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1748 2
2015-02-05



泛美开发银行(IADB):拉美和加勒比投资中国:谱写中拉关系新篇章
Copyright © 2014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Table of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v
Introduction/  1
Part 1
The Context: LAC Trade and Investment with China/  3
Part 2
LAC Firms in China: Firm Strategies and Typologies/  11
Part 3
The Opportunity and How to Seize It/  23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2-10 14:31:30
中国制造业进入拉美的形势与攻略
2015-02-06 09:21:39 来源:财经网 作者: 进入论坛>>
恰恰是由于拉美地区存在着我们视为屏障的诸多门槛,才阻滞了国际上更多跃跃欲试的同行竞争者。对于能征善战者来说,深沟大谷从来无法真正阻止他们前行的脚步。
    恰恰是由于拉美地区存在着我们视为屏障的诸多门槛,才阻滞了国际上更多跃跃欲试的同行竞争者。对于能征善战者来说,深沟大谷从来无法真正阻止他们前行的脚步。在万里之遥的拉美大地投资设厂和创业拓荒,中国的创业者要调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纠结心态,放下“一口想吃个胖子”的急躁情绪,摆脱国内多年养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定势。  
    中国制造业能否顺利走向拉美,以及如何走向拉美?为了更好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美国、拉美、中国三地的制造业现状及其走势做一概要分析和梳理。
    对于美国来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更加注重本土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重返制造业”的政策主张。2010年6月,美国制造商协会发布《制造业发展战略: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美国竞争力》,同年10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2015年1月21日,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谈及美国经济政策时指出,21世纪的企业需要向海外出售更多美国产品。他还提到,“过半的制造业管理者表示,他们正积极把工作机会从中国引回国内。让我们拿出更多理由,鼓励他们这样做。”上述信息表明,美国将会在制造业等领域重新发力,尤其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尖端领域,美国会体现出强大的综合制造实力。
    对于拉美地区来说,其实体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最大软肋和心头之痛。拉美国家曾实施过“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种种努力,但百年来拉美国家采取的“外向-内向-外向”钟摆式产业政策表现出了极大随意性,并对自身生产力发展构成了严重破坏。如今,不少拉美国家大多严重依赖大宗初级产品出口,本土所需的众多工业制成品乃至农产品等方面完全无法自给,像委内瑞拉、古巴等国因特定原因甚至连生活必需品都出现了严重匮乏。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中拉贸易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升温,中国商品大量涌入。2000年至2013年,中拉双边贸易量增长了21倍。然而,既有中拉贸易模式已引起拉美地区的不安,他们发现,拉美对中国出口产品80%属于原材料,而中国商品几乎全部为工业制成品;而拉美的工商业界也开始更多抱怨,“越来越多的廉价、常通过走私而来的中国产品定价过低,当地的生产商无法与之竞争。这造成的结果是,工厂正在关闭,成千上万名行业工人正丢掉饭碗。”在巨大社会压力下,许多拉美国家不惜频频启动反倾销举措。2008-2009年,拉美地区发起反倾销调查一度有60%针对中国,尤其是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等中拉贸易合作大国。目前为止,最易遭受反倾销措施波及的是钢铁、纺织、家电、鞋、轮胎、陶瓷、玩具、餐具、零配件等中国的优势制造业门类。拉美各界精英已清楚意识到,未来拉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要减少大宗商品出口依赖并改变现有失衡的贸易结构;二是重新启动“再工业化”进程,努力提升拉美本土的制造业竞争力。
    对于中国来说,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12-14%的增长速度,其增速曾连续20年位居全球之首。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9249.6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一度跃升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2013年,中国已有220种工业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然而,目前支撑中国制造业长期发展的诸多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制造业产业的升级转型及其外向拓展已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与此同时,2015年伊始,我们能够明显察觉到制造业“走出去”强劲的国家政策推动力。2015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上,习主席重申了“1+3+6”合作新框架,制造业即为六大合作内容之一。2015年1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商业运作,促进我国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李总理提出的重点产业领域涉及到了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优势行业;通信、电力、工程机械、船舶等成套设备等。而走出去的合作方式相比以往也更为多元,涉及到合资、公私合营等投资运营方式;境外产业上下游配套及配合;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境外并购、海外研发中心组建等。
    相比以往,中国制造业有了更为清晰的走出去路线图。不过,中国制造业在拉美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在拉美的投资中呈现出了三大特点:一是产业投资比重过低;二是产业投资门类过少;三是投资国家集中度过高。举例来说,中国企业在拉美全部直接投资50%以上份额集中在了巴西,但2007-2012年统计显示仅有6%为制造业类投资。这提示我们,整个拉美地区的制造业市场还犹如处女地一样有待开垦。
