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tao1237 发表于 2015-2-3 02:08 
刘老师好。我有如下问题:
1,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常常被批落后,是我们在妄自菲薄,还是确实如此?中国的 ...
以全球视野展望全球创新,不难看到,欧洲人——在坚持中创新;美国人——在创新中坚持;日本人——在精细中创新;韩国人——在追赶中创新。具体来说,欧洲是一个持之以恒制造奢侈品的世界,欧洲名牌的最大特点是其文化底蕴,每一个品牌的背后,都隐藏着无穷无尽的故事。美国人的探险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是其文化实质。美国创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超强的经济实力,这种经济实力笼络了全球人才,然后创新涌现,然后制定标准,再然后就开始掠夺世界。日本人的创新是在精细化上下苦功夫,立足日本国情,资源匮乏、市场空间狭小的特点使得日本企业竖立以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竞争意识为支撑的创新战略,其精益制造登峰造极。而韩国制定了“出口立国”战略,对引进的外国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和吸收,增强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然而,大而弱的面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仍然是世界的“血汗工厂”,正如有人形容东莞经济模式:“港澳台的资本、广东的土地、国家的政策,加上川妹子湘妹子的眼泪和汗水”。应该说,中国整个经济处在“微笑曲线”(附加价值)的低端,“郁闷曲线”(资源环境消耗)的高端。据《经济研究参考》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大约为发达国家的 1/17,这种利润水平不高的增长在经济学中被称为 “悲惨式增长 ”。当前中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相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创新链尚未贯通,科技转化面临重重障碍,还有一系列释放创新潜力、提升科技水平、增加创新能力、壮大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时代背景,也与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紧密相关。如地方ZF一味追求GDP而忽略经济增长质量,企业盲目粗放规模扩张而忽略技术水平提高。从经济规律来看,中国三十多年来依靠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取得了较快的规模增长,从要素驱动式到效率驱动再到创新驱动,路径依赖条件进行科技创新转型比较困难。
当然,突破低端陷阱、实现转型升级是后发国家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未来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前三十年的简单外推,而是进入具有完全不同特征的新时期。中国具有不惜“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市场潜力将不断释放,新经济形态下,从宏观层面来看,要走出凯恩斯,迈向熊彼特。也就说,不要一味地追求GDP,更多地追求创新。从微观层面来看,走出马歇尔,走向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即走出规模竞争,迈向核心能力竞争。
大改革、大发展时代,学者也要肩负起其历史使命。首先要做好创新理论基础研究,要具备全球视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理论问题和理论观点,掌握前沿研究方法,为解决相应理论问题提供科学工具;要面向中国情境,为ZF做好智囊,切实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深入企业一线,指导、服务企业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