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操岂独古,无欲证在今”
——答常萍老师拒绝《百家讲坛》之疑问
刘军旗 | 2008年11月06日14:44 |
自从误上了新闻这“贼船”,便养成了一个毛病,有事没事,无论忙闲,总要挤出片刻打探各路新闻,不管是正史还是野闻,只要有意思够味儿,都可探来一咂品。
这不,大约五六天前,学校新闻网挂出《百家讲坛》再来本校选拔讲者。消息说,近十人接受“海选”。看来,这坛子还是蛮有劲儿的,一旦被相中,那是“从此君名天下扬”,利润滚滚,多少人巴不得呢!
Mei同学QQ说,常萍老师去试讲了,千真万确!
斯时,我第一反应:不可能!消息绝对是“客里空”!
对三个消息源核实,便可得出真假,我用新闻课堂上学来的把关理论。
在新闻界稍有成就的Y同学说,不错,是提名了,但她淡然一笑:“Sorry,I don’t”。
……
其实,稍稍知晓常老师学识思想和品行风格者便知常先生是不会领这遵命之务,凑这热闹的。
最近见到常老师,是周二晚上九点钟,和朋友在大礼堂西侧散步,静谧的夜空,传来一阵阵激情的声音,循声而去,透过斑驳的门缝,我看到先生依旧长发飘飘在三尺台上,黑板上早已龙飞凤舞,台下个个凝神屏息。
再早点,就是去岁冬月某晚十点钟,老区西门口。寒风吹起小女生们丢下的零食袋,我不禁寒战。啊?一个熟悉的身影,常老师!我下意识地喊起来。先生赶紧刹车、下车,微笑……其时,有好多的话想说,好多的苦闷要吐出,但天已晚矣,不忍耽搁先生赶路,还有近20里的路子呢,只好以“常老师,您赶紧回吧,路上小心”作罢。
关于常老师,想必大多数学生都不能知之万一,以上也只是个人所见。但是,打大一诗词鉴赏课以来,我就从心底里尊其为先生。“先生”,不是随便称呼的,尤其于女性而言。
诸君曾记否,吾等甫一入校便有继阳老师绘声绘色“有一老师,长发飘飘,鉴赏古诗词,激情澎湃,可爱之极”……耳涎三尺乎!
诸君曾记否,“什么是文学?所谓文学,不过是大地通向天空的道路。”综合楼514教室,开篇宏论,全堂惊然,继而雷鸣震耳。
诸君曾记否,“我在台上,只要你们轻轻一颔首,一个微笑,足矣。”可每堂课尾声,全体弟子不约而同起立鼓掌致意,这掌声持续了一个学期,又添一学期,河大之大,仅此一家。
……
寒来暑往,四春秋,多少事,欲罢难休。
听过她的课的人,感动地流了泪;没有听过她的课的人,听过了关于她的赞誉,想法打听时间地点,挤出空儿去听课,听过课后说,河大还有这大师啊。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盖大师也。”那么,什么叫大师?什么样的人够格为大师?
“著作等身”却连自己都不想看,头衔长篇职位无数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品格,不羁之魂灵者?
如果,前者的荣耀来自阿谀长官,袭来他衣褒己身,那他不过是沽名钓誉徒有虚名而已,我们宁肯没有“大师”,也决不拥戴如此“大师”,不要也罢。
如果,后者即便没有晋级即来、来之能升的科研成果之招牌菜,却能够以己学识品养启人之智慧,润人之心田,“冲其塞,明其心,达至体”。这样的先生,我们发自心腑尊其为大师,或许仅仅一阵掌声、一句浅浅问候。
可是,有人不解,甚至闷惑:将一己学问理念,惠及天下更多渴者,只是三尺讲台易为天下学堂,何拒?
不是有品《三国》的易先生已经飚紫了么?
不是有读《史记》的“最学术”也蹿红良久了么?
