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点说,就是经济学家利用微观数据,通过建立Ordered Probit模型估计出1%的失业率和1%的通胀率对幸福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痛苦指数=通胀率+失业率不够准确,前面应该加上各自的影响系数。
@mingjingfeitai
通货膨胀率,可以指价格膨胀率,也可以指钞票膨胀率。而两者的兼容,可以有钞票膨胀率下的价格膨胀率。
如果是单指价格膨胀率,就是社会价格水平的升降,其中有日常生活品(衣食住行等等)的价格水平升降。那么价格水平的升降,直接作用于居民支出。而居民支出,是把货币收入来支出,其中包括以长期收入等等为基础为抵押的借款之支出。
失业率,是指社会上一些人口失业,即没有工作收入。
社会的痛苦,可以单独计量痛苦,也可以是复合指标,例如是痛苦与幸福的合并计量、相互加减。譬如2000年中国糖产量是多少?则只需要计量糖,不需要计量盐,也不需要考虑糖吃多了对健康不好,不需要考虑库存积压耗费,不需要考虑吃掉了多少,等等等。
衡量社会痛苦,可以是主观评价指标,也可以是客观指标。例如幸福感等等,是主观评价指标,而收入是客观指标,等等。
------综上所述,我的建议是:用货币的收入之减少(失业的增减等等),货币的支出之增加(价格水平的升降等等),来客观、单独,去计量社会痛苦。
-------但,假若如此,则例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之类,是否成立呢?是否可以相加呢?这需要进一步解决。
--------但,假若如此,则是否需要引入更多指标呢?或者,是否需要更新痛苦指数,而采用其他的新的指标、构成、计算呢?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再一点,思路要开阔,思维要发散,广泛联想,深入想象。
譬如,痛苦指标是衡量社会的痛苦,
那么,类似于痛苦的指标,例如景气指标等等,那是相当多的。
那么,痛苦的反义词例如福利,幸福,等等指标,也是相当多的。
都要尽量找出来罗列,再发掘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的对立统一,它们的共性、个性,区别差异,相同之处等等。
其实兄弟知道一些解决思路,就不告诉大家和苗大哥了。是很简单的,很直观的,很明显的,请自己去找。
我要说的是:这个肯定能够改进,肯定需要改进,肯定能够改进地很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