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的战略必然性
人们常言,大意失荆州,指的是关羽骄傲,没把陆逊看在眼里,放松了警惕,酿成千古遗恨,事实上这是由于蜀国战略制定者——诸葛亮的两大战略失败造成的。
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思来自《隆中对》,以下为原文。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客观地讲,隆中对的天下大势分析的非常透彻,这也成为刘备建立蜀国的指导性战略方针,问题出在天下有变之后的战略取向上,即在蜀国战略反攻期,一是没有利用政治联盟的力量;二是兵分两路,犯了兵家大忌,结果必然失败。
关羽失荆州是第一次重大战略失败。
让我们重温三国史诗,探寻战略致胜之道。
208年6月,曹操封为汉丞相;7月,曹操南征刘表;8月,刘表病死; 9月,刘琮投降曹操;11月,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周瑜亡。
211年,曹操攻破马超;刘备入川。
212年10月,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刘备驻扎霞萌关;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5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5月,孙权攻破宛城;7月,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10月,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征张鲁;11月张鲁降曹操;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2月,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7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10月,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由上可以看出,刘备通过赤壁之战,孙刘联姻结盟,获得了荆州立足之地,然后取益州,成三足鼎立之势。但荆州毕竟是从孙权手中借来的,且荆州处四散之地,兵家必争,在冷兵器时代,地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秦岭、汉中一线易守难攻,交通不便,且人口、粮食等战争资源稀缺,此方向当为战略防守,而战略出击方向应为荆州。
从政治上分析,孙刘联盟并不稳固可靠,依赖外交、推诿、敲诈无济于事,必须要有军事强力震慑东吴。
因此,该时期的蜀国最优战略选择为快速占领益州、并加以巩固内政;以部分兵力佯攻汉中,以攻为守牵制曹操;主力移师荆州,加强关羽,确保荆州;与吴国达成战略合作分成协议,吴国北攻合肥,蜀国攻击襄樊,形成战略配合,并兜击汉中,使曹操不能兼顾,以削弱曹操,控制孙权,壮大刘备。
历史却是刘备将战略进攻方向定位于汉中,结果既耗损兵力,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致使荆州成为蜀国的突出部,但兵力却相当单薄,成为吴、魏攻击点。
汉中之战是东汉末年群雄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由于汉中是益州北方的一个郡,接近三辅地区,而且易守难攻,因此刘备在214年平定益州后,于217年北攻占领了曹操的汉中,战事维持了两年。最终,刘备占据汉中,在秋天自立为汉中王。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京剧定军山,以及杨修鸡肋被杀的典故来源。
盘点战略得失,曹操在这场战略博弈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以较少的兵力稳住了南部防线,北征乌桓,内平叛乱,并且击败关羽,化解了最大的边境威胁。
孙权其次,重新取得荆州的统治权,领土大幅扩张,实力大增。
刘备是彻底的失败者,尽管费尽千辛万苦得了汉中,但损失了荆州,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战略机遇,关羽集团被消灭,实力大减,为后来的彝陵惨败埋下了伏笔。
1941年1月,国民党在皖南发动突然袭击,企图消灭新四军,针对复杂的形势,毛泽东借用刘备伐吴战败身亡的典故教育全党。他说:三国时期,蜀汉所据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和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也就是说,蜀国建国的成功有赖于贯彻联吴抗魏,失败在于取得益州后战略主攻方向错误,没有以有力手段保障蜀吴联盟的达成。
苏洵(公元一OO九年至一O六六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历迁陈州项目城令。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地,很难实现两头兼顾的目的。孔明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不可能了。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之利。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
毛泽东赞同苏洵的这一观点,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