    综合上述美拉中三方制造业的各自发展动向,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大致清晰的格局和轮廓:其一,美国制造业回返浪潮之下,还会积聚力量再次外溢,下一步必然会在贸易、投资等领域加大对拉美地区的投入,其制造业也将借助天时地利之便努力拓展拉美市场,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地缘战略都支撑了美国的这一趋向;其二,拉美国家会以制造业发展为突破口发起“再工业化”的新一轮尝试,这一发展战略会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大国表现地尤为明显和紧迫,他们会以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交通载具、清洁能源、食品加工、金属压延等优势制造产业为根底,寻求实体经济的内生发展。不过,拉美国家难以独自推动其工业化进程,他们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战略性市场合作伙伴,而中拉双方产业的互补特性决定了,中国将是舍我其谁的最佳搭档;其三,对于中国来说,制造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从全球市场范围来看,拉美地区具有人力资源充分、原材料资源富集、市场需求旺盛、制造业基础薄弱等有利条件,因此该地区必然会成为中国产业、产能出海的重要承载地。
    对于中美制造业企业在拉美市场可能遇到的竞争,其实并不会构成太大冲突和挑战,因为市场规则下的商业竞争从来都不会是零和博弈的形态。其一,中国企业的市场行为并不具备太多政治含义,国际资本及国际企业在拉美地区的活跃参与,将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受益;其二,中国和美国的企业竞争是一种差序格局,两国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制造业优势门类,市场消费群体也存在相当差异;其三,拉美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制造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它对人力资源、产业政策及产业链体系异常敏感,最终只会有少数拉美国家和区域具备成长为制造业中心的潜力,而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以及产业间的分工协作诉求意味着,中美及其它各国企业会为了共同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利益而团结凝聚。
    前期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拉美市场进行了可贵探索,并为后来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败经验。对于有志走向拉美的中国企业来说,仍然要特别清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概况来说,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是,中国产品变通及适用性强、生产工艺操作性及传授性好、产业门类博大齐全、上下游产业链条完备、生产制造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服务后备支持充足等;而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主要是,品牌价值国际认可度低、产品中低端价格及其品质形成定势、企业国际化管理经验匮乏、驻外人员本土化融入程度较低等。
    当前,学界及企业界人士经常谈及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所遭遇的诸多挑战,这尤其集中在法律、社区、环保、劳工、语言、文化等领域。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障碍固然存在,但正如“把鞋子卖给光脚的人”这个寓言故事所启示我们的,针对一个巨大的新生市场,有人看到了风险,而有人则看到了机遇。换一种思维来说,恰恰是由于拉美地区存在着我们视为屏障的诸多门槛,才阻滞了国际上更多跃跃欲试的同行竞争者。对于能征善战者来说,深沟大谷从来无法真正阻止他们前行的脚步。此外,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走向拉美的过程中,表面来看,其直接对标的竞争者是拉美本土企业以及美、德、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强劲对手;但从内里来说,中国企业最大的对手正是自身,中国的制造业在基础科学积累、高新技术研发应用、生产系统控制及管理、企业国际化物流及后勤保障等领域还存在不少不足和差距。未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在快速变换的全球市场竞争格局中不断完成自我提升和超越;否则的话,不要说走出去开辟国际市场,就连中国本土的市场阵地到头来也会失去。
    《孙子兵法》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其本意是说,在异国他乡作战,无论兵员、军粮、武器都应就地取材,从而维系持久充盈的战力。而在现代商战中,这句经典谋略留给我们的启迪就是,在万里之遥的拉美大地投资设厂和创业拓荒,中国的创业者要调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纠结心态,放下“一口想吃个胖子”的急躁情绪,摆脱国内多年养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定势。他们尽管雄心勃勃、志向远大,但还是必须学会融入并隐于拉美社会,他们要像自己的祖国那样珍视和热爱这片土地,要像拉美本地人那样去生活和思考,并像拉美本土企业那样进行市场化生存、发展以及持续性经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10 14:32:20
南南合作,未来全球贸易新引擎(国际视点)
本报驻巴西记者  王海林
2015年02月06日03: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显示,2009—2013年,亚洲经济年均增速为4.6%,拉美为2.4%,均高于全球经济1.9%的年均增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这两个地区越走越近,互动产生的动力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新能量。记者采访的拉美政商界人士一致认为,两大地区新兴经济体在抵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抗衡性,全球经济低迷中出现的这一新现象,可能意味着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将更多取决于南南合作。
  历经3个月的海上漂泊,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为2016年巴西奥运会制造的首列地铁列车日前抵达巴西里约热内卢,并预计在今年3月底4月初上线运营。截至目前,长客股份公司已获得里约热内卢100列(400辆)电动车组、34列(204辆)地铁列车的订单,这些车辆将承担该市82%的城市轨道交通运量。这是亚洲国家与拉美经贸合作持续升温的一个缩影。
