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808 90
2015-01-12
人大经济论坛联合中国法制出版社推出赠书活动,回复和“投行”相关内容,就有机会获赠《亲历投行》图书一本,还有限量版作者肖像励志主题明信片,获奖名单:书籍一本+明信片获奖者: dtxipi, zywilliam,ky17_forever,yuedragon
书籍一本获奖者:whfzi,leeandjack,生命表大师, ahterry,080101033

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
(资本市场转型期,见证投行一个时代 )

作者:班妮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编辑推荐:
       本书初版以网络热传的文章《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为基础,以清新通俗耐读的文风,详细地讲述了投行行业内情,以及其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投行生活的酸甜苦辣,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投行。出版后即在网店和新华书店排行榜名列前茅,为广大纸媒和网络媒体广泛推介和评论,更获得中国图书商报2013年度图书推展。
       精装版更增加近包括“作者高校演讲实录”等近3万字的番外内容,并随书赠送作者肖像励志主题大美明信片一张。
            
内容提要:
       是的,没错!你将在这本书里看到最真实的本土投行。
       小艳红用她信手拈来的众多细节将本书无限逼近真实的本土投行。从项目上的酒局与饭桌,到差旅中的行程与住宿;从前期承揽时的察言观色与可劲忽悠,到中期执行时的咬文嚼字与反复打磨,直至后期销售时的周密筹划与反复路演;从项目出不来、考试通不过、奖金拿不到的经典苦闷,到客户认可、老板褒奖、公司升职的个人喜悦。这些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广大本土投资银行工作者们看过之后都将会心一笑的细节。

作者简介:
       班妮,在北京求学六年,于国内知名院校取得法学学士及硕士学位,随后来到上海,先后在律师事务所、投行、PE公司工作。她在国内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资银行部工作三年后,即从投资银行部高级经理升至投资银行运营管理部主管,负责投行项目质量控制、资本市场和后台运营工作。当年即领导资本市场部为公司投行赢得证券时报“定价能力投行”称号。
       其文章《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在微博和微信上被各主要证券、财经媒体帐号广泛转载,因为这篇文章在微博上的传播和关注,她接受过彭博记者、丝路记者的关于中国投行业的采访。2013年下半年,她在香港大学完成了自己的MBA求学历程,期间持续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变化,写作此书。
      目前她在上海、香港两地从事跨境并购财务顾问和与证券公司相关的国际业务。兼职财经专栏作家,为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路透中文、《陆家嘴》、《智富》、《中国故事》等媒体撰写专栏文章。

媒体评论:
       小艳红写的不少散文、游学记录和对投行的分析,深刻精彩……小艳红出了本书,名为《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无意间奠定了她投行圈知性美女的地位。
                                                                                   ----------------------《上海证劵报》
       时至今日,到投行工作仍然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但从来没有人详细记录过中国投行人士的真实状态。《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一书作者班妮用轻松的手法写就了中国投行的众多细节……相信本书能为有志进入投行工作的读者提供参考。
                                                                                 -----------------------《法制日报》

好书一起看:
分享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12 09:44:39
目录
章 当梦想遭遇现实——揭开中国投行的真相
我的投行之路
投行真的是金领吗
加班的真相
戎马生涯——长期出差的苦与乐
“荣大”的故事
投机分子的生存空间

第二章  三人行必有我二师——从学徒到高手
谁是真正的忽悠高手
招股说明书的词与物
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能力”
如何成为一个年轻的“老投行”

第三章  上市靠包装还是价值发现
要折腾多久才能上市
企业为什么包装上市
发现企业的真相——魔鬼在细节里
质量控制部是捣乱还是花瓶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第四章  当投行遭遇金融危机
中国投行不裁员
我们要卖掉投行?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第五章  在中国怎么卖股票——资本市场部的故事
当外行踏入资本市场部
华丽丽的路演
如何给IPO定价
谁能影响IPO定价——制度,市场还是定价参与者
股票发行怎么赚钱
第六章   生活在别处——告别投行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态度决定高度
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前行

