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320 5
2008-08-31
日本学者近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争论
  
  一、引言
  
  
  
  本文是关于目前在日本发生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展的争论的一个概括总结。
  
  
  这次争论发生在我和一桥大学吉原教授之间。在吉原(2001)文章中,吉原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批判。我在2004年发表的文章中对其中的两点进行了反驳。吉原教授的一个观点是如果允许工人阶级中存在不同的消费集,那么在利润为正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存在不受剥削的某些个别的工人。他的另外一个观点是所谓的普遍商品剥削定理(GCET)。对于第一个观点,我对吉原教授的所举的数字例子进行了批判。对第二个观点,我对GCET中关于劳动力价值体系的概念进行了批判。在这一背景下,我运用了我原来的剥削概念,这个概念以前曾经引入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外一个问题后来吉原教授在吉原(2005)中对我的观点进行了反击。对第一个观点,他认同了我的批评,但又给出了另外一个在利润为正的条件下个别工人不受剥削得存在性的数字例子,还给出了它存在的一般条件。对第二个观点,除反驳了我的关于劳动力价值体系的解释之外,他还批评了我关于剥削的新概念。
  
  
  我在松尾(2006)中,对此进行了回应,目前这篇文章正准备修改后发表。我也将在此介绍里面的观点。
  
  
  
  二、不受剥削工人存在性问题
  
  
  
  吉原(2001)指出即使单位劳动的平均实际工资集所赋予的劳动力价值不完整,如果允许工人阶级中存在不同的消费集,那么在利润为正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存在不受剥削的某些个别的工人。正如松尾(2004)所示和吉原(2005)中所承认的,吉原(2001)中用于证明这一点的数字例子是不正确的,但是吉原(2005)中的新的例子和一般性证明是正确的。在此我用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证明吉原(2005)的主要观点。
  
  
  现在假定有一个联合生产过程,生产商品1和商品2 。投入一单位劳动,商品的净产出为1个单位,商品2的净产出也为1个单位,如图1中y点所示。同时,工人提供单位劳动的预算约束线为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黑线,其代表的商品1商品2的相对价格为1比1。
  
  
  
  假设有两种类型的工人。一种类型的工人偏好商品1,而另一种类型的工人偏好商品2。因此,一个类型1的工人将得到1.5单位的商品1,如图1中水平轴上的截距所示。一个类型2的工人将得到1.5单位的商品2,表现为图1中纵轴上的截距。当这两种类型的工人各被雇佣一半,整个经济R的平均实际工资集以预算约束线的中点表示。
  
  
  很显然,当净产出为(1,1),工人所得为(0.75,0.75)时,资产阶级手中就会有(0.25,0.25)的剩余产品。这意味存在正的利润。
  
  
  但是观察每个工人的实际工资集。提供一单位的劳动力,类型1工人得到1.5单位的商品1,其净产出需要1.5单位的劳动力。同样,类型2工人得到1.5单位的商品2,其净产出也要求1.5单位的劳动力。两种类型的工人得到了比他们付出的劳动含有更多的劳动力的产品。这意味着单个的工人没有受到剥削,但仍会有正的利润。
  
  
  这种情况位于每单位一般净产品边界以下,如图中向下方倾斜延伸到东北方向的曲线所示。如果预算约束线的两个截距都位于边界以外而且这条线穿过边界内部,上面的例子就是现在的位置。
  
  
  
  三、以同等效用的最低劳动力定义的剥削
  
  
  
  吉原(2005)对我的观点的一个批评是关于我原来的剥削概念,我以同等效用的最低劳动力对其加以定义。这个剥削概念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另外一个由Roemer (1980) 和Petri (1980)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FMT)的背景下提出的问题。我用下面的图来说明Petri’s (1980)给出的批评。
  
  
  假定有一个单一生产过程,这一过程生产两种类型的商品。每单位劳动投入的净产品用点y =(y1, y2)来表示,其中yi表示第i中商品每单位劳动投入的净产品。每单位劳动的实际工资集用点R表示。如图2中所示, R=(y1, R2), R2<y2 。
  
  
  显然,这里存在剩余产品y2-R2。因此,如果构成了资本家的需求,一个严格正的价格向量就会存在,如图2中向量p所示。假如从每个y 和 R出发我们画出一个向量p,我们可以因此可以画出两条线ly 和 lR,其中正常的向量为p。线ly位于lR东北,表明在向量p下存在正的利润。
  
  
  在松尾(1994)中,我建议采用一个新的剥削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引入了工人的效用。在图2中画一条穿过R的工人的无差异曲线,通过最小化劳动投入使其不完整,我们可以得到净产品,它会给工人带来与相同的效用。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剥削”是因为工人们为了维持他们的福利,他们可以比他们实际劳动要少。接下来,我可以证明在这个意义上没有正的剥削,就不会有正的利润。在松尾(1997)中有正利润和正剥削一致性的一般证明,其要点在附录中。
  
  
  
