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213 3
2015-01-18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挑战了当时的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并且成为经济思想史上的转折点。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古典经济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后,随着大萧条的来临,凯恩斯经济学登上了历史舞台,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结束了凯恩斯经济学的独舞,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以及之后的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宏观经济学流派相继出现;具体的两次变迁:
     1.第一次变迁: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古典经济学居于经济学理论的正统地位,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坚信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市场上自由竞争总会自动调节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因此不可能发生普遍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理想的均衡未能经受住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考验,面对长期的萧条,面对近40%的社会生产力损失,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理论上难以给予解释,又在政策上无法提出解决的措施。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当时西方经济理论危机的产物,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不同于传统的观点和主张,因此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2.第二次变迁: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量失业和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的“停滞膨胀”。滞涨的现实从经验上动摇了占据统治地位的凯恩斯主义,使得各种反对凯恩斯的学派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这些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反对国家ZF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
     这些发展起来的新古典主义相关学派主要包括:以哈耶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以卢卡斯等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科斯、诺思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等;这一次的经济学理论革新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又一次关键转折点。
     在方法论上,凯恩斯开创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凯恩斯还将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结合于一体,克服了传统经济学在分析过程中运用的“二分法”不一致性。
     在理论上,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主动创造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函数;凯恩斯从理论上推翻了这种观点,认为需求会带动供给,供给是需求的函数,由于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的作用,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必然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凯恩斯从理论上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和非均衡趋势。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的自由放任,凯恩斯反危机政策有三个特点: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是其前提,财政政策是其重心,举债增加支出是其手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3-17 19:24:26
嗯,说的有的还是很在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17 22:42:40
凯恩斯第一次推开了宏观之窗,但并不彻底,他的工具也并不真正的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0 08:15:06
提纲挈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