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主流经济学家的反思作者:叶劲松 发布时间:2006-06-03 来源:叶劲松 字体:
[url=]大[/url] | [url=]中[/url] | [url=]小[/url]
2006年3月30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该报记者与《中国改革》记者一起进行的一个专访──《“我们早就在反思改革,但还不够”──对话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张春霖》。据说,“张春霖,经济学博士。曾获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学奖……”《南方周末》和主流经济学家喜爱用派头吓人。随着主流经济学家所倡导的改革在劳动大众心目中已是老鼠过街的状况,在老百姓心目中,不少主流经济学家已是过街老鼠。但面对我等百姓之时,主流经济学家们仍爱先树立自己高贵的、满腹经纶的纸老虎形象来吓人。既然《南方周末》专访标题关键词是反思,既然张春霖说:“首先要说主流经济学家早就在反思,不能说没有反思,不能说只有反对改革才算反思改革,只是说我们反思得不够”。我等百姓就想看看他们早就反思了,悟出些什么真谛;“反思得不够”后又反思,又悟出了哪些真谛。但看了《南方周末》用大半个版面隆重推出的、两个媒体的共同专访,就是一个印象,主流经济学家本性难移。因为访谈基调就是一个:极力为资本辩护。辩护主要方法是回避和掩盖事情实质,撒谎。这就是主流经济学家的反思。因此,我觉得,《南方周末》这篇专访标题应改为:《我们早就在辩护、掩盖、欺骗,但还不够》。这与专访谈话内容更贴切。
张春霖说道:“因为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只要有竞争,就有赢家输家,就有收入差距。为什么要归罪于私人产权?”张春霖在这儿说谎,掩盖事情的实质。首先,张春霖将主流经济学家倡导的改革带来的、严重的贫富悬殊,轻描淡写为“收入差距”。张春霖也承认人们“对现在的社会问题不满”。但人们不满的不是劳动者之间每月你1800、我1200的“收入差距”,而是不同阶级人员(老板与劳动者)间收入悬殊、贫富悬殊(劳动者月收入几百~几千元,资本家月收入几万、乃至上亿元)。张春霖在这儿刻意回避大众最关注的问题, 他企图用通篇不谈一个贫富悬殊,全谈收入差距来掩盖问题的严重性。另外,收入是物质财富形式。一切物质财富(包括作为收入形式的财富)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竞争出来的。所以,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大众的劳动创造出来。资本通过剥削劳动大众,积累巨额剩余价值来获巨额收入并更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劳动大众的无偿劳动,而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又被当作资本用来继续进行剥削。即资本家(老板)是作为资本的化身要求劳动者怎样劳动,并占有和出售劳动者劳动的产品而致富。劳动者因为遭资本剥削、压迫才贫穷。还有,剥削、压迫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即张春霖所说的“私人产权”。我是一个劳动者,我想剥削其他劳动者就成?不行!除非我是资本家,有生产机器等生产资料,然后我雇佣工人操作机器进行生产,我才能对工人进行剥削而致富。而张春霖却用竞争之说掩盖劳动创造财富(包括作为收入形式的财富)的真相;用“平等竞争”下赢家收入多,输家收入少之说,来掩盖生产资料私有者──资本家剥削劳动者致富,劳动者受资本剥削而贫穷的真相。
劳动大众对由于资本剥削造成的贫富悬殊状况极为愤恨。因此,资本在继读残酷剥削劳动者以榨取剩余价值的同时,总是唆使他们豢养的文丐编造出各种“经济学”理由,来为其罪恶的剥削及残酷的剥削后果辩解。张春霖就企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文丐们编造的“平等竞争”(竞争机会平等)来粉饰贫富悬殊,给予主流经济学家倡导的改革带来的贫富悬殊以“合理性”解释:市场经济给了所有人参与自由竞争的机会(即机会平等),他收入高、富裕是因为他有能力和才干,在竞争中获胜的结果;你的贫困是因为你的无能,是你在“自由竞争中失败”的后果(这很符合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即经济学在群众传播的主要训条之一,是“民众应该把自己的灾难归咎于自己”)。一句话,张博士以他饱有学识的派头告诉大众,贫富悬殊中富裕方所集聚的财富,是“优秀者”在机会平等情况下竞争获胜的结果,人们不应谴责它。相反,社会应该自由放任资本“靠能力”肆意聚敛;普通民众也应平静的、心甘情愿地接受因为自己能力差,在竞争中失败而贫穷的后果。按照张春霖的竞争胜负说,资本极富是应该,劳动者贫穷是活该。
张博士以他饱有学识的派头说谎,掩盖我国私有制情况下存在的剥削,掩盖剥削造成贫富悬殊。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主流经济学家远不如西方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诚实和正义。法国著名律师朗克罗瓦写道:“当社会存在富人和穷人,当法律和法庭竭力维护富人特权的时候,还有什么公平可言……但愿有人来指责我,说世上也存在诚实的富人,他们是靠自己的血汗一点一点地积累财富的。我敢说,没有一个真正诚实的富人。只有当他们剥削别人的劳动,以高价出卖商品时,他们才会发财致富……富人最巧妙的手法正是让这些无知的受害者保护他们”(朗克罗瓦《法国司法黑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另一些法国学者也谈到富人剥削穷人。“我们傲慢地自称为自由世界,并妄言生活‘民主’。对国内来说,这已值得商榷,对国外来说,则纯属虚伪。我们首先是剥削穷人的剥削者,我们依靠的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经济体系,它是为富人巧妙的设计的。”(〔法〕勒内.杜蒙、弗朗斯.莫坦《被卡住脖子的非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美国学者麦克劳也指出,资本主义“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剥削形式,反对者称之为‘工资奴隶制度’。不少作者根据卡尔.马克思给资本主义所下的原始定义,强调资本主义体制不只是市场经济,也蕴含着由资本家或由其利益统治的政治体制。这种定义包含着相当大的真理……一旦市场开始替代这些常规,政治权利就开始移向新富”。他还写道,在美国,“至于普通工人,被权力大过他们的几乎每个人剥削。”(麦克劳《资本主义世纪》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6、7、358页)在我这文章的后面还可看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承认,反全球化的美国大学生们在“大学校园内反对血汗工厂”。不少西方学者都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符合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却使普通劳动者饱受剥削。
