经济从2007年的14%增速,2010年的12%增速,到现在的7%增速,很大程度上是周期性问题,是短期因素,“之前两位数增长是周期性波动中的过热增长,从来不是中国的正常增长。”http;//*
议题
新形势下中国如何改革与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下,未来中国将如何改革与发展?刘遵义认为,继续靠出口维持增长的方式如今已不太可能,固定资产、房地产等投资,也不再会成为经济的主要引擎。
张燕生也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过去30多年外向型经济模式,解决了中国的外汇短缺、资本短缺、商品短缺等约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外向型模式再成功,也将走向终结。“外向型模式是小国模式,中国未来要建立大国开放型经济体制,这种小国模式无法再继续下去。”
卢峰认为,中国有一个很高储备率,仍然有一个相对很高的资本回报率。如果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能够把海量的资本储蓄,变成一个高效的资本,那就有可能激活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和产业继续进步,从而推动中国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