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因大萧条导致的凯恩斯革命,至今历经了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综合几次演变;
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实际均衡状态未必是充分就业状态,论证总需求不足是经济常态,需要通过ZF干预扩大需求达到经济均衡和充分就业;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显示了ZF过度干预经济的局限性,新古典经济学影响力增强;新古典经济学派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批判:弗里德曼代表货币学派对凯恩斯理论几个支点发起攻击,卢卡斯等从预期和真实周期角度解释经济波动和批评政策干预;
新凯恩斯主义引入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假设,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设,建立了微观经济基础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学派把强调技术冲击的RBC模型,与凯恩斯学派重视的价格粘性因素结合起来,形成近年流行的DSGE宏观经济模型依据;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共识:重视市场机制与个体微观行为基础作用;肯定工资、价格具有粘性因而市场调节存在局限;
宏观经济学具有对象经验性、注重定量化、逻辑严谨性较弱和政策含义较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