附录: 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

番外
卷首玉照及其他
——《亲历投行》背后的故事.
我的金融职场路
——班妮校园分享会演讲实录
三十而立
——一份年终总结
职场女性应不应该“向前一步”.
出家的投资银行家
——评@ 百乐门小艳红新书《亲历投行》 @朗润李大卫.
告别投行原生态 郑磊
不再妖魔化的投行
——推荐《亲历投行》的三个理由 李磊
一份不客观的读书报告 @stephy-Z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 09:44:40
精彩结摘:
       亲历投行,改变了我的人生
       一年以前我从未想过《亲历投行》会成为一本畅销书。当我终于在出版合同到期前最后一天交了稿子,心中如释重负,仿佛出了考场的学生,暂时不去想成绩如何,只是觉得终于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
       起初我和出版社都对这本书的销量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我是一个不知名的普通作者,也没有请名人给书作序,也没有太好的营销措施。意外的是,《亲历投行》在开卖一个月之后就准备加印了——因为次印得太少。《亲历投行》上架两周即在亚马逊经管类图书两个子类中销量排名,一个月的销量排名即与张化桥新书比肩。销售一个月后在北京新华书店系统实体店内财政金融类图书销售榜排名第二,仅次于《货币战争》。到精装版出版前,《亲历投行》一共印刷了7 次。
       有朋友主动买了很多本《亲历投行》的书,送给刚入投行的年轻人; 有朋友在读后认真地为我写了书评;有朋友告诉我说,一家拟上市公司的老板在IPO 中介机构协调会上向各家中介机构推荐我的《亲历投行》, 希望他们都能像我一样的态度为企业服务;还有企业家在读了我的书之后在微博上找到我,希望我能为他们提供海外并购的服务。因为《亲历投行》提及了我的微博(@ 百乐门小艳红),这一年来,我被数不清的网友在微博上@,大家都在微博上贴了我书的封面照片,表达了对这本书的喜爱,我给每一个人都回复了“感谢”,其实更是感恩。
       因为这本书,新浪财经的编辑说我是“投行中的白居易”,写出了大家都能看懂的投行,诚邀我在新浪财经上开专栏。后来,我的写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写作成了我的第二职业。现在我是给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路透中文、《智富》、《中国故事》、《陆家嘴》等媒体写专栏文章的财经专栏作家。
       也有人一度认为这本书不够专业,写的只是皮毛,我不服气,于是一改轻松的笔调,在媒体上写了许多严肃的财经评论,于是,质疑的声音没有了。我因此也受益匪浅,研究了许多案例和专题,也有了写下一本书的念头。
       在精装版付梓之时,平装版的《亲历投行》已经上架一年,中国的投行人还在艰难转型,中国资本市场的规则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亲历投行》的结尾处相信并期待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到来, 目前来看,道路依然遥远,新的时代尚未开始。如果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让朋友们对中国投行和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产生一些思考,那么这本书就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为了宣传《亲历投行》,我在北京、上海、香港的几大高校进行了校园演讲。并没有在现场卖书,讲座的内容是关于我的金融职场路,但我也因此思考并梳理了自己的职场生涯,给很多年轻人提供了一些过来人的经验,讲座似乎还算受欢迎,我又陆续收到一些讲座的邀请,可惜因为工作和路途的原因不能成行,为了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职场经验,我整理了自己校园演讲的内容,增加到这次的精装版里——我想,《亲历投行》的主要读者之一,还是那些渴望走上投行之路的年轻人。如果能因此给职业选择困惑中的年轻人带来些许帮助,就是我的荣幸。
