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497 0
2008-08-23
英国《金融时报》杰夫·代尔(Geoff Dyer)北京报道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中国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通胀连续第三个月回落,跌至6.3%。食品价格环比下降,使中国得以顶住全球通胀上升的趋势。

与6月份7.1%的居民消费价格通胀相比,该指标在7月份的下降幅度超过预期,这将再度引发关于减缓人民币升值步伐的辩论。

在决策者在抑制通胀与防止经济大幅减速之间权衡之际,上述数字让他们所面临的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本周一公布的统计数字展现了另外一种局面——工业品出厂价格(PPI)通胀大幅上扬,进出口额强劲增长——这说明经济活动依然强劲。

中国通胀的飙升是自去年春天开始的,早于大多数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应短缺和病害引发的猪肉价格上涨所致。今年生猪量显著增长,促使食品价格在近几个月出现回落。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通胀再度大幅下降,将对那些呼吁保持经济更快增长或呼吁减缓人民币升值以扶助出口商的政府官员们形成支持。

不过,近期通胀数据展示出的矛盾信号引发了一场讨论:中国当局是否真的度过了通胀周期中最为艰难的阶段。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通胀涨至10%这一12年来最高水平,暗示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但一位顶级的政府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制造业存在激烈的竞争,更高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不会转嫁到居民消费价格。

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经济学家赵庆明表示,居民消费价格通胀将继续趋缓,尤其是在近期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已开始下跌的情况下。

他说:“央行可以减少对通胀的关注,而将多一些的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上。放松货币政策及信贷配额制度将有帮助。”

译者/汪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