但,谁知道这大红大紫的背后,却是漫天飞舞的喧嚣、无尽的疲惫……
我们不应该忘记,常先生的一句自评:“我的世界里,只不过黑白二色。”黑白两色,粗细线条,无彩无色,不是粗俗,不是风雅,实在是灵悟真彻的道地。
东汉李子坚在劝勉他的好友黄琼出仕任议郎时说,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当然,常先生也难免这样的非议,她是否曾怀才不遇而清高,因不满时务而愤俗?那她不也有尘世间因缘俗事吗?是否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决绝?那她不也有众多的粉丝吗?
当然,李子坚也有言在先,“不夷不惠,可否之间”呢!他更在下文里说道,“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呢!
我们崇敬常先生,恰恰是因为我们听惯了官腔、假大空,我们自己也懒于打理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至心的园地里秕谷多多,荒草满园。
我们敬畏常先生,她不过是给新闻学院低年级学生讲授古代文学的一介教书匠而已,她没有可以像某些人到处炫耀的学术著作,她没有像某些先生时不时让大家传来传去的轶事噱头,甚至她没有让崇拜她的学生熟知的资历背景。
我们所能知道的,仅仅这些,长发飘飘,激情澎湃……
有人不解甚或闷惑,也恰恰缘于此。我们并没有走进先生的近围,没有足够的境界可以接近她,与之对话,自然无法参透她的悟性,领略她的真正哲学。
所以,我要说的是,那些非议者,不是先生太清高,而是我们太尘俗。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她为何拒绝一次可能扬名的机会,她再次给我们上了一堂无声的课,那就是:我们生在世上,到底为了什么,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轻轻地、舒心地、做我想做的能做的,而非随波逐流随风飘舞。
著名记者梁衡在纪念瞿秋白先生的文章《觅渡、觅渡,渡向何处》的煞尾处说,“哲者,宁肯舍其事成其心”。而于常先生而言,我不恭之为哲者,但仍敬之曰:先生,确舍其事成其心。
【后记:想起常老师(不,我总是称之为先生),我总是无法清理她给予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去年冬月本来要记下片刻记忆的,仅开头便疏忽了。而近来陷入升学和就业的疲惫,少有的精力也要靠咖啡因stimulate,但愿来年气候清畅,细细梳理吧。】
27日下午 jq匆此
http://liujunqi.blshe.com/post/5604/282604
一直想写些关于常老师的文字,但又是很惮于写她的,生怕我孱弱的文字辱没了老师的潇洒,但是这种写的欲望却时常在心中激荡。——题记
《百家讲坛》一度火热,圈里圈外,人人共知。
熟悉的人,一定都知道2007年度的主讲人:王立群,来自河南大学。可除了本校学生,又有几人知晓河南大学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学“先生”——常萍老师。
两个月前《百家讲坛》又到河南大学挖人了,一直被众人推崇的常萍老师,又一次委婉地拒绝了。稍稍了解常老师学识思想和品行风格者,便可猜到这是在情理之中的。2005年12月21日《百家讲坛》第一次到河南大学选拔人才,那次她就决绝地拒绝了邀请。时隔三年,她又一次拒绝了总策划解如光先生。
谁人不知上过《百家讲坛》,此君可扬名天下,坐收滚滚财源,多少人巴不得呢。这次确实出现了个别肤浅的客里空,说常老师去试讲了。不了解真相就永远没有发言权。常老师确实去拜会解如光老师了,但是她是在众人三番五次的苦求与解如光老师的邀请下去的“拜会”的。常萍老师几经周折,下午终于过去,但所有人包括解老师也还是没有说服她,出世与入世都很简单,不过一念之间,关键看你心里的那杆称,究竟如何称量。此次,常老师又给世人上了一课:不是先生太清高,而是我们太尘俗。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盖大师也。”常老师不领这遵命之务,她有自己的信仰。在这里我不是说上过《百家讲坛》的人就失去了信仰,但他们都是被“修理”过的演员,我觉得再也不会有常老师讲得那么纯净的东西了。比如同校名师王立群老师,有人就说他已经被明显的“易”化了。
