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998 2
2015-01-05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重视。作为我国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目前已经进入到全面推进的阶段。

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最早构想,从ZF的层面来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北京市提出了包括廊坊、唐山等城市在内的首都圈或京津唐地区的协作与发展规划。到了八五期间,北京市计划委员会邀请了河北、天津的八十余位专家,开展了《首都及周边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研究》,他们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分工,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力布局具体实施方案。

与此同时,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与省计委开展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围绕着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与京津联合的有效途径和对策。河北省正式提出两环开始带动战略是在1996年,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河北环抱京津、濒临渤海的这两大优势,以推动河北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学术界和ZF部门都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是都认识到了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逐渐白热化,以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先后发布的两份《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为标志,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相关的研究和讨论日益增多,而且引起了京津冀三地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一些研究成果开始逐步落实到ZF规划层面上来。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

北京一直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河北则是北京及周边城市的重地。事实上,京津冀是一个整体,共处同一环境,共用同一水电路,共争同一市场。只是行政区域的划分使得形成了现在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各种资源浑然一体纵横交错的客观事实,又表明这是一个相对独立又极易开发的经济区域。

依据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机制,关键在于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京津冀都市圈企业主导型合作,应该注意克服地方利益矛盾,并且用合理的政策促进地区间的企业合作。

从全球范围来分析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已遍布全世界,并且明显在加快步伐,呈现出区域重叠,区内套区的特点。京津冀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部分,逐步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

从地域格局的角度分析,京津冀要发展就必须整合,将京津冀分割成三块是造成与长三角、珠三角差距扩大的根源,我国北方地区急需一个经济拉动中心,而从经济实力、区位优势等方面考量,只有京津冀都市圈才能担此重任,因此,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必然选择。

(二)当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结构趋同,低层次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是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且强调这一产业发展格局是造成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刘晓春认为,当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京津冀在地域上没有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很少从区域利益出发考虑统筹兼顾。第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区域内缺乏整体合作的理念和合力。第三,京津冀产业发展落差过大,过于悬殊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导致合力经济梯度的形成迟滞。第四,区域内缺乏一套跨区域的协调管理机制,这必然会导致整个区域内公共管理的失调。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的现实基础与有利条件

李媛媛(2006)在基于科技竞争力的视角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京津冀地区整体科技竞争的实力较大,区域内蕴含了一条极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同时拥有八大产业区,并且聚集了各类科研人才,使得三地有相互借力发展的空间。李国梁(2006)则认为,京津冀区域内的互补性包括生产要素互补、旅游资源互补、交通设施互补以及产业结构互补。韩利红(2010)认为,京津冀地区本身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例如: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网络发达;共同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生产要素禀赋具有互补性;各具产业优势,存在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具有初步合作基础,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发展平台。母爱英(2010)通过对后经济危机时代京津冀都市圈的内外环境分析认为,区域性政策和规划的出台促进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国际产业转移格局的变动促进了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周边省份的崛起为京津冀都市圈创造了良好地经济腹地。

(四)关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问题

戴宏伟(2002)认为,京津冀在要素禀赋上具有很强的产业结构梯度和互补性,京津冀可以充分利用产业梯度转移这一客观规律,根据自己的各方面特点,确定各自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调整目标,根据技术和产业梯度进行合理转移,实现京津冀经济区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赢局面。魏后凯(2012)在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构建新型分工格局是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这一观点,并且围绕如何构建新型分工格局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产业分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部门之间的分工;第二,部门内产品之间的分工;第三,同一产品产业链之间的分工。京津冀区域应不断地推动产业分工模式的转化。同时,由于京津冀是典型的双核结构,其一体化程度低于长三角、珠三角,需要基础设施、空间结构、政策方面的协调。
    结论:

和君专家认为: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该区域同样面临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区域性问题,如产业结构雷同、市场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协调、地方保护主义等。发展情况与一体化进程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迈向一个的纪元,各方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5 20:35:15
楼主写的很好,收获颇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5 21:56:30
北京人666 发表于 2015-1-5 20:31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重视。作为我国 ...
政治性决定区域经济不可能放开手脚。本地商业传统也和长三角朱三角没有可比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