  在松尾(2004)中,我用这个剥削概念批判了GCET。GCET (Bowles-Gintis(1981), Roemer(1982))认为我们可以把“价值”定义为商品的直接-间接投入如香蕉,并且指明正的利润与投入要素生产一单位香蕉的香蕉价值小于一个单位的情形是一致的。据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批判因为如果马克思说“工人被剥削了”,那么这种情况就可以被称作“香蕉被剥削了” ,这清楚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好无根基的给出了一种仅限于劳动力的特殊情形,而且给一个数学形式附加了过多的含义。
  
  
  在松尾(2004)中,我回应指出,给定的劳动力价值体系有双重体系,其中最终的投入要素是劳动力,净产出是人类的可支配商品。给定的香蕉价值体系也有双重体系,其中最终的投入要素食香蕉,净产出集一定包含了生产香蕉的投入要素。工人的消费品没有被包含在这个净产出集合当中。对于由这个体系所代表的经济,净产出是目标,最终投入要素是被节约的手段。因此,使用给定劳动力价值体系是站在工人的立场上的观点。与之类似,使用给定香蕉价值体系则是站在香蕉的立场上的观点。持GCET观点的MFT批评者认为说“工人被剥削了”如同“香蕉被剥削了”一样都是胡说八道。但是,我回应说从香蕉的立场观点看,“香蕉被剥削了”不是胡说八道。没有意义的是站在香蕉的立场上,,是使用给定的香蕉价值体系。与此相反,站在工人的立场观点上并非是胡说八道,因此,用给定的劳动力价值体系不是胡说八道,所以说“工人被剥削了”不是胡说八道。
  
  
  在这一背景下,我把上述用同等效用定义的剥削概念用于GCET。然后,如果我们用给定的香蕉价值,,我们必须解决香蕉投入要素的最小化问题,为了得到相容条件必须使用香蕉的效用函数。这清楚地表明这个观点毫无意义。
  
  
  吉原(2005)中从两个方面批判了这个剥削概念。
  
  
  首先,当p是价格向量时,线lR是工人的预算约束线。那么,如果R是最优,这条线将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因此,z是在预算线之外。这意味着我用工人们实际无法购买的商品来估计剥削。
  
  
  其次,用这种估算剥削的方法,即使经济条件相同,拥有不同无差异曲线的不同的工人将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剥削。
  
  
  除此之外,吉原(2005)中还指出如果我们把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于这种给定的价值,这里的效用函数代表的是与节约资源有关的人类评估函数。我同意这种说法,但是假如是这样的话,说“水被剥削了”就不是胡说八道。因此,说“工人被剥削了”也不是胡说八道。
  
  
  
  四、我在松尾(2006)中的反驳
  
  
  
  在松尾(2006)中,我反驳了吉原(2005)对我的新剥削概念的批判。首先第一点,我觉得用工人实际购买的商品来估算剥削没有问题,因为从工人阶级的立场观点来看给定的劳动力价值体系是规范的评估体系。森岛用于来评估给定劳动力价值的劳动力最小化标准也是使用资本家并非实际使用的生产过程。剥削意味着如果我们控制了整个生产过程,我们可以比我们实际工作的少。这并非是对真实经济的描述。
  
  
  其次,我觉得拥有不同偏好的工人遭受不同程度的剥削也没有问题。个别工人间剥削的定量比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存在剥削。在我的证明中,在可行的效用函数集中所有的效用函数下剥削存在的条件都要成立。因此,是否存在剥削是工人阶级所面临的客观事实。
  
  
  我认为劳动力价值评估量必须客观决定这种印象带有劳动力价值价格理论的痕迹。但是我们现在知道资本主义经济的价格体系与给定的劳动力价值体系并不是一回事。我们不需要任何劳动力价值价格理论来证明劳动力剥削的存在。由价格衡量的收入分配剩余劳动力的定量条件相对来说也不相同。马克思在劳动力价值价格理论已成为常识的时代写了《资本论》,坚持认为价格形式与劳动力价值决定的本质无关。他的意图就是将劳动力价值理论与价格理论分开来。
  
  
  吉原(2005)用不受剥削的个别劳动力的存在的主张来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可以从给定劳动力价值评估是工人阶级的规范体系这一视角出发得到驳斥。见图1。 实际上,假如经济中只有类型1工人,类型1工人要想从一单位的劳动力供给中获得1.5单位的商品1需要1.5单位的劳动力来生产。但是如果这样,正的利润将不可能存在。事实上正的利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两种类型的工人都存在而且实际工资集可以被平均化以便高效率的进行生产。那么,同样的在每个工人对实际工资集所给定的劳动力进行评估的规范情况中,也必须考虑有两种类型工人的事实。假如类型1工人耗费了0.75单位的劳动力, 而类型2工人也耗费了0.75单位的劳动力,那么将会生产出1.5单位的商品1和1.5单位的商品2。类型1工人可以获得1.5单位的商品1,而类型2工人也能获得1.5单位的商品2。因此,每种类型劳动者只付出0.75单位的劳动力,但两种类型的工人都可以得到与他们实际从一单位劳动力供给中实际获得的商品数量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工人在这种情况下都受到了剥削。
  