  优势明显,贸易投资量不断攀升
  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和拉美两大地区之间贸易不多。今天,双边合作突飞猛进,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携手共进。在拉美各国街头,记者看到越来越多中国、日本、韩国产的汽车在奔驰。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国、日本的企业也在拉美占据重要地位,新加坡的吉宝岸外与海事集团则在巴西的海事与造船领域拥有不少业务量。2013年10月,巴西最大深海盐下层石油区块的拍卖中,多家亚洲公司争相竞标。巴西金砖国家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罗贝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亚洲拉美经贸合作互补性明显,拉美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亚洲国家则拥有其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和技术。
  两大地区贸易投资量不断攀升。从2000年到2013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与中国的商品贸易翻了近20倍,从2000年的126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616亿美元。2014年,中国超越欧盟,成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第二大出口目的地,而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成为这一地区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从2002年到2011年,新加坡对拉美的投资以7.5%的年复合增长率不断攀升,并在2011年达到452亿美元。日本也在不断加强与拉美联系,日本、墨西哥两国自2005年以来保持经济伙伴关系,至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220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亚洲企业入驻拉美。拉美这个巨大的市场为亚洲国家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消费产品和石油与天然气等方面的诸多商机。在全球经济持续波动的形势下,亚洲和拉美寻求更广泛的合作,建设新市场、探寻新增长点,并加强贸易及投资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未来的趋势。
  潜力巨大,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
  亚洲和拉美距离遥远,以往由于交通不便以及贸易壁垒限制,双方在文化及商业等领域都缺少交流。近年来,由于双边贸易壁垒不断降低,中国等亚洲国家对大宗商品需求加大,以及金融危机后北美以及欧洲地区的需求疲软等因素,拉美国家有了寻求替代出口市场的驱动力。同时日臻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和快捷的运输让亚洲拉美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有利于地区间贸易。
  金砖国家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一系列亚洲拉美国家积极参与的多边合作,提高了两大地区交流的速度,加快了一些双边自贸协定签订的步伐,为双边贸易提供了极大便利。亚洲拉美间自贸协定的数量从2004年仅有两个,扩展到2013年的22个,而预计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达到25个。秘鲁太平洋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费尔南多•冈萨雷斯指出,释放两大地区的贸易潜力,还需要更多努力。目前,两大地区都需要推动区域内更多国家加入类似的自贸协定,而区域间经贸联系的覆盖面也需要更广,比如服务业等。跨区域合作的一些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机构改革也需要加快。
  阿根廷进口商商会国际关系部负责人米格尔•庞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近年来亚洲国家已成为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但拉美经贸政策多变,进出口手续复杂,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给双边合作带来一些困难。庞塞指出,作为南方共同市场(南共市)成员国之一,阿根廷有一定优势,但目前南共市并未与中国等国家签订相关的自贸协定,大多数南共市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严重,也很难打开国际市场。事实上,拉美不少国家也在为推动其经济发展做出努力,如墨西哥、秘鲁、智利和哥伦比亚成立的太平洋联盟。智利则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积极与亚洲国家达成自贸协定。
  亚洲与拉美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为拉美地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人力资源的挑战、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以及出口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卡诺斯•亚基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拉美地区国家也希望中国等亚洲国家能在拉美进行更高层次的直接投资,借以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出口多样化和鼓励商业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对亚洲出口商品种类相对单一,其中初级产品占绝大多数,例如石油、铁矿石、各种形态的铜、大豆。亚洲拉美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依然面临挑战,未来投资应多样化,走出采掘行业,扩大对制造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罗贝尔认为,未来亚洲各国的直接投资可以帮助改变拉美各经济体经济滞后的现状,亚洲企业的理念可以促进拉美企业尽快融入全球价值链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本报里约热内卢2月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6日 21 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