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解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通告》发布了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的几项调整,其中包括项目经费分为直接经费与间接经费两部分;劳务费不再设比例限制,项目申请人结合项目编制进行预算等一系列调整措施。
此次调整出台后,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科研经费的又一轮热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调整,顺应了科研体制改革的趋势,为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注入了活力,而同时科研人员也期待更加灵活的经费分配方式、更加公正的评审机制。
以人为本 分配更灵活
此次调整中,备受关注的莫过于直接经费与间接经费之分。自2015年起,各类项目申请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申请人只需填报直接费用部分,间接费用及项目申请经费在申请书中自动生成,但是间接经费自动生成的比例是否合理,还需看实施情况。直接经费与间接经费分开,对科研工作来说是一个进步,经费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变的灵活,但是目前规定的间接经费比例是否合理,现在还是未知数,期待更加灵活的经费分配方案出台。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把科研项目做好、做出成果,打破现在的比例限制,根据科研项目本身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分配经费,是未来经费管理的一个方向。尤其是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以科学前沿、自由探索为主要特征,在科研活动中具有较高的不可预见性和灵活性。因此其预算也应该遵循其特征,根据项目设立的总体目标作总经费额度的控制,而各科目比例可根据实际科研活动的需要,灵活调整。同时,以人为本,满足科研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承认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是目前科研人员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
建立排除机制 评审更公正
以往的自然科学基金,中等偏上的项目在评审时往往比较占优势。而少数非常前沿的项目,由于评审专家的了解跟不上,很有可能在评审中失利,结果与自然基金本身追求原始创新的宗旨相矛盾。自然基金申请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从基金申请书的撰写到答辩,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套申请人、评审专家都熟识的套路,甚至被戏称为基金申请的“八股”模式,刚回国的申请人很有可能因不习惯此模式而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而评审中不加鉴别的过分依赖专家意见,加上评审专家的趋同心理,可能导致一些前沿的项目被扼杀。如果这些问题也能够得到重视和改善,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将会更加完善。
改革要彻底,就要涉及到科研项目申请中的各个环节,针对现在项目申请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建立排除机制,学术观点的差异,难免会让一些科研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对立面,项目申请就可能受到影响,反之,也会有一些人在评审时得到不透明的人情分。如果在评审中能够引入排除机制,去掉评审结果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评审就会更加公平、公正。
保持优越性 改革需加速
谈到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在国家目前的科研体制下,与其他项目相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公平度和公正度都比较高,在科研人员中的口碑较好,在管理方法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如今,自然科学基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但现在科技体制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他科研项目有可能在改革中甩掉全部的包袱,或许在一两年内,改革的成效就会显现出来,自然科学基金要想继续走在改革的前列,需要基金管理部门深入挖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用更大的勇气和魄力进行变革。(源于千人智库/储涛,EWW150121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