  
  我可以一般性的证明,假如我们定义取得正的利润的情况是如果每个工人的劳动不一致,所有工人从消费集中可以分享的相同的商品集可以被生产出来,而此商品集是工人们从一单位劳动力供给中实际得到的,那么在个别工人拥有不同消费集的条件下,正的利润和劳动力所受的正的剥削之间的一致性。
  
  
  吉原教授对这一解决办法的评论是即使生产技术和商品分配是固定的,当工人的偏好类型的构成发生变化时,这种类型的劳动力的价值也会变化。他说这个概念与传统的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概念是不用。我同意这一点。
  
  
  
  五、存在的分歧
  
  
  
  我对剥削概念的解释是工人们被迫生产不能由他们的自由意愿进行支配的净产品。
  
  
  我从这次争论中所得的收获是使剥削概念清晰化为一个规范的概念。也就是说,通过与每个工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决定进行工作的理想标准相比较,剥削的概念对现实经济做出了批判。最终,吉原教授的批判回到指明这种劳动力剥削概念不符合当代的规范概念上。他说,这是一种自由人的自我占有原则,从这个观点出发并不能证明对不工作的人进行再分配是正确的。我认为假如是按照自由协议来执行,对不工作的人的行为就不是剥削。吉原教授认为这太乐观了,但是我认为假如有人感到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被迫为不能工作的人而工作,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直接的“被剥削了”,因为我们把这看作一件遗憾的事情,我们将继续努力增加再分配的需求或者改善这种情况。
  
  
  放弃劳动力剥削概念,吉原教授建议采用Roemer的主张人人平等的“剥削”概念。这也是一个规范概念,通过与理想准则的比较来对现实经济进行批判。但是,这里的准则是所有的不同性质的社会资产应当等量的分配给所有的人。
  
  
  大体上,我的理论还遗留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这是一种很遗憾的事情,为什么工人阶级中没有匿名协议的存在再分配是正确的。我认为作为一个规范概念的给定劳动力价值一定想要所有人的一个小时的活动都是同等自由的。但是,考虑什么是“自由的平等”这个问题是与主张人人平等的讨论相关的。与此相反,吉原教授没有设计军事政变以推行这种理想的分配。他想构造一个恰当的社会福利函数来评估这种分配的正确性。但是,考虑什么是“恰当”这个问题是与自由主义的讨论相关的。因此,我们详细的讨论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同意”,或者什么事“平等”等等这些问题。
  
  
  
  任治君点评[①]
  
  
  
  这个发言是围绕吉原教授的一个观点——如果工人阶级中存在不同的消费集,那么,在利润为正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存在不受剥削的个别工人——来展开的。
  
  
  松尾匡教授的发言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基本原理的争论与思索,谢谢他。对于他的整个发言,我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松尾匡教授试图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尝试与努力值得称道和赞许。
  
  
  二、他证明在利润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消费集使得个别工人免遭剥削或少受剥削,或者说,即使工人因其不同的偏好从而有着不同的消费集并因此遭受不同程度的剥削,资本仍然能够获得利润。从推论过程及至现实本身来说,我认为都是可以成立的。
  
  
  三、对所有工人来说,没有正的剥削,就没有正的利润,或者说没有剥削就没有利润。松尾匡的这个观点符合马克思的基本思想。
  
  
  四、马克思考察剥削问题,针对的是整个工人阶级的状况。松尾匡教授的发言,可能受到吉原观点的诱导,以过多的篇幅纠缠于吉原有关部分工人未受剥削而资本仍然能够获取利润的观点,使得这个发言的意义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可能让人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为工人阶级遭受的剥削是有限的,甚或是一部分工人剥削了另一部分工人。在《不平等交换——对帝国主义贸易的研究》一书中,伊曼纽尔认为,由于分享了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掠夺的部分财富,因此,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剥削了发展中国家的无产阶级。可见,如果不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一国无产阶级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状况,我们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我们也难以理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世界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
    
  作者简介:松尾匡(Tadasu Matsuo),日本久留米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9-1 06:43:00
  确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是一个加权平均值.同种单位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越多,其实现的价值就越小.因此,所谓的剥削并不存在,那是一种空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 10:08:00

商品的价值既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也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们是一回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中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时间,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越多,其价值就越大。

在存在劳动力买卖的社会里,资本家只按购买劳动力时的价格付给劳动者报酬,而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一般来说,比劳动力价值多,资本家能够从中获得剩余价值,因此,剥削是存在的。

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并不比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出的价格多,资本家就不能获得剩余价值,这时就不存在剥削。再例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出的价格一样多,资本家也不能获得剩余价值,这时也不存在剥削。

资本主义社会或生产方式是一个整体,如果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那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条件是中等的,在中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即是他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资本家能够获得利润,这个利润一定是劳动者创造的,就存在剥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 11:51:00
不存在剥削,利润是由什么形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 16:49:00
楼主,这个是节选还是什么,是否有中文翻译的全文,如果有可否发上来大家一起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7 23:44:21
呵呵,
你们一点也不谦虚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