很长时间,我们都以为从1991年就给本科生上课的常老师一定早就是教授了,后来才知道,常老师还是个讲师,因为她不肯写那些为了评职称的论文,以前有师兄师姐为老师鸣不平。老师在课堂上说,老师不求名利,只求活得自在,现在她觉得很自在,每天都能够和学生在一起,每天都能书香氤氲,还能在这个古典雅致宁静的校园生活,她觉得很满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品格,不羁之魂灵者!常“先生”活得太理想了。
“一老师,长发飘飘,鉴赏古诗词,激情澎湃,可爱之极”,这是甫一入校辅导员与我们的讲述。曾忆否常老师关于文学的定义:什么是文学?所谓文学,不过是大地通向天空的道路。课堂上老师要求的很少:我在台上,只要你们轻轻一颔首,一个微笑,足矣。这是心与心的交流。可每堂课尾声,全体弟子不约而同起立鼓掌致意,这掌声持续了一个学期,又添一学期,河大之大,仅此一家。
老师的长发有些稀疏,讲起课来会很飘逸。而她的讲法也是放浪形骸,不羁于章法的。板书文字也是龙飞凤舞,再加上手臂挥舞的动作,煞是有力度,第一次上课就被这样一个女“先生”震撼了。老师如此激情与才气,学生又何尝不兴奋呢。老师身体微胖,夏天上课的时候就经常拿一手帕放在讲桌上,每隔一会儿就得擦擦淋漓的汗水。而这课一上一般就是三四个小时。常“先生”自评:“我的世界里,只不过黑白二色。”黑白两色,粗细线条,无彩无色,不是粗俗,不是风雅,实在是灵悟真彻的道地。
心远地自偏。常“先生”说:既然不能远那就地远吧。她买了离老校区很远的房子。而她的课基本上都在晚上,三节课下来已经快十点了,回到家得一个小时左右,但每次下课弟子去找她交流,她总是很热情。那次晚上从新区上课回来的路上有幸遇到过一次常老师,骑着车,慢慢地欣赏着那条郊区环城路边的风景,似有所思。可天已晚,所以只打个招呼作罢,就让常“先生”继续前行了。后来才知原来常老师是有回远家的路上……
总有学生反映:去蹭常“先生”课的人太多,场场爆满。弄得好多同学没有座位,不得不站着听。而要想占到座位,最起码也要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去,相信这也是河大独一景了。
我们崇敬常“先生”,恰恰是因为我们听惯了官腔、假大空,我们自己也懒于打理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至心的园地里秕谷多多,荒草满园。
我们敬畏常“先生”,她不过是给新闻与传播学院低年级学生讲授古代文学的一介教书匠而已,她没有可以像某些人到处炫耀的学术著作,她没有像某些先生时不时让大家传来传去的轶事噱头,甚至她没有让崇拜她的学生熟知的资历背景。
我们所能知道的,仅仅这些,长发飘飘,激情澎湃……
有人不解甚或闷惑,也恰恰缘于此。我们并没有走进先生的近围,没有足够的境界可以接近她,与之对话,自然无法参透她的悟性,领略她的真正哲学。
“持操岂独古,无欲证在今”,有同学用这句诗词来作比常“先生”并不为过。
也有同学通俗地称其为古代文化的使者。
有如此之大师,河大学生之幸甚至哉!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萍老师——
我上过她一个学期的课,以后再也没去上过。不是因为她讲的不好,相反,是讲的太好,一些美好的东西,值得你不断的欣赏,而一个绝美的东西,一生一次足矣。
她给我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说“文学是什么?学文学有什么意义”——“文学是大地通往天空的道路”
这句话博得了所有同学不由自主的掌声。这样的话不鼓掌,还有什么值得赏析。
很多在校慕名而来的,或者毕业的同学,都想要一份常萍老师的经典语录,我搜集了一些。不过,语录只是语录,我们要做的是,欣赏这样一种美,人生的美,一直在挣扎着摆脱世俗约束的,实现最大自我自由的斗争。