张春霖不能象上述的法国和美国学者一样揭露私有制下富人剥削穷人,更不象这些学者痛斥剥削。他甚至不敢象有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承认,别人在反对剥削劳动大众的“血汗工厂”。他反而掩盖资本靠剥削劳动者而致富、劳动者因为受剥削而贫穷的事实,然后用他那竞争优者胜之说给丑恶的、靠剥削劳动者致富的剥削者,戴上公平竞赛获胜的光荣花。赞美、讨好剥削者的张春霖很象资本赞美唱诗班的成员。当资本残酷剥削劳动者(受害者)之后,需要有人从事替资本擦去屁股上剥削的屎迹的工作, 照朗克罗瓦的说法,掩盖资本罪恶的剥削、赞美资本“公平竞争”获胜这种“最巧妙的手法正是让这些无知的受害者保护”资本(不反对资本)。表面上装出具有满腹经纶形象的主流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这种工作。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辩护作用进行揭露时所说:“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版)马克思在这儿指出,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凸现出来。为防资产阶级的统治被无产阶级等劳动大众推翻,这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总的来看,已无科学性而言,主要职能是为资本辩护,为此不惜对大众肆意欺骗。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来说,“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里充斥着作为资本“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喝着资产阶级经济学乳汁长大,遇问题就用资产阶级经济学来解释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向民众讲述的所谓“道理”,都充分地表现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这种性质。张春霖通篇所讲的市场机制、私人产权、收入差距、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点:为有利于资本的现有状况辩护,阐述这种现状的合理性。通过这种方式为资本利益辩护。剥削对资本有害,则掩盖之,用对资本有利的竞争优胜说代替。信奉资产阶级经济学(而且信奉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最保守、最右倾的部分──新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家的社会角色,早在100多年前,就被马克思准确确定了。虽然主流经济学家也常跟着资产阶级经济学嚷嚷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但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的预测,比资本辩护士们对过去和现在的分析还要正确。
2002年8月17日,英国资产阶级报纸《金融时报》刊登尼尔.弗格森的题目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文章写道,“没有多少MBA课程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选取读物,也没有多少首席执行官能够准确引用《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但是有很多时候,就连资本主义的最忠实信徒(包括我本人),也对这位大胡子预言家肃然起敬……马克思对阶级斗争有了正确的认识。在资本主义泡沫和萧条的背后存在着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是理解现代政治的关键……他在19世纪发现的资本主义缺陷今天也非常明显。”弗格森这个资本主义最忠实的信徒,也看到马克思发现的资本主义缺陷延续在今,也看到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下面存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并认为这种矛盾和斗争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关键,也承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预测的正确。但主流经济学家却极力地掩饰“理解现代政治的关键”──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中资本和劳动大众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们说只有社会上所有的人(他们用这来掩盖社会中不同的人分属不同的阶级)在平等地竞争,然后按竞争胜负领取胜利果实。他们用这种方法掩饰资本家的残酷的阶级剥削。他们比西方许多资本主义的最忠实信徒还爱掩盖事实真相。
