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28 1
2015-01-24
手少阴心经

【经脉循行】本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①内行主干向下穿过膈肌,联络小肠;②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③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特征】本经脉长三尺五寸,少血多气,寄于丁火,午时(中午11~13时)注此,左右各九穴。

【本经腧穴】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府 少冲

【病机】: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于咽部,心经有热则咽干;阴液耗伤则渴而欲饮;心之经脉出于腋下,故胁痛;心经循臂臑内侧入掌内后廉,心经有邪,经气不利,故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脉痹阻则心痛;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则神志失常。

【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
脏腑病:心痛,嗌干,口渴。
经脉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资料】
《灵枢经◎经脉篇》:“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者,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旁(原作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1.极泉 jí quán
【穴名解】少阴于六经为最里,而心脏居胸部之极深。本穴经之气,承足太阴经循经内行。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传交手少阴经。由本穴透出,循行于外,喻犹出于极深之泉也,故名“极泉”。
本穴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臂肘寒痛、胁满、目黄、悲烦,诸关于本经局部及血液变化。一般虚证。非虚之至极,不能传之至里,故用途不广。
【标准定位】②正坐或仰卧,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曲肘,手掌按于后枕(或上臂外展),在腋窝中部有动脉搏动处取穴;腋窝顶点,拨动的时候有手指麻木的感觉,一按即有涨感;两臂下垂,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在胸大肌外下缘,肱二头肌短头之内侧缘,当腋窝中两筋动应手处。
②在腋窝顶点,当手抱头外展位时,此处依然是个凹陷,先用手在凹陷中触及腋动脉搏动,然后用手指向后拨动就会刺激到紧邻的正中神经,造成酸麻感向手指放射,本穴就在腋动脉和正中神经之间;
【功效】疏经活血,清肺利咽,宁心安神,兴废起痿。
【主治】①心痛、胸闷、心悸、气短、悲愁不乐、乾呕哕、目黄;②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臂丛神经损伤。③瘰鬁,腋臭;④上肢针麻用穴
【刺灸法】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针刺而气至,即可出针,不留针。艾柱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保健】当暴食胃腹涨满,胃动力不够的时候,可以用点按的方法,效果不错。



2.青灵 qīng líng
【别名】青灵泉
【穴名解】少阴君火之气,出于极泉,犹震卦之一阳居下也。震居东方,东为春阳之起,万物借以发生。春色青青,故名“青灵”。
《大戴礼◎曾子篇》天圆章云:“阳之精曰神,阴之精曰灵”。别书有谓:神是无为之表现,灵是有为之行动。心为君主之官,通窍而藏灵,是阴之精也,故名之以“灵”;凡阴阳少壮之际,俱有生发性能。青犹少也,故名之以“青”,而曰“青灵”。喻犹青春之生气也。
再考本穴主治为目黄、头痛、胁痛、,肩臂不举、不能带衣,均属虚弱之症。针之助使神气振发,而促青阳兴起也。青阳者,东方青气之灵也。
【标准定位】正坐或仰卧,举臂,在臂内侧,当极泉穴与少海穴的连线上,肘横纹(少海穴)上3寸,当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功效】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清肝明目。
【主治】①头痛,振寒,目黄;②胁痛,肩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3.少海 shào hǎi
【别名】曲节
【穴名解】海为诸川之汇,深阔无量。在人身以少阴为六经之最里。又本穴治症,极为夏杂,牵及多经之病,有如众症来归者,故曰“少海”。所谓少者,指少阴经言也。其所治症为表表里虚实寒热以及七情志意等病,如癫狂、吐涎、项强、臂痛、齿痛、目眩、头风、气逆、瘰疬等等,即“海”之含意也。
【标准定位】正坐或仰卧,屈肘,举臂向上成直角,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尺侧头陷凹中取穴;微屈肘或伸臂,在肘关节内侧的一高骨突起(肱骨内上髁)与心包经曲泽穴的中间;从肘内廉去肘端0.5寸。
【功效】清心安神,疏经通络,行气活血。
【主治】①心痛,癔病、暴喑、健忘、癫狂善笑、痫证;②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目眩、腋胁痛;③瘰鬁(瘰苈)。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附注】心经的“合”穴。





4.灵道 líng dào
【穴名解】道,顺也、远也,万事之通行也。本穴秉少阴之气;由少海直道而来。主治心痛、干呕、悲恐、瘈瘲、肘挛、暴瘖以及诸般郁滞之症,刺之俾使其灵通顺适也,故名“灵道”。
【标准定位】①正坐伸臂仰掌,在前臂掌侧,当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②手心向上,在小指那边(尺侧)的掌后第一横纹上可摸到一个比蚕豆稍大一点的突出的圆骨,叫豌豆骨,由豌豆骨里面桡侧后缘顺着一条大筋(尺侧腕屈肌腱)里边,直下1.5寸,与尺骨小头(即从手背看,在小指那边手腕的臂部,有一个圆的高骨)后缘平齐的地方,就是本穴。
【功效】宁心安神,疏经通络,利舌启闭。
【主治】①心痛,悲恐善笑;②暴喑、乾呕;③肘臂挛痛、抽筋。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心俞治心痛。
【附注】心经的“经”穴。





