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肩贞 Jiān zhēn
【穴名解】《易》之乾,谓:“贞者事之干也”。穴在臂后根处,为操作努力之本。其所治症,为寒热风痹、肩中热痛、手足麻木,筋挛、肩臂不举,伤寒颔肿,凡不利于操作者,取此穴俾复续其干事之能力也。穴在夹臂缝中,故名之以“肩”,而曰“肩贞”。
【标准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取穴法】正坐或俯卧,将肩臂紧靠胁部,在腋后缝尖上一寸处取之。
【功效】舒经利节,通络散结。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配伍】配肩髃穴、肩髎穴治疗肩周炎;配肩髎穴、曲池穴、肩井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治疗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 1~1.5寸。
10.臑俞 nào shū
【穴名解】臑者,其处肉不着骨。穴在肩胛突下缘,其处肉下有隙,可由胛突下通透而过,故名之以“臑”。“俞”为腧之简,即通透内外之俞穴也。因名“臑俞”。臑在人曰肱,在羊豕曰臑。所治为臂痠无力、肩胛痛、寒热气肿、胫痛诸症。又以本穴为本经与阳跷、阳维之会,故兼治阳跷、阳维之病,可会意取用也。
【标准定位】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类属】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
【功效】舒经利节,祛风散瘀,通络散结。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
【配伍】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
11.天宗 tiān zōng
【穴名解】贾逵曰:“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谓天宗乃日月星辰也。即祀日月星辰,乃测察其明晦色位,以征来年之丰歉耳。若谓祷祈兰光赐福,则惑也。
按《天文大象赋》注:“宗星,宗正,宗人,三星名。”虽不示兆丰歉,但其近旁有斗,斛、帛、度诸星,均与农桑有关。其为祷云者,或即观察星象,执事者诡称曰“祷”,俾使暴君行仁正,而抑侈心也。
本穴与曲垣、秉风等穴,排列如星象,故皆访取星名以名之。本穴治症与曲垣、秉风略同。又以本穴在肩胛岗下,受曲垣,秉风外绕,本穴居中如枢,故称之为“天宗”。
【标准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上与秉风直对,与第4胸椎相平。
【取穴法】正坐,自然垂臂姿势。上半身保持直立,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手指自然垂直,中指指尖所碰触之处就是天宗穴。
【功效】舒筋通络,行气宽胸。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③乳痈
【配伍】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向四周斜刺0.5~l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12.秉风 bǐng fēng
【别名】乘风,肩解。
【穴名解】气动为风,即今之所谓气流也。人体气息周行,有同于风。本穴主治风痛、风痨、气逆作喘等等风气之病。如司风者之掌理诸风,故名“秉风”。
古代有八风、十二风之名。天子设专官监察风向,以占妖祥,即秉风政之官也。与今之气象台同,古称钦天监。其在人身主治为外侵之风,而内变之风不与焉。
【标准定位】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类属】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
【功效】舒经利节,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配伍】 配天宗治肩胛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寸。
13.曲垣 qū yuán
【穴名解】穴在肩胛岗上窝凹曲处。肩下各穴,列如星象;环绕如垣,故名“曲垣”。每天宗同一取意。主治肩痹热痛、气注肩胛、拘急、痛闷。
兹以星象言之,天宗喻天上之宗星、宗正、宗人等星。曲垣喻列星围拱主星之外垣,如紫微垣,有辅弼绕之,太微垣,有将相绕之,天市垣,有侯伯、宗人、屠肆、列肆绕之。人肩背诸穴,罗布如星垣包绕,故取星座诸名以名之,此古代观点之或然也。
【标准定位】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法】正坐俯伏或俯卧。
【功效】舒经活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肩胛疼痛拘挛、颈项强痛、、活动受限。
【配伍】配天宗穴、秉风穴治肩胛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l寸。
14.肩外俞 jiān wài shū
【穴名解】穴位近于肩胛上廉。故治胛痛、周痹、寒痛至肘。又因其穴底近于肺部,故兼治咳嗽。因其距督脉较远,故称之为“肩外俞”。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取穴法】前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线上取穴。
