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916 0
2015-01-21
1.jpg

坊間關於養育嬰孩的書籍有各種派別,各個門派都有擁護者,論戰至今仍未停歇,主要是關於行為理論運用於嬰兒的養育方式。其實,現今科學對此還未有具體定論。

這是由於驗證牽涉到研究方法學的問題,因為不可能真的將小孩從小分成兩組,一組用A方法,另一組用B方法然後去比較兩組的不同。也不是說你用哪一種養法,就一定可以養出自信、負責、有紀律、人人稱羨的孩子。

坦白說,有一些反對者對於行為理論的誤解很深,常常流於意氣之爭,多是情緒性發言,譬如:「我們只用『愛』養小孩」、「我的孩子才不是帕夫洛夫的狗」、「幹嘛在小孩面前掛一串紅蘿蔔,他又不是驢子」,如此這般尖酸的批評,可以想見不可能公允面對此概念。但是,多數人對於行為理論的瞭解,都停留在很表淺的層次,以為只有古典制約、操作制約、懲罰才是行為理論,削弱(extinction)、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系統減敏感(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型塑(shaping)、代幣制度(token economies)等等應用部分,卻自行判定與該理論無關(註)。

其實,行為理論幾乎無時無刻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人的地方,每天都在發生。像是做了工作可以領薪水是行為理論;天氣熱了想喝冰水是行為理論;回到家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開電腦上網也是行為理論。這些每天都在反覆出現的行為,都與行為理論相關,只是大家都實踐得很徹底,但卻不自覺。

嬰孩的成長也是同樣道理。行為理論天天都在應用,卻因為認識不清,以為自己是「純愛」那一派的。就算是只用愛養育小孩的父母,每天晚上必定經歷的哄睡嬰兒過程,照樣逃不過行為理論的關照。在嬰兒入睡的程序中,父母的手越拍越小力,越拍越微弱,接著慢慢停止拍動,捏手捏腳走了出去,關上了房門。這是行為理論中的「削弱」原則。就算是標榜只用「愛的教育」的家長,要教小孩玩新玩具,教一次不會,教兩次不會,教了十次還是不會。明天再教十次,後天再教十次。這樣一直教下去,十天之後,小孩終於理解要怎麼玩了。「人一能之,己百之」,這當然也是行為理論,這是「觀察學習」的應用。這個模式天天都在重複發生,各種新事物的學習都是這樣學來的,發展的里程碑也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認真想來,行為理論應該是心理學中流傳最廣、運用最多的學派,如果真的那麼不好用,它不可能存活至今。那這些反對的家長們到底是如何得到「愛的教育」與「行為理論」是互相悖反的結論?

(不是只有人類在反覆使用這個概念,動物界也經常發生。一隻猴子看到其他猴子用棍子打香蕉,自己馬上有樣學樣,也用棍子打香蕉來吃,這是觀察學習很典型的例子。)

一個學派有很多面向,端看你怎麼運用。不能說因為行為理論中談到懲罰,就以偏概全的認為這是邪惡學說。明明有很大的一部份都是良善的,但卻棄置不用。理解不透徹的人,總是容易因噎廢食,不知變通的態度,反倒是教養小孩的天敵,對於養育小孩毫無助益。

註:簡單說明這些概念

削弱(extinction:不好的行為出現時,不給予任何回應。不好的行為即會減少出現。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觀察模範所做的行為,自己也跟進這些行為。

系統減敏感(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此方法常用於害怕或討厭的事物上。一般人要自行完成這些步驟相對而言較為困難,此方法最好在專業人員協助之下進行。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放鬆,版本需以適用孩童為佳。接著要將害怕或討厭的事情分階層,階層要分得夠細,在執行上才不會遇到兒童排斥。接著讓小孩想像這些階層,並且同時進行放鬆練習。此方法也不適用太小的孩子。

型塑(shaping:將目標行為分成很多小部分,一步一步完成。如晚上獨自睡覺、學習走路。

代幣制度(token economies:簡單說就是集點換東西,便利商店常常推出這個活動。要定義出所有好行為所代表的點數,一段時間之後,這些點數可以更換喜愛的東西。太小的孩子不適用,至少要四歲以上才知道集點的意義。

2015.1.20 商业周刊/

林希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