       看过我的书,听过我的演讲就会发现,其实我选择的道路很曲折, 缺少路径依赖,就像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中写到的,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从小到大、数不胜数的每一次选择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干, 一路这样沿着“艰难”的路牌走了过来。有时我也很困惑,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前几天,在旅行的途中,我意外遇到了一个读者,她给了我答案。她说:“你的经历真的很不一般,这么年轻就成为了畅销书作家,实现了别人50 岁时才有可能实现的梦想。”我突然得到了莫大的鼓励——人生经历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 09:44:41
序言
       这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书,尽管其间的多数文字,我已然在最近几年里陆续阅读过。因为班妮(@ 百乐门小艳红)用坦诚而又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众多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工作者们真实的工作状态。为此,我想今后在给我们公司的实习生和年轻员工推荐阅读书单时,这本书会在一段时期内被排在“强烈推荐”评级的序位。
       这也是一本有违传统作序惯例的书。大凡新书问世,常人总会邀约名流贤达为之作序。小艳红却选择了我这样一位非知名非资深的投资银行从业者为其个人本著述写序。在倍感荣幸之余,我亦难免有一丝惶恐,深恐力有不逮,辜负了小艳红与我交待的“要写得有趣” 的嘱托。
       我与小艳红有着大致相似的求学经历和职业背景。都是曾经的法律人,都在本土中型投行里从业,都有着相同的职业态度和进取精神,甚至我们都曾热衷于写博客。事实上,对于这位我从未谋面,平日里电话和短信也联络不多的女子,正是博客让我认识并了解了小艳红。
       网络就是这般奇妙 !小艳红最初应该怎么也不会想到有我这样一位她从不曾知晓的同行会一直默默关注着她,为她在工作中的小得意而高兴,为她遭遇的不公而愤懑,为她深思之后的转行抉择与求学深造而颇感欣慰。
       所以当她与我交流新书该如何筹划序言时,惯于与律师谈会计、与审计师聊法律的投行职业习惯使我机敏地意识到,在小艳红身边熟悉她的投行圈朋友中,我可能是比较能写且能行文风趣的那类;而在她身边文笔好的朋友们中,可能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她跟大家聊的这些话题和她本人。于是,我故作勉强地说,你要是找不到行业大拿或粉丝十万以上的微博大V 来给你作序,我就来给你救个场吧 !不想她一口答应了下来,没有半点犹豫。
       人生有几大隐性诱惑会让你难以拒绝且颇感受享,一是衣锦还乡, 二是被人索求合影与签名,三是应邀给人题跋作序。小艳红真是够意思, 自己著述立传,还不忘拉上我也在书里露个脸。看来我这些年没有白关注她,没白向那么多人推荐过她的博客。
       行文至此,八百字有余。若是业内大佬的序言,估计马上将敲下“是为序”三个字而结尾。而我这“加量不加价”的序言则才刚要切入正题。
       在我准备入职投行前的那段求职时期,也没少看《泥鸽靶》、《说谎者的扑克》和《门口的野蛮人》等描述国外投行的传记作品。此前已经普及多年的互联网早已让稍有判别能力且认真准备的投行求职者们明白,那些书中美式投行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不太可能出现在A 股市场,尤其是不太可能出现在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大多数本土投行里。   
       那么,本土投行里的工作又是怎样一个状态?对此,纸质书市场一直没有给出一个像样的答复。网络上不乏碎片化的原生态描述,但明显不够系统。在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视野里,某信证券知名保荐代表人于2004 年出版的《保荐上市》可能是国内最早介绍本土A 股投行的书籍。但在这本有着强烈市场营销意味的书籍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大量法规的简单罗列和着墨不多的技术分析。此后几年,也有不少其他A 股投行从业者们出版了多本介绍本土投行工作的书籍,但基本都在专业探讨的路线上深耕细作。后来的这些书,诚意更多了,专业更精了。
       但那些对投行充满期待的年轻人看罢这些书后,大抵只能初步了解在A 股做投行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对投行具体是怎样开展工作,内部是何种组织结构,如何进入投行,投行是否真的有传说中的那般多金与辛苦,读者可能依然不明就里。