百家讲坛来请常萍老师的时候,老师拒绝啦,她说她想过现在的生活,不被打乱。百家讲坛的策划人费尽了心思都没有达成目标,到最后悻悻的走了,但还是很钦佩常老师的选择,她说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拒绝不想要的。世人眼中的功名利禄在她眼里,也不过是一个选择,她想要,她就要,不想要,多好的都不要。
一位上过常萍老师课的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感慨。
当记者多次给常萍打电话沟通时,她却只回复短信,婉拒道:“我不是矫情,只是想安安静静做一个没有虚饰的人。我不喜欢喧嚣,不喜欢自己无法掌控的局面,不喜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我希望回归到本然,没有好与坏、优秀与低劣,在无论断的状态里自由自在地活着。”
1楼
当2005年《百家讲坛》第一次到河南大学选拔人才时,常萍老师就决然拒绝了邀请。此后,《百家讲坛》捧红了王立群教授。两个月前《百家讲坛》又到河南大学挖人,一直被师生推崇的常萍,又一次委婉地拒绝了总策划解如光。
常萍为何有如此大派头,竟然让学者们梦寐以求的《百家讲坛》吃闭门羹?
常萍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她从1991年开始在河南大学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文学课,“正因为她讲得好,去蹭她课的人太多,场场爆满。弄得好多同学没有座位,不得不站着听。而要想占到座位,最起码也要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去。”
哪怕是班上最不爱听课的男生,也必定会按时去,上午连续四节古代文学课,直到中午下课,走廊里都站满人。
“于丹火的时候,不少听过常老师课的学生都说,她的课比于丹的还要好。”……
这是河南大学学生对常萍老师的实际描述。
然而,至今她却还是一名讲师,因为晋升教授是一定要有论文和专著的,而常萍却觉得这个没意思,到现在连一篇论文也不肯写。
在高校,讲师和教授的工资差距是很大的,而常萍却说:“讲师和教授的工资差距多少,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我也没有打听过。我不在乎这个。”
在这个为晋职称论文造假丑闻层出不穷的年代,河南大学却出了这么一个时代的“异数”,实在是太罕见了。
当记者多次给常萍打电话沟通时,她却只回复短信,婉拒道:“我不是矫情,只是想安安静静做一个没有虚饰的人。我不喜欢喧嚣,不喜欢自己无法掌控的局面,不喜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我希望回归到本然,没有好与坏、优秀与低劣,在无论断的状态里自由自在地活着。”
当常萍又一次委婉地拒绝《百家讲坛》的事情在网上疯传时,她却也很淡然: “由他们去说吧,顺其自然。”
这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深受学生爱戴大学教师常萍;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常萍;一个低调为人的常萍;一个在常人看来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令人难以置信的常萍。
常萍老师教她的学生们在当代社会要学会“诗意地生活”,她自己也在用毫无做作的行动守护内心的真实。她绝不是在作秀,更不是在讥讽和抗拒现实社会。这正是她的追求。或许是她在浩瀚的古代文学领域遨游得太长久、太认真,领悟得太深奥,于是就造就了她这么一个“异数”。她在努力实现回归到本然的愿望,她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很高的境界,从而可以在无论断的状态里自由自在地活着。
事情越是奇妙,越能激发人们的好奇感和探求的欲望。常萍越是婉拒《百家讲坛》,河南大学之外的人们越是对她有无限的企盼。常萍老师,人们多么想见到你的尊容,多么想聆听你那“黑白两色,粗细线条,无彩无色”的讲课啊。到那时,你会活得更自由自在,你也会让更多的人也活得更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