【功效】舒筋活络, 祛风止痛。
【主治】肩背酸痛,肘臂冷痛,颈项强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15.肩中俞 jiān zhōng shū
【穴名解】本穴近于大椎,较肩外俞稍上。内应于肺,故治咳嗽上气。肩外、肩中二穴俱在肩下,近于督脉,督脉居背部正中,故本穴名“肩中俞”,肩以言位,俞以言用也。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取穴法】前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督脉)旁开2寸处取穴。
【功效】宣肺解表,舒经活络
【主治】咳嗽,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注意不可深刺, 以防气胸。
16.天窗 tiān chuāng
【别名】窗笼,窗聋,天笼,窗簧
【穴名解】本穴能疗聋、瘖、咽肿、噤口及人体上部诸孔窍疾患,有如开窗通气者,故名“天窗”。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
【标准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穴后(动脉应手处陷中),与喉结相平。
【功效】疏风清热,通络止痛,安神镇静。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以及颈椎病。
【配伍】配列缺穴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17.天容 tiān róng
【别名】大容
【穴名解】容,受盛也,又容貌也。本穴在耳下颊后,居全身之上部,多治颈、项、喉、咽诸症。如喉痹寒热、咽肿不能言、胸痛,胸满不得息、呕逆、吐沫,齿噤、耳鸣、耳聋、喉中如梗、瘿、痈诸般实郁之症。多致五官失容,治之有效,俾复其容止之仪也。但刺之须用泻法以放散之。施于强壮之人为宜,老弱者不宜取此。
【标准定位】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取穴法】正坐,在耳垂下,下颌角之后,当胸锁乳突肌之前取之。
【功效】疏风清热,利咽消肿,理气宽胸。
【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
【配伍】配列缺治颈项强痛,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18.颧髎 quán liáo
【别名】兑骨,权髎,兑瑞
【穴名解】即颧骨尖处之髎窠也。开口取之,穴乃正。治口喎、齿痛、目黄、面赤。
【标准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约与迎香穴同高。
【类属】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功效】祛风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颊肿。
【配伍】配地仓、颊车治口歪;配合谷治齿痛、唇肿。配大迎治目瞤动(《百症赋》);配合谷、翳风治三叉神经痛;配肝俞、太支治面肌痉挛、眼睑膶动(《俞穴学》)。
【刺灸法】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图翼》:禁灸。
19.听宫 Tīng gōng
【别名】多所闻
【穴名解】穴在耳前上切迹之前。耳司听,故名“听宫”。宫,深室也,以喻耳窍。
一说,本穴与耳门同位。闭口取之,则刺入者浅,故名“耳门”;开口取之,则刺入者深,故名“听宫”,喻犹达于深宫后庭也。
按和髎、耳门、听宫、听会俱在耳前,四穴名异,功能略同,且相挨切近。而耳门、听宫两穴,同在一窠,表面虽可强分,穴底终归一窠。若依浅为耳门,深为“听宫”之说,辨别穴位,较为简捷。况两穴治病,又复略同,似乎无须分丝披缕。一而二可,二而一,亦无不可。术知以为何如?
按方书多载听会开口取之。耳前陷者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针入四分,灸三壮。和髎,刺三分,灸三壮。云穴下有动脉;若三穴直列,则俱有动脉,若开口取和髎,则和髎穴下反无动脉。而穴隙稍移前矣。
耳门在耳前缺口外,黄学龙谓:在肉锋上缺口外,耳前一厘米与外眦平行,刺三分,灸三壮,耳中有脓禁灸。
听宫,《甲乙经》、《医学入门》俱云:在耳前珠子旁。珠子或即耳前二切迹间之肉凸也。《图考》载于耳门之前。口闭时以手切之,适当下牙床后。支杵端之外侧,即听宫穴也。其上即耳门穴。黄学龙曰:听宫在听会、颊车之间。余思过去经验,似以开口取听宫为宜,刺三分,灸三壮。
【标准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取穴法】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听宫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门穴的稍下方即是。按压式耳内作响者是穴。
【类属】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
【功效】宣窍聪耳,清心宁神。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牙痛,癫狂痫。三叉神经痛、头痛、目眩头昏。
【配伍】配翳风穴、中渚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 张口,直刺 1~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