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期《口述历史》,主角是从纺织女工到中国第一任女副总理的吴桂贤。
她谈到自己的老伴,说:
“我们谈了六年恋爱,实际上是他给我写了六年的信。六年来,我只回过一封信。
我很过意不去,他却说:我反正是认定你了。”
看到那里,我突然想起一个很俗的词:纸短情长。
我希望对每一个人说:如果这世上有一个愿意一直给你写信的人,请你一定要对他好一点。
我觉得自己对电影的要求向来是不高的,我不会在意一部电影投资了多少钱,不会在意它是不是名导演的作品,不会在意里面有没有我喜欢的演员,不会在意它的镜头有多么唯美,不会在意它的配乐是不是动听,我甚至可以不在意它有没有讲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不是说这些东西不重要,但是它们都不是一部电影最本质的东西。
电影的本质是叙述一个故事。故事的好坏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去讲述它。
我相信这个世上很少有坏的故事,如果你觉得一个故事很瞎,那往往只是因为叙述得太差而已。
我们骂很多投资浩大的大片,是因为我们感觉不到拍那些电影的人好好讲述一个故事的诚意。
《海角七号》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起码我是这样觉得的。
肯花心思处理细节的电影,很少让人感觉没有诚意。
而细节,是《海角七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我喜欢两个故事穿插叙述的手法,交错的时空,在比较下放大的时代和人生,有很强的感染力。
单独地看,七封寄往海角七号的情书,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可是让它作为一个现代故事的背景,静静叙述着不同时代下相同的思念,这一种简单,便散发出余味深长的气息。正如《桃花源》之于《暗恋》,虽然披着不同的外衣,其实只有一种心情。
我战胜不了时代和时光,可是我对你的思念可以。
精心安排的细节,让这部电影里所有的角色都塑造得相当成功。
阿嘉,在台北为梦想打拼,却被现实打压得头破血流。
友子,孤独地待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劳马,被挚爱的妻子抛弃。
水蛙,爱上了比他大,有三个小孩而且老公没死的老板娘。
马拉桑,为了推销小米酒费尽心思拼尽老命。
代表,心里无比热爱着家乡却对年轻一代束手无策。
还有很多。
他们彷徨,他们挣扎,他们不开心。
小人物,很悲欢。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喜筵后,阿嘉把在他家门口醉得一塌糊涂的友子抬回家,自己开始认真写曲;茂伯他们躺在海边,明珠哼着歌抱着女儿大大,劳马的父亲在一旁吹着口琴,远处的大海无比平静;饭店前台的小女生载着为了拼命推销喝得烂醉的马拉桑,那个因为努力而走进她心里的男人;代表跟阿嘉的妈妈慢慢地散着步。这些场景,用《致女儿》优美的旋律和荫山征彦梦呓般的独白声串在一起,安详得催人泪下。
大部分时候,生活对我们不好,可是我们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表演前,友子给乐队的每一个人都买了护身符。保护大大身体健康成长的祖灵之眼,会带给马拉桑很大很大财富的蝶蛹之珠,让水娃手艺更好的手脚之珠,代表劳马对他妻子最不舍思念的泪痕之珠,象征茂伯尊贵地位的日光之珠,保护阿嘉荣誉和勇敢的勇士之珠,还有最后劳马还给友子,会守护着她坚贞不移的爱情的孔雀之珠。
这些都是不值钱的小东西,却倾注着满满的对生活的希望和期待。
有人说,《海角七号》就像一个无所不卖的百货商店,无论你是谁,都能从中得到一些东西。
它的丰富和层次感,是故事以外最动人的部分。
有一个八卦是,导演魏圣德为了拍这部电影把自己的房子都做了抵押,负债3000万。
这让我不禁想起李安的故事。
或许只有这样的热爱和这样的热情,才是一部优秀电影的真正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