主流经济学家们可能对马克思对他们信奉和极力宣扬的、资产阶经济学的辩护性定性不服,认为贬低了他们这批“合格的经济学家”。但是,对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服从于为有利于资本的现有状况──资本主义辩护的情况, 曾经获得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学者巴格迪坎,在所著论述垄断资本垄断传播媒体的书中,就曾谈到。巴格迪坎揭露了美国公司(即美国资本家)怎样在教育领域散发“自我吹嘘的”、“从自己的利害出发作出的解答”的经济学教材的事。在美国“公立学校里,大公司的材料始终是重要的,这种材料的提供日益增多。学校的预算已经很困难,只有1%用于教材,公司企业立刻用自我吹嘘的出版物来填补这种不足。免费供应的教材是500家最大的美国工业公司中的64%的公司、60%的工业贸易协会和90%的公用事业公司编印的,这些教材集中在营养、能源、环境和经济学方面,在这些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几乎全都由公司企业从自己的利害出发作出的解答。‘自由市场’和商业的无控制是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播媒体的垄断》第59页,新华出版社1986版)巴格迪坎揭示的事实证明,为了让劳动人民接受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剥削和统治,资产阶级必然要通过自己豢养的经济学家们编写些从资产阶级自己的利害出发作出解答的、诸如“自由市场”和“商业的无控制”等方面内容的经济学教材给教育机构、给学生。资本企图给有利资本的社会现状,戴上符合“经济学原理”光环,从而使资本主义现状在年轻一代劳动者心中神圣化,通过这种方法阻止劳动者对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其中的“自由市场”和“商业的无控制”等对资本自由放任的经济观点,都是为有利于资本的社会现状──资本主义辩护的。对此,西方大多青年学生也知道,甚至有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会在无意间说出来。面对劳动大众对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全球化的激烈反对,新自由主义者、“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理论倡导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贾格迪汗.巴格瓦蒂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2002年1─2月号上发表《对付反全球化》一文,为全球化进行辩护。”巴格瓦蒂承认,反全球化的“年轻抗议者的热情……在西雅图、华盛顿、魁北克和热那亚召开世界经济论坛时在大街上、在大学校园内反对血汗工厂联合阵线等运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太多青年人把资本主义看成一个无法合适地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的制度……今天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的年轻人,有许多是在学校通过经济学书以外的领域获得他们对社会的认识的……这些学生对于经济学为资本主义所作的辩护嗤之以鼻。”(薛霜编《合作比争吵好》《国外理论动态》2003.11)巴格瓦蒂可能在无意间承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为资本主义作辩护。他也承认了西方许多青年学生对这种“辩护嗤之以鼻”。资产阶级经济学谎言太多,不能揭示社会真相,所以青年学生多“通过经济学书以外”的其它领域书籍来认识社会。但主流经济学家们仍抱着在西方学生中臭不可闻、嗤之以鼻的、由资本辩护词组成的“经济学”在我国到处招摇撞骗地四处兜售。他们还不知羞耻地说,凭他们满腹的这些“经济学”知识,他们都是“合格的经济学家”。
张春霖还讲:“收入差距的另一个因素是教育。大量的统计数据证明,多上一年学可以给你带来相应的收入增长”。张春霖先用竞争胜负之说掩盖剥削造成贫富悬殊,这儿又用教育差异说来掩盖剥削,欺骗大众。他总是要回避问题要害,回避老板和劳动者间收入悬殊的根源。请问张春霖,老板富是因为他受教育多而富,还是因为他是老板而富?盖茨在微软公司中收入最高是因为他受教育最多,还是因为他是老板?中国的某个私营煤矿老板比许多作为劳动者的其它行业工作的硕士、博士都富,这是因为这煤老板读书比硕士、博士们多,还是因为他是老板?法国学者也对张春霖的这种观点给予过痛斥,他们写道:“根据跨国公司编写的报告,在巴西1亿8千万居民中,其中4千万是消费者(即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笔者注)。那末,其它的人怎么样呢?这些人食不果腹,目不识丁,干着苦活,每天得过且过,苟延喘息。那些精英分子和领受过‘奇迹’好处的人却虚伪地抱怨说:‘这是由于缺乏教育。’多少年来,人们总是这样唠叨……这就象两个截然不同的巴西传奇那样,一切都完美无缺,问心无愧。有的人发财致富,有的人穷极潦倒,人们不看内在联系,却心安理得,熟视无睹”。(〔法〕勒内.杜蒙、弗朗斯.莫坦《拉丁美洲的病态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张春霖和巴西“那些精英分子和领受过‘奇迹’好处的人”一样, 用教育差异说掩盖了剥削之后,“有的人发财致富,有的人穷极潦倒”间的“内在联系”(剥削与被剥削的联系)看不到了,说句:谁叫你们穷人受教育少呢!精英们就可以“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了。
张春霖在对话中还重点谈了私人产权,中心意思就是一个,富人的财产权应该保护,产生人剥削人的经济关系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应该保护。他讲道:“从一股质疑或者是否定改革的思潮来讲,它针对的要害就是市场机制和私人产权,那么对面是什么东西?计划经济、国有制一统天下”。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制(或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国有(或公有),而消费资料主要是私有──以供私人消费。所以,张春霖的与国有制(即生产资料国有)“对面”的私人产权,不是消费品(电视、冰箱等)的私有权,是生产资料这种财产的私有权。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农民和手工业者有很少的生产资料,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资产阶级正是凭借掌握的生产资料剥削工人)。所以,享有这部分私有权的主要是资本。“私有财产权 法律予以保护的私人的财产权。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法律体现。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映资本主义法的阶级本质,旨在巩固其借以建立的经济基础,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法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5页)因此,张春霖要保护的是产生剥削制度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他要保护的是罪恶的、产生贫富悬殊的剥削。这充分暴露了张春霖学者外表下的真实本质。