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
(一)概述
十二经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正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 分布于躯体。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 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 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二)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十二经脉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部,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其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其排列为: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1.手太阴肺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2.手阳明大肠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3.足阳明胃经 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4.足太阴脾经 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 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5.手少阴心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6.手太阳小肠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7.足太阳膀胱经 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8.足少阴肾经 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9.手厥阴心包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10.手少阳三焦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11.足少阳胆经 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12.足厥阴肝经 主要分布在下肢内 侧的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四)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五)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络名称 联络的脏腑 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 喉咙(肺系)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入下齿中,夹口、鼻。
足阳明胃经: 属胃,络脾。 起于鼻,入上齿,还口夹唇,循喉咙。
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流注心中。 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 夹咽,连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 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 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脑络。
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 循喉咙,夹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 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 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夹胃,注肺。 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七)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足厥阴肝经为止,再由肺经逐经相传,其流注顺序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