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小康社会的步调日渐平稳,大多数中国人告别了食以果腹的解决温饱阶段,一日三餐的膳食观念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于他们而言,粮食安全已不再是日常供给方面,而是所吃的东西是否营养健康、对养生有无利好。苏丹红、三聚氰胺……这一系列事件所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不禁让人发出疑问:我们吃什么才安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的触角何时能接地气?
重新定义粮食安全:质、量两手抓
粮食安全的定义应该包含粮食供给和粮食品质。一方面,从供给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基本能实现粮食供给的自给自足,所以在“量”的需求上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是应当注意,伴随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原有耕地面积缩减、务农人数也在下降,这可能成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隐患。另外,把遇到灾荒的可能性考虑进来,我国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如何运行也是问题。
另一方面,从品质角度分析,环境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因素,构成了粮食及食品品质下降甚至有毒的元凶。被污染的粮食、食品原料出现在人们餐桌上,却没有相应渠道规避。这反映了人们在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缺乏责任意识,为追求产量、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公众的健康权利。类似现象普遍存在,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渴望吃到“放心粮”。
日本粮食安全经验谈:制度层面护航
日本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水平的1/10,粮食自给水平较低,大部分农产品依赖进口。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日本进口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因此,日本ZF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从补贴政策、农地保护制度、粮食流通体制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商社稳定粮食供给。在日本ZF支持下,日本大型贸易商社一直积极进军海外农产品市场,以维护本国粮食安全。日本ZF认为,以与本国贸易商社和其它公司公私合营的方式来扩大粮食生产,将有助于降低未来的风险。在日本五大贸易商社中,三井物产、伊藤忠和丸红正进军大豆、棕榈油、小麦和玉米等农产品领域,尤其是投资谷仓和出口码头等。三井物产正投资海外农田,包括在巴西购买了10万公顷农田,以保障自己的农产品来源。伊藤忠则计划在美国太平洋海岸的一个出口码头落成后,在2011年将其谷物和油籽的处理量提升一倍。
二是发挥农协作用。在日本,作为企业和群众团体的双重性质,农协的职能是全方位的,它从各个方面满足了农户各种不同的需要,使农户离不开农协,从而在农村形成了关系密切的合作体系。它时而像个“农业互助会”,时而又像个“保险公司”,能为农民提供生产和流通信息,也能为农民提供融资服务。
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在粮食安全层面上有哪些改进方向?
首先是建立类似于日本外贸商社的制度。就目前来看,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较为平稳。但假如遇到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等其他突发情况,如何稳定国内粮食供应是重中之重。其次,应当树立协会等民间组织的公信力。现在很多协会没有站在第三方角度摆正位置发挥公益作用,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希望这种状态会在今后有所改观。
我国在粮食安全层面还应做哪些事?
在ZF角度,应大力颁布粮食安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从保障耕地保有量、维护农民耕种积极性、完善粮食质量监管体制等方面着眼,进行宏观上的引导;在技术层面,科研工作者除了运用高新技术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外,还应针对性地向农民传播科普知识,例如让农民了解残留农药的对土壤与人体的危害。只有让农民具备相应的知识,才会在田间自觉地控制各种农药的使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但在我国三、四线城市,粮食安全的科普完全空白,这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挑起担子,将这项表面上看无经济效益,但长远上能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工作落到实处。(源于千人智库,EWW141222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