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746 3
2008-09-01
本周市场没啥可说,聊些别的话题.

   今年的大跌,让谢国忠先生,侯宁先生出足了风头,事实上我认为他们的观察和言论还是很大程度上契合市场的表现,或者说他们的话里话让人感受到一份良知.如果要谈基本面,我以为他们谈论的还是有些道理和交易指导性的,当然仅仅针对风险控制而言.投行,在很多人眼里是个神秘,高深的行业,在财经界,他们的声音几乎淹没了一切.但是,你看看现在的华尔街,成千上万的投行金领们不断失业,卷起铺盖回到属于他们的真实位置.如果你了解到这个世界只有上帝是神,你会理解这些投行人士只不过是传媒娱乐业中撰写剧本和跑剧务的,他们只是和你一样在糊口,承受生活的压力而已.多数时候,他们也要顾及和你一样的顾虑,看看老板的脸色,写些是似而非的报告,争取获得买家的青睐和老板的赞赏.所以事实是,如此境况下出具的文字,有着个体和局部的利益衬托,甚至南辕北辙. 谢先生离开老东家,当然是因为他有了财务上的自由和继续自我发展的客户资源,相对而言,文字上还是有一定严肃性和客观性的.  

   当然以我的阅历而言,通常这些从事学术思考和摆弄文字的人士,在行业的实践操作上,相对是低微的.大的方面,他们多数的时间花在了阅读,观察,思考,写作和交际上.因此在操作上,留有的时间不足,即便是天才,面对纷繁的市场变化,也难以获取出众的交易业绩. 军师--这或许比较体现他们的职业特质.

   大凡常人,在这些人士前会不自觉地流露一种谦卑,当他们头头是道,侃侃而谈经济理论和市场关联的那一瞬间,顿显敬仰之情,大脑完全地失去了反思的能力,对那些新名词,新概念显现出如饥似渴的状态.当然,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间的学识差异,使人们总是相互仰慕,或者相互排斥.这是一种常态.

   因此我们不难想像,当他们在谈古论今的同时,他们同样具有困惑,在大量的文字数据和资料中截取段落,借此佐证自己的观点.读者是万花筒,同样也凭借自己的喜好来选取自己偏好的"大师",以安慰自己敏感脆弱的情感.

   华尔街那些曾经撰写了无数投资报告的投行分析师们,对价值入地三分的刻画,言之凿凿,却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在他们黯然离开办公桌的那刻,他们应该和准备离职的你一样,算计着赔偿金和下一个饭碗的着落.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向上帝忏悔,为他们曾经说过的谎言深深懊悔.而有些人可能会选择仇恨,对抗市场,或者为了生计继续胡说八道,打着价值的旗号,招摇撞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人深知自己的能力,他们不会真的傻到跳入大海去搏击风浪,而会明智地选择继续用文字来打动读者.实际上,他们跟他们的读者一样,没有立场,没有信仰,没有实战的阅历,都不过是混饭而已.

   说和做永远是两回事.默默无闻的大鳄,可能是邻家其貌不扬的老伯;而市面上衣冠楚楚,夹着公事包,打着电话左顾右盼的倒会是急于求职的推销员.这,也是一种经验常识.

   涨为涨而涨,跌为跌而跌.请抛弃那些破鞋理论,回到市场的本质,那样或许能保护你的交易平安. 那些理论在交易场上,只不过是用来"佐证"剧情发展的剧本,故事花絮和人物变换.而你,只需要知道主角之死,那便是剧情落幕的隐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9-1 12:07:00

呵呵,非常的精辟

很有才。很暴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 23:09: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 04:29:00

同意。 毕竟感同身受不如亲身感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