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598 0
2015-01-16
富国恒富,穷国恒穷?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约翰•凯

亲爱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

我们从未谋面,但您的年度公开信(和同时发表的达沃斯演讲)似乎是把矛头直接指向我的。您的目标是批评一些有这类标题的书:《富国为何变富,穷国为何一直贫穷》,而我的确写过一本副标题与此几无二致的书。您还说“谢天谢地,这些书都不是畅销书,因为它们基本的前提是错误的”。我的书确实不是畅销书,这一点恐怕您说对了。但您说它的基本前提是错误的,这点却错了。
拿2001年来说,我用了两个不同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裕:人均产出的市值(一项衡量生产率的指标)和居民平均消费(一项衡量物质生活水平的指标)。两种指标下的各国排名不同,但差别并不大。生产率最高的是瑞士,消费能力最强的是美国。
不论用上面哪一种指标来给世界各国排名,结果都是一条U形曲线。世界上大约有20个富裕国家(总人口约10亿)、许多穷得多的国家,以及少数介于二者之间的国家。这些中间国家(例如韩国和捷克)当时正朝着富国的行列迈进——这种过渡状态是日本和意大利在一代人以前所经历的。富国的运转处于或接近于一个边界,它代表以现代技术及先进的商业和Z治组织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当它们到达那个边界时,就趋于停留在那儿,但阿根廷是最显著的例外。

您暗示,这种说法或许在50年前是正确的,但如今已经不然。我的书自出版至今已经10年,是时候进行重新计算了。是的,我的确这么做了,而且证明原先的假设依然成立。
我们看到了一些重要变化。在已经达到富裕的国家中,生产率水平更加分散了。挪威和瑞士的生产率大幅攀升,一个得益于石油财富,另一个是受工程和化学品出口需求增加的推动(这些需求似乎对价格并不敏感)。但增幅迟缓的国家——比如意大利(当然还有英国)——一直难以跟上整体步伐。但更令人振奋的是,一些新成员(多数是东欧和亚洲国家)看样子有望进入富国俱乐部。
那么,中国和印度的情况如何呢?这两国近来的增长表现很突出,但拿瑞士和挪威的标准来衡量,仍然属于极为贫困的国家。这种差距需要好几代人才能消除。
如今,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的中心城区全都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这是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之一。放眼全球,毕马威(KPMG)的办公室和汇丰银行(HSBC)的分支机构看起来都一个样。然而,从内罗毕或上海的市中心出发,不必走太远(在孟买只需走到紧挨市中心的地方),你就能见到在挪威或瑞士无法想象的景象。
令我感到惊讶和失望的是,您为支持论点所挑选的数据并未指向您这封信的主题——各国平均收入的分布状况,而是指向了全球的家庭收入分布。这是两个很不同的东西。
我们手中关于全球家庭收入分布的信息很少,但中等收入的人群似乎很庞大。虽然收入分配很不平衡,但就像每位皇帝都会册封臣子,每个计算机行业的亿万富翁都会带出很多百万富翁。正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如果中等技能人群的岗位被机器人和计算机掏空,那么这种状况也许会改变。但目前,这种改变的迹象尚不明显。
比尔(如果我可以这么称呼您),我在书中重点描述的是,特定的经济和社H制D能使一些国家在接近技术前沿的位置运转。不能建立这样的制D,或不能有效地执行它们,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生产率和生活水平,远远低于现有知识和技术下的可能水平。您应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而我很乐意给您寄一本我写的书(尽管我知道,对于如此微不足道的价格,您承受得起)。
顺致最好的祝愿。
约翰
本文作者著有《市场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2003年出版。该书2004年于美国出版时名为《文化与繁荣》(Culture and Prosperity)。
译者/沈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