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姜博士的新浪博客上看了他写的“为什么跨入五百强的是联想,而不是海尔?”又看了跟帖的人讲的话,觉得很可叹,但自己也不知道可叹什么?
关于这篇文章,本人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姜博士的这篇文章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至少目前是这样。
首先,作者将当前能否进入500强来说企业国际化成功与否,本人不赞同。一个企业的健康成功与否,不能简单的以一定时间的规模来总结,如果是这样,那则是以偏概全,不能以当前联想能进入500强而海尔没进入,就下定义说在国际化上联想比海尔成功。
二者的行业背景不同,面临的行业机遇,条件以及对资源的取得都有不同的成本,对于这种较大的但又不是特别成熟的公司(目前我们国内的一流企业,在软件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主要是文化的积淀还不够,最重要的是文化积淀不能与体制健康协同的融合,互相促进,大多是有了形式还没有真实的内容,这既与公司的发展时间及经历有关,也与我国的国情,国民性格有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国民性格不太有利于理性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这些刚刚走出国门没有多久的企业来说,有时一两个大的战术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但你不能就因此说它的发展战略是错的,至少目前得出结论,还有点为时尚早!
文中称“海尔以服务替代质量”,本人认为,这样称谓不妥,海尔不是以服务替代质量,如果这样说,就等于产品没有质量,而海尔产品的质量到目前的口碑还是值得称道的,准确的说应该是以良好的服务促进质量的进步,服务和质量共同促进公司的发展。
以及文中“联想国际化之后开始做减法,集中精力专注于做计算机业务,手机甚至IT服务都在渐渐剥离,特别是成为奥运助商,这些都表明了联想越来越想成为计算机的代名词。反过来看,海尔在多元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本人认为,多元化与否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关键看何时,何地,什么人在做,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内市场的状况才可下结论,这种级别的公司发展多元化至少不是在浪费资源,无论从500强中的企业来看还是某些方面,我们没有十足准确的依据来证明多元化是错误的。
对于姜博士对国际化的定义:”所谓国际化,讲的就是满足全球化所要求的发展或高速发展的要素,这要求我们去建立于一种基于理解全球各个区域不同政策,不同经济现状,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消费者的情感与喜好等等这一切的公司文化,管理团队与奖罚机制”本人认为,该定义不是十分准确,从这句话中理解,国际化就是在在不同国家的本土化,我们应该考虑到这点,这对进入一个国家的市场并得到接受很重要,但也应该不能忘记自身文化的追求吧,按照这样理解,会不会丢掉公司的本质文化呢?这算是个疑惑吧
文中称“,,,而海尔呢,国际化十年,海尔的文化给我们的感觉仍然是中国味十足”,本人认为,是否国际化并不是拿公司的领导层有几个老外,办公地点在哪里来决定的,甚至我觉得如果一味的为了国际化而形式上的国际化,反而会丢掉自身的特色,忘记了自身的根源,再国际化的公司也有国籍。相反,如果你对国际化有了本质理解,业务上,管理上,真正的做到了国际化,即使你的总部设在县城,也是一个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公司,这方面,我觉得不能看形式外表,要重内容。
姜博士提出的“中国式的大型组织智慧是什么?”个人觉得,这个不是短期的或是一两个企业老总可以较快解决的问题,这与我国的历史,环境及思维模式有关,即使有人看到了症结所在,也许在目前还不能完全改进,当然,我们只要在这方面探索,努力,肯定会找到答案的。
姜博士的文章很多都较有道理,不过这篇本人认为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至少现在是这样。但令人很不舒服的是,文章后面跟帖的人显然没经过大脑就说话,无理由的赞同,这样的声音听多了,我想不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