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5524 13
2005-07-24
为什么金融专业培养不出投资人才 胡海
  
  眼下一说到职业投资人,好像都是要金融专业出身,以致现在的基金管理公司招聘的对象非金融专业或者是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材生莫属。但是,以我的经验,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的人通常做不好投资。

  不是说这些人不聪明。恰恰相反,由于毕业生的预期收益很高,金融管理专业,尤其是名校的金融管理专业的入学竞争是很激烈的,所以,能够考入并毕业的通常都是一些智商很高的人。但问题是,大学的金融管理课程里的东西,对取得投资成功基本是没有帮助的,甚至会出现误导。我深知这一点,因为我学的就是这一专业。

  我的实际经验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在我所接触的投资人中,金融管理科班出身的人固然不少,但真正投资业绩出众的人,往往却是其他专业毕业的,比如文学、新闻、哲学、化工、机械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我认为与金融管理专业学习的出发点有很大关系。

  金融管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国民经济、金融市场、企业运营中的规律,教授所教的都是经济周期、货币政策、资本定价、4P营销这样一些理论与模型,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在实际工作中制定政策、管理企业时更有效。但问题是,对投资者来说,了解什么是有效的或是没用的,关键是要能够发现无效性。

  比如,对一些财务指标的研究对于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确实很有帮助,对企业管理、发放贷款很有用。但问题是,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信息由于大家都知道有用,已经被反应在股票价格里了,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如何用非常规、公众还不知道的方法发现新的信息。但如果是非常规、公众所不知道的知识,学校里也不会教。所以学校里教的知识,对投资也是没有用的。

  如果单纯是没用,那么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对投资者来说,最多是没有帮助,至少也不会有害。但由于金融管理研究对规律性的过度追求,以至于它的一些结论经常会误导人们对投资的认识,以致会有害。

  对于规律性过度追求的一个结果,就是如巴菲特所说,不愿接受 “模糊的正确”而宁可要“精确的错误”。

  对于经济学家,人们经常会说一个笑话:他在黑暗的小巷里丢了钥匙,却到大街上的路灯下来找,因为那里有亮光。但实际上,对经济学家来说,这样做确实更合理。因为,经济学家的任务是发现规律,有亮光的地方相当于有机会形成规律的地方,尽管几乎不可能找到钥匙,但至少从理论上讲还有形成规律的机会——说不定你的大脑有问题,你自以为在小巷里丢了钥匙,实际上并不是。但要在没亮光的地方,相当于没有机会形成规律的地方去找,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因为即使找得到钥匙,但形成不了理论的话,那也是没用的。

  其结果就是,一些看上去很精致但与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关联的模型被金融教授们广泛传播,也被科班出身的投资专业人士广泛接受。而对一些很难模式化、规律化但对投资很有帮助的知识却被拒绝接受。

  比如,现在很流行对基金进行评级。除了晨星,内地也有很多机构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在进行评级时,大家通常都会计算历史收益率、收益均方差、夏普指数等。然而,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证明历史收益率能预测未来的收益、均方差能代表风险性、夏普指数、晨星评级能显示基金未来的表现,但大家仍然都在乐此不疲地计算、发布、讨论、研究这些数据。为什么?因为人们发现不了有效的评估方法。尽管这些方法与现实没有什么关联,对于投资没有什么指导意义,但金融专家们却乐于接受,就是因为它们是模式化的。

  相反,对于一些在投资中实实在在能够起到作用,甚至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比如思维方式、人性因素、人际交往能力,由于难以规律化、难以模型化、难以教学,几乎完全被排斥在金融管理教学之外。

  比如,菲利普·费雪在他的书里强调了“聊天”的重要性,这是大多数出色的投资人所共有的一种能力。因为要说智力水平、投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大家其实都差不多。这时候,关键的差异性就是信息,看谁能更快地捕捉到信息。不管是合法的也好、非法的也好,都要取决于你的人际关系、与人“聊天”捕捉信息的能力。巴菲特的投资判断能力固然令人佩服,但我想在美国的专业投资人中,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在少数。在我看来,巴菲特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他的这种能力。

  大家都在做公司调研,你要胜人一筹,就要看你如何运用“聊天”技巧,发掘出更多信息,捕捉到言谈之外的信息。大家都是基于同样的信息与方法来判断大盘,你要领先一步,就要看你如何通过与市场各方人士的“聊天”,察觉出他们的情绪与心理的变化。而这种能力金融学教授是不会研究的。

  对于规律性过度追求所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与实际脱节。在杂志上看到,罗杰斯中国之行中,在与郎咸平对话后作的评论是:“学者的观点总是很有趣,但总是不符合实际。”在许多金融专业人士眼里,金融投资往往就变成了一串串抽象的数字、概念的变幻,与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失去了联系。

  巴菲特的搭档芒格说,他在美国大学演讲时,给很多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目:怎么样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你的商品价格,同时又增加你的商品销量?在这些学生中,包括美国顶级商学院的学生,只有少数人能够回答出,如果是奢侈品的话,提高价格可能提高其吸引力,反而增加销量。而芒格的最佳答案把提价部分作为贿赂来向购买者行贿,则没有一个学生想到。但对许多跟大机构、ZF机关打交道的商人来说,对此再熟悉不过了。如果你不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方式的话,又怎么可能真正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呢?

  实际上,现在大学里所教的所有金融理论,所说的几乎都是“你无法战胜大盘”。有意思的是,这些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却被很多基金管理公司雇来要战胜大盘。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7-24 20:21:00
说得真好,以前有投资专业,后来专业调整并入了金融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5 09:04:00

嘿嘿!主要是中国当前的经济学教育还没有完全与发达国家接轨,很多学校的经济学专业、金融专业等教学内容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没接轨的的原因是缺乏师资,有些老人的旧理论....

所以,改革是利益调整。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放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5 12:17:00

我赞成3楼的说法,不要对中国的金融学教育悲观,情况是在发展变化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6 09:28:00
投资方向的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学历低或经验少都 不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6 09:36:00

首先,我认为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有待发展,很多国外的理论在国内根本不适用。

其次,中国现在没有金融期货和期权,这就使得金融工程,基本上毫无用武之地,而职能在债券上作点文章,即使是债券市场,国外也远比中国发达,因此这就导致许多模型在中国市场的可用性大大降低。

而金融专业的学生也许由于过分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在许多非专业人士看来极好的投资机会,实际上在理论中不一定有价值,而且存在很大风险,可能正是因为对风险的怯懦造成对转瞬及逝的机会错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