5.通里 tōng lǐ
【别名】通五里
【穴名解】本穴为手少阴之络,可由本穴横通手太阳经。其所治症为目痛、汗闭、喉痹、心热、悸动、胀满、崩漏等。凡此诸症,其由涩滞抑郁所生者,本穴统能治之。综而观之,是本穴以通为治也。故名“通里”。即通而理之也,又功通于里也。
问曰:崩漏血下,既已通矣,何得谓为涩滞?答曰:恰因正经滞涩,而血乃横溢也。喻犹槽道淤而水四溃也。当此之际,正可通因通用,以疏凿为务,俾使顺适通行。若夹坝防洪,水位愈高,其淤愈甚,四邻为泽矣。
【标准定位】 正坐伸臂仰掌,在前臂掌侧,当腕掌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效】宁心安神,疏经通络,调理气血,利舌合营。
【主治】① 心痛、心悸,怔仲;②舌强不语、悲恐畏人,暴喑、面红、妇人经血过多、崩漏。虚烦、盗汗;③腕臂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廉泉、哑门治不语。
【附注】心经的“络”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4 13:08:17

6.阴郄 yīn xì
【别名】石宫,少阴郄,手少阴郄
【穴名解】郄与隙通。隙为狭长之罅隙,俗称裂缝。本穴为阴经之郄穴,故名“阴郄”。治失音、振寒、盗汗、胸满,宣泻而通之。《针灸大成◎标幽赋》谓:“一泻阴郄,止盗汗。”《百症赋》:“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玩其意,均取效于泻也。
【标准定位】正坐伸臂仰掌,在前臂掌侧,当腕掌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效】宁心安神,通阳行气,调和气血,益阴固表。
【主治】① 心痛,惊悸;②骨蒸盗汗;③吐血,衄血、失音。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心俞、巨阙治心痛;配大椎治阴虚盗汗。
【附注】心经的“郄”穴。



7.神门 shén mén
【别名】兑冲,兑骨,锐中,中都。
【穴名解】《内经》:“心藏神”。《道藏》:“玉房之中神门户。”玉房即心也。本穴为本经主要穴位。治恐、悸、呆、痴、健忘、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故称“神门”。
养生家所称玉房、洞房、紫宫、绛宫、明堂,皆喻心也。凡称门窗、户牖、沟渠、谷道等名,均具开通透澈之意。
【标准定位】正坐伸臂仰掌,在腕部,当腕掌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仰掌,腕豆骨的桡侧缘,即尺侧腕屈肌腱附著於腕豆骨桡侧,掌後横纹上;屈肘仰掌,在掌后腕豆骨于尺骨相接处大筋外侧转手陷中取之。
【功效】宁心安神,调理气血,豁痰开窍,疏经通络。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仲、恍惚,健忘,失眠,痴呆,悲哭、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变;呕血、吐血、目黄胁痛、失喑、喘逆上气 ;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阴交治健忘、失眠。
【附注】心经的“输”穴、“原”穴。
【保健】每天早晚用手指关节按摩2-3分钟,可以补心气,养心血,预防胸痛,心悸,失眠焦躁等。




8.少府 shào fǔ
【穴名解】本穴与劳宫为邻;同在掌握之中,犹宫中、府中也。本穴通及心、肾,能舒二经抑郁之气。其治为烦满、悲、恐、胸中痛、阴挺、阴痒、遗尿、偏坠、太息、小便不利等症。为手足两少阴病之通达内府者,故名“少府”。犹云治少阴经之内府病也。
【标准定位】正坐仰掌屈指握拳,在手掌面,当第4、5掌指关节后方,当手心横纹上,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半握拳,以无名指。小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内(靠近手掌)的第一横纹上,在二指尖之间就是本穴,当第4、5掌骨之间。
【功效】清心泻火,宁心安志,疏经活血。
【主治】①心悸、心痛、心烦,胸痛、善笑、悲恐惊;②阴痒、阴挺、阴痛;③小便不利,癰疡;④手小指挛痛,拘挛。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内关治心悸。
【附注】心经的“荥”穴。



9.少冲 shào chōng
【别名】经始,经出
【穴名解】冲,通行而直进也;冲,幼也,和也,冲气以为和也。本经之气,由其络穴通里传接手太阳经,为由阴转阳,化阴沉之气,为阳春之和,迳行手太阳之经路。而本经之络穴以下各穴,则本经行气之余,犹行驶虽停,贯力仍在也,故名之以冲,而曰“少冲”。
少冲为手少阴经之井,井像水之所出,如水泉之突出者,亦寓有冲进之意。他如中冲、关冲,均同此意。其不曰突,而曰冲者,寓有冲气之和也。所治为烦满、上气、心虚、热壅、口臭、喉痹者,皆取其冲通而和之力也。
【标准定位】正坐俯掌伸指,在小指末节桡侧(靠近无名指的一侧),指甲角旁约0.1寸;
【功效】清热定志,宁心安神,醒脑开窍,泻热救逆。
【主治】① 心悸,心痛,癫狂;②热病,昏迷。③胸胁痛,胸满气急,手挛臂痛。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柱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太冲、中冲、大椎治热病、昏迷。
【附注】心经的“井”穴。
【保健】提神醒脑,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小指的甲凹陷处,垂直轻柔的按摩,可以减轻疲劳引起的头痛,对司机,上班族,很方便实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