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放缓。原因来自“三重冲击”因素的叠加:资本积累速度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和“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消减。而现阶段制度结构对技术创新的阻碍和人力资本配置的扭曲,又使得三重冲击带来的经济增长减速无法得到生产效率提高的补偿和缓冲。为保证经济增长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必须直面并高度关注“减速治理”这一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只有加快推进存量调整,推动传统赶超模式中的“纵向”干预体制向“横向”竞争机制转换,引入“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才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励技术创新。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转换。
关键词:减速治理 存量改革 效率提升 人力资本再配置
内容精摘:
本文就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条件下经济转型方向及其困难给出解释,核心是分析内生增长动力缺失所导致的低效率冲击,以及现有制度缺陷对于改进的阻碍。
一、三重冲击及叠加效应导致经济减速
中国工业化阶段结构性加速向城市化阶段结构性减速转换的必然性,源于三重结构性因素变化的冲击:一是资本增速的倒U型趋势,及大规模工业化扩张放缓和城市化向成熟阶段演进过程中,出现的资本形成增速下降;二是伴随人口结构转型而发生的人口红利窗口的关闭;三是三十余年的经济赶超,中国技术水平与国际前沿趋近,干中学效率下降,但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二、TFP下降与资源配置低效率
面对三重结构性冲击,至少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尚没有建立起防范和缓冲经济过快减速的内生机制,主要体现在:资本驱动型增长的巨大惯性,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投资的持续高企和投资向非生产性部门的过度分流,导致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一路下滑。中国工业化结构性加速时期资本驱动的增长方式,一方面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忽视了人力资源培育,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对于经济增长也至为重要。问题的核心是:在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中国行业人力资本存在严重的错配。
三、低效率增长的制度根源及作用机理
中国经济赶超时期形成的政府干预模式,主要体现在“纵向”或自上而下的政府干预资源配置上。这种生产组织模式下,增长与效率被置于分割的制度结构下:第一类是市场竞争部门;第二类是政府支持的部门;第三类是政府管制和补贴的部门;第四类是事业单位。而且,四类部门在动态竞争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全不同,因此,低效率的非市场部门在减速过程中仍然可以很好的生存,减速后果全由市场部门来消化,迫使人力资本进一步向无效率部门集中。这种制度结构不利于经济减速对非效率部门的淘汰,更无法刺激创新、优化人力资源。
四、制度变革与减速治理
根据前文分析,在经济面临三重冲击和四层叠加效应时,为抵消过快加速风险,TFP和人力资本要素为增长可持续所必须。要通过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一直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的障碍,同时矫正微观主体的行为,形成基于“横向”市场竞争与激励的减速治理机制,通过加快存量调整,释放经济活力,缓冲经济减速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提高中国生产率和创新水平,平稳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阶段。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只有国家社科期刊数据库公众微信可以看到,其他数据库目前均无法找到!!
传送门接着不谢,我叫雷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