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章均来自人大经院网站(http://se.ruc.edu.cn/cn/)
三人行都是吾师 ——人大暑期学校学习心得之海外教授篇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刘绪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以止于至善。7月25日我一个人坐在人民大学明德楼“企业理论与制度变迁”暑期学校的专用教室(402),回味着此次培训的最后一课。三周的培训紧张而充实,开学典礼时杨瑞龙院长对黄埔一期的砥砺还依稀可寻,聂辉华班主任和杨其静老师每天的“晨报”通知仍历历在目。海外学者的传道授业、本土教授的中国案例、以及各位同学少年的敏而好学是我效用极大化的精神盛宴,而明德楼的基础设施、龙都宾馆的避暑套房以及每天二十的人大餐厅真的使学习成为了一件乐事,令人乐不思蜀。 但正如杨院长所云,学习的过程着实是痛苦的,虽然三位海外教头有意避开了浩繁的数理推演,或偏于机制设计在组织中的应用,或强调讨价还价理论背后的思想,亦或重于声誉与交易费用文献的前沿综述,我的自信还是受到很大的打击,初始的参照点不得不重新调整,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这让我们在开扩研究视野的同时,认识到了差距与努力的方向,我想这种感受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想这可能是本次人民大学暑期学校请三位海外教授的原因之一吧。其中Kim Sau Chung(钟剑修)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现为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博弈论与机制设计。Stephen Chiu(赵耀华)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契约与组织理论。最后坐镇的Steven Tadelis更是Hart教授的高足,现为伯克利加州大学哈斯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企业与契约理论。三位教授都曾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研究水准一流。而本次暑期学校令我感受最深的却是三位教授的授课水平与职业精神。 Kim Sau Chung(钟剑修)教授是美国当年的明星博士毕业生,在机制设计与行为博弈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前沿(另外两位教授对他的评价),他为期四天的课程主要讲述了机制设计的三个应用(School Matching/Odious Debt/Loopholes in Federalist constitution)(原计划还有 Corporate Finance的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钟教授的开场白首先介绍了机制设计的核心理念,即把Game Theory向前推进了一步,由被动接受已有的博弈规则到自己设计一个game,接着回顾了机制设计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一个发展高潮,以及随后的反省,我想其背后的逻辑应该是追问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否可以设计,这是一个建构主义与自发秩序的问题。 凭心而论,听钟教授鲜活简明而又不失严谨的讲授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无论是十分复杂的引理证明,有趣的Gale-Sharply Marriage problem,学生与学校的配对问题,还是导入行为假设(unawareness)的法律设计,钟总能一语道破其中玄机,且不失一般性,期间还能结合自己研究体会说明一些建模假设中应该注意的陷阱,令大家收益匪浅。 Stephen Chiu(赵耀华)的授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讨价还价理论及其应用和制度共同进化理论。第一部分包括合作博弈理论基础、纳什讨价还价解的证明、以及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联结(Rubinstein(1982)alternative offer bargaining)。尽管这一部分比较抽象难懂,但是Stephen Chiu总是能借助通俗的例子和简洁的图式把概念背后的economic intuition 向大家展示出来,赵老师的讲解简洁明了,数理功底深厚,文章多偏于理论研究,善于用简洁的图形说明复杂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赵老师授课的一大特点。 第三周的主讲是Steven Tadelis,又一位美国当年的明星博士毕业生,他的讲授也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An Economist's View of Reputation: Ideas,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Tadelis的讲座由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谈起,引出了市场的外部性与市场失灵,进而以契约的完备性为例,比较了无摩擦市场与有摩擦世界的区别,从而以Reputation 为论题提出了本次报告拟讨论的三个问题: 1. How should we think about “reputation”? 2. What will make reputation a possible mechanism that solves these market failures? 3. In what environments will reputational incentives work? 通过两人抬桌子的例子,Tadelis 引述了Reward and Punishment 的作用,继而在重复博弈的框架下讨论了Reputation 机制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当事人行为和信念的影响,其中包括重复博弈存在的多重均衡问题。在随后的讲座中,Tadelis 重点介绍了声誉机制新近的发展与应用(1.Life-cycle and dynamic effects, 2.Competition , 3.Size of the Firm,4. Electronic Market places: A designed/shaped institution 5. Linking Transactions, 6. Reputation for Expertise, 7. Empirical Studies)。 整个讲座逻辑清晰,干净利落,体现了教授本人对这一领域的谙熟于心。其中对我启发较大的部分是教授提出的Reputation Premium的概念,这与李维安和牛建波(2006)实证测度的公司治理溢价的思路异曲同工,可以为后者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个主题是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Incentives and Transaction Costs, 这部分讲座是Tadelis 教授本次授课的精华所在(A Unifying Approach),教授从契约在经济活中的作用入手,以Procurement Contracts为例,系统综述了交易费用理论、代理理论以及产权理论各自的核心理念,比较优势与面临的挑战。作为Hart 的弟子,Williamson 的合作者,教授本人对上述三个研究进路显然做到了融会贯通,虽然只能当场领会其三层思想,自己也觉得十分过瘾,可惜整个授课三个小时,我们最大的获益也只能是感受而已。 Tadelis教授主要贡献在于借助Agency theory 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联结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Relationship specificity/adaptation)与 Property Rights(ownership/decision making right),继而模型化 contracting(adaptation)cost,提出可供实证测度的命题和假设,并介绍了自己利用加州建筑公司的合同以及Highway construction(survey Data)进行的实证研究,难能可贵的是,教授还详细介绍了自己在数据收集、处理以及模型匹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规范、严谨的治学风范和耐心的讲解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借用 Tadelis 教授的结束语,契约理论蔚为大观,短短数日的讲座旨在为学员提供一个general map, 以供学员按图索骥,待日后深入研究。我想这也可能是自己本次暑期学习的一点遗憾,三位顶级教授的轮番解惑固然可以避免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但是每一个人的传道授业却不能充分展开,自己也只能浅尝则止,余味无穷,但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杨瑞龙教授戏称本次人民大学的暑期学校是企业理论与组织研究的黄埔一期培训,或许日后二期、三期的主题会更为集中,更加解渴。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李稻葵教授、姚洋教授、白重恩教授以及杨瑞龙教授的中国制度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内的制度变迁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与支持,前辈们的探索令我们学员深受启发;人民大学的吴汉洪教授、孟捷教授、方福前教授、周业安教授、杨其静老师和聂辉华老师以及李涛老师等老、中、青结合的精彩报告更是使得本次暑期学校锦上添花,彰显了人大经济学院的研究实力。刘和旺老师、胡进老师、安岗老师和孙波师兄勤奋进取、百尺竿头的叮嘱,王永进、刘自敏、王昊、周绍东、张三保、张巍、左翔、韩忠元、吴锦宇、王宇峰和周末等学员扎实的基础和敏而好学精神令我领略了兄弟院校同学的风采和完全竞争的紧迫。可以说,契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盲人摸象)的工具,也为我们搭建了结识良师益友的平台,感谢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感谢人大暑期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