       在A 股市场实现全流通之后的六七年里,凭借保荐人制度的庇护, 众多本土投行工作者们忽然收获了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然而与光环荣誉交织而来的,则是那些并不令人意外的误解与批驳。金领保荐人、拿高薪、不干活不承担责任,这些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对于年轻的投行求职者来说,在多数一篇篇立场既定的报道里,或赞誉或鞭挞的文章主旨已然不那么重要,因为他们更想看到的关于本土投行工作与生活的细节多数时候总是令人遗憾地缺位。
       在媒体对投行的新闻报道一下子变得铺天盖地的同时,就连华语电影工作者们也向投行界报以他们最典型的致敬。如果说杜琪峰执导的《单身男女》只是让男女主人公轻度借用了投行的身份标签,那么老徐的《亲密敌人》则在人物设定、场景布局和剧情推进等多方面与投行深度结合。电影的细节表现能力无疑更强,但这些本土演员表现的仍然是华尔街范儿的国际投行,不是那些土鳖的本土投行。
       好在,当一直致力于解决信息分享的互联网演进到博客时代后,小艳红适时地出现了。她以网络为媒介,与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感悟与生活点滴。于是上面那一系列更惹人趣味的问题都被这位业内人士给予了系统性的回复。本土投行真实的苦与乐,也被这位善于驾驭文字的知性女子娓娓道来。
       对年轻的读者来说,这些细节描述出自小艳红之手是有相当可信度和说服力的。她不仅经历了一轮完整的投行牛熊市周期,平日里也保持着记录工作中所见所闻的良好习惯。她的本土投行生涯既包括项目执行和股票销售等前台执业,亦有参与质量控制和信息化建设等中后台工作。
       尽管小艳红已经离开本土投行两年多了,但她曾供职的投行,大致与四五十家本土同行在同一层次展开竞争;她曾服务的客户,大致可以代表80% 已在A 股上市的中小企业;她所熟悉的业务规则与流程,直到今天依然为超过80% 的本土投行在股权融资业务线上所沿用。
       是的,没错 !你将在这本书里看到最真实的本土投行。
       小艳红用她信手拈来的众多细节将本书无限逼近真实的本土投行。从项目上的酒局与饭桌,到差旅中的行程与住宿;从前期承揽时的察言观色与可劲忽悠,到中期执行时的咬文嚼字与反复打磨,直至后期销售时的周密筹划与反复路演;从项目出不来、考试通不过、奖金拿不到的经典苦闷,到客户认可、老板褒奖、公司升职的个人喜悦。这些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广大本土投资银行工作者们看过之后都将会心一笑的细节。
       熟悉小艳红文字的人都知道,她虽然文艺范儿十足但却并不因此而矫情虚饰。本土投行的粗糙做派和蓬勃生机都在小艳红坦诚的笔下有全面展现。
       你可以看到作为刚加入公司的新人,甫一入职的小艳红未经任何入职培训即被老板委以重任,直接奔赴项目现场。我们由此可知,新人能否在本土投行迅速成长起来,主要看身边是否有个好师傅以及个人是否好学有悟性。本土投行在系统性培训机制上的匮乏由此亦可见一斑。
       相比国外投行,本土投行的执业有一大特点便需要长期趴项目现场。于是长期出差成为了家常便饭。作为一名女性投行从业者,这无疑需要她们承担比男性更多的压力。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艳红曾出差至自己老家却因行程匆忙而坚定地“过家门而不入”,更可以看到小艳红与曾经相恋多年的男朋友因长期无法团聚而各自纷飞。这些都可能会让很多年轻的读者朋友们追问自己,加入投行,你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你能够思考到这一点,也许小艳红的初衷就到达了。
       本土投行虽不如国际投行规范成熟,但也因“野蛮生长”而给了年轻人众多机会。小艳红在短短的四年里经历了众多各种类型的项目,熟悉工作的各个流程,干过多个不同的岗位,并因勤学肯干而很快承担起了管理职责,成为了同龄人中较早当上领导的佼佼者。以她的年龄、她的资历,若在国际投行不知要做多少年螺丝钉才能有出头之日,而在充满“粗糙质感”的本土投行中,她却幸运地获得了丰富的项目经历和管理经验。
       小艳红进入又离开本土投行、赴港读书后又再度加入海外精品投行的这一系列职业选择都显示出了她对投行工作的无比热爱。换个角度来看,投行也确是一份让人很上瘾的工作。
       祝愿小艳红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一切顺利 !也希望更多的年轻朋友通过这本书了解国内投行的真实现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 09:47:59
刚出版的时候就入手了一本~对本土投行有了更真实的了解~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 09:48:57
奖项设置有精装书一本+一套明信片的,也有精装书一本的,就看你的回复有多精彩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