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991 8
2008-08-30
<p>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升级的推动力。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水平,特别是其主导产业所处在的生命周期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正处于创新阶段,该区域被视为高梯度区域,在这个地区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带动主导产业快速膨胀,并迫使由创新溢出的上下游配套产业或企业以及大量原有的成熟(或衰退)产业向低梯度区域转移,以减轻运营成本,并为创新产业腾出空间。上世纪60、70年代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等亚洲四小龙制造业的兴起,80年代至今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逐步承接亚洲四小龙甚至日本、欧美的制造业转移,这一连串的演变过程,就是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典型。</p><p>珠三角在经历了30年的国际制造业转入,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如今亦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头,传统制造业继续遵循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逐步转出珠三角是必然的历史选择。但如何通过产业再转移,实现珠三角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加强?却远非前两轮的国际产业转移那么简单!</p><p>一、谨防工业污染扩散。珠江三角洲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三来一补”的加工业起步,但至今这一状况非但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还进一步形成了中小企业多、大型企业少,加工性企业多、创新型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的局面。这样的产业形态必然是要以大规模占有自然资源为基础,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高能耗和高污染。按珠三角9市计,区域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30.5%,但2006年珠三角的工业废水、废气和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省的68.7%、71.4%和58%,造成该地区的环境质量低下,广州的灰霾天气近年来在逐年增多,2007年已达130天。倘若按现时的ZF导向和安排,将珠三角传统加工业转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工业污染就有可能随产业的转移而扩散,进一步侵蚀广东的整体环境,还可能影响到东、西、北三江河流的水质,直接威胁着全省人民以及港澳同胞的食水安全。因此,传统加工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转移的政策安排要慎之又慎,需要充分评估对转移产业实施集中三废处理的美好愿望的投入产出比和实际效果,评估产业转移对广东自然环境将会造成的总体压力。</p><p>二、谨防产业空心化。产业转移的核心动因是产业创新的技术溢出促使产业在规模和空间上的扩展,需要低端产业从创新的核心地区转移出去。但在当今的珠三角,产业创新仍不突出,还远未形成充分创新的主导产业,2007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177.83亿元,只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7.5%,创新活动还没有积聚成推动产业转移的内部力量。珠三角面临的产业转移压力主要是来自于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升和人民币升值对“两头在外”经营模式的影响。这种产业转移的动因产生于产业外部,是一种被动式的产业转移,它难以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从内部生长出新型的、更为高端的产业组成,从而有可能陷入产业空心化。上世纪80年代,在高油价、高劳动力成本和国外产品的冲击下,美国的汽车制造基地底特律、英国工业革命的故乡曼切斯特将大批的生产线转移到海外生产成本廉价的国家及地区后,迅速出现产业空心化,昔日的辉煌不再,便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p><p>三、谨防落入世界产业发展底部的怪圈。由于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并非来自产业发展内部的创新活动,不能由产业自身的成长来填补产业转移后可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因此,地方ZF既希望通过将低端加工业转移到运营成本较低的其他地方,同时还希望再引进较为高端的产业来补充所腾出的空间。ZF及学界正高调论证加快引进重化工业和承接服务业外包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可以想象,从全球高梯度地区转入的产业仍然属于当今领先产业的低端,哪怕我们引进的是飞机生产线!就如我们引进了无数的汽车生产线,但直到今天全国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的却寥寥可数。许多实证研究表明,FDI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十分显著。珠三角曾引以自豪的世界工厂,其实质只能算是世界工厂中的加工装配车间。长此以往,我不担心若干年后我们也能装配空客或波音飞机,但却仅仅是装配而已,依旧沉埋在世界产业发展的底部。面对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我们应当引进什么和如何引进?值得三思。在承接产业转入的同时,不能没有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和品牌的创新才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p>(原载《珠江经济》2008年第8期) <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8-30 18:05:00

学习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3 22:42:00

FDI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十分显著

核心技术非转让!对靠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想超过别人的,永远超过不了别人!

还有如果了解知识经济的规律,就会发现要想领先对方,唯有成系统体系的自主创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4 00:11:00
以下是引用shwany在2008-9-3 22:42:00的发言:

FDI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十分显著

核心技术非转让!对靠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想超过别人的,永远超过不了别人!

还有如果了解知识经济的规律,就会发现要想领先对方,唯有成系统体系的自主创新!

在这些方面, 必然是需要考虑产业优势的. 

尤其是在全球化分工的情况下, 假如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跨越非常大的话, 比如说航空工业, 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是针对自己优势项目部分的系统创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4:09:21
我也有同样的担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6:05:53
写